資源簡介 2023年九月返校教學質量檢測七年級社會試題卷一.單項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各題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選出最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在長期的勞動中,人類逐漸學會如何說話、制作工具和使用火,從而進化成了‘人’。”這里的“進化”應發生在( )A. 新石器時代 B. 河姆渡文化時期 C. 舊石器時代 D. 堯舜禹時代2、考古學家在北京人遺址發現了近10萬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狀器、石錘等。這些石器從早期到晚期有明顯變化,打制技術逐步提高。這表明北京人( )A. 會制作工具 B. 有愛美意識 C. 懂得人工取火 D. 掌握磨光技術3、時至今日,人類文明的發展大致經過了以下歷程: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原子時代、信息時代。這種劃分時代的方法是( )A. 根據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來劃分各個時代B. 把社會制度的變革當作劃分各時代的標準C. 將各時代的先進思想作為劃分時代的標準D. 用最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來代表一個時代4、考古學者得出“人類由古猿逐漸進化而來的”這一論斷,主要依據是( )A.化石 B.遺址 C.傳說 D.文字5、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如果要考證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A. 北京人遺址中發現的灰燼 B.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C. 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 D. 炎帝教民開墾耕種的傳說6、下圖是某同學參觀河姆渡博物館時看到的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這說明( )A.當時人們過著定居生活 B.這里的原始居民種植水稻C.河姆渡居民已經飼養家備 D.人們開始用獸骨制作工具7、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了黃帝、堯、舜等遠古傳說。有學者指出,司馬遷對五帝關系的記述不一定準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遠古時期我國部落集團逐漸融合的歷程,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遠古傳說純屬后人主觀臆造 B.司馬遷的記述完全符合事實C.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據 D.遠古傳說可為探究歷史提供參考8、海內外華人以炎黃子孫自稱。每年,滿懷虔誠與崇敬的中華兒女會以多種形式祭祀炎帝和黃帝。其原因是( )A. 他們創造了使用至今的漢字 B. 他們帶領人們根治了水患C. 他們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D. 他們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9、西安半坡博物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北。半坡遺址1953年春被發現,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展出了很多反映半坡人生活狀況的模型或實物,下列可以入選其中的有( )①半地穴式房屋模型 ②木結構水井 ③人面魚紋彩陶盆 ④粟的朽粒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0、山西是能源大省,正在向文化大省、旅游大省邁進。山西是我國保留古文化遺址較多的省份,有堯廟、舜帝陵、稷王廟等,這些人物均與山西有關。這說明( )A.堯、舜都是山西人 B.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名人多C.禪讓制是在山西出現的 D.山西是我國最早的人類發源地11、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滅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A.《詩經》 赫赫宗周,褒姒滅之。B.《呂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C.清華簡(出土的戰國楚簡) 記載了周幽王進攻申國,申侯聯絡戌族打敗周王,西周滅亡,并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D.歷史學家的觀點 舉烽傳警乃漢代備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A. A B. B C. C D. D12、電視劇《封神演義》里有這樣一個鏡頭:周武王聯合800多個部落擊敗商軍隊,紂王自焚,商朝滅亡。你由此回憶起的歷史事件是( )A.牧野之戰 B.商湯滅夏 C.涿鹿之戰 D.阪泉之戰13、我國古代青銅鑄造業高度發達,工藝精湛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____朝的______( )A.夏 四羊方尊 B.商 司母戊鼎 C.西周 司母戊鼎 D.商 大盂鼎14、針對漢字手寫危機,央視科教頻道推出了全新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全國引發了書寫漢字的熱潮。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15、春秋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狀態,周王室衰微,下列能夠體現這一現象的是( )①“尊王攘夷” ②“問鼎中原” ③“春秋五霸” ④“國人暴動”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6、古書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說法,如大禹的臣子儀狄“始作酒醪(醪láo:濁酒),變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證這些說法的器物是( )A. B.C. D.17、甲骨文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圖中的商周時期甲骨文可以印證當時的( )甲骨文現代漢字 馬 犬 牛A. 土地制度 B. 天文歷法 C. 繪畫技術 D. 農耕生活18、《中國經濟史》在評述古代中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時說:“耕用牛型,使用鐵器。是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是劃時代的進步。”這一“革命性突破”發生在( )A. 春秋后期 B. 秦朝 C. 西漢 D. 唐朝19、“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這段話可以看出商鞅推行變法賞罰分明。商鞅在軍事上的獎勵措施是( )A.免除徭役 B. 授予爵位、賞賜土地 C. 賞賜金錢 D. 賜予奴隸20、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鳥兒在天上飛,魚兒在水中游,白云飄蕩,花開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運作。這一思想認識屬于(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有4小題,共60分)21、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和城鎮的興盛,傳統社會秩序受到猛烈的沖擊,中國歷史進入思想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動亂頻繁,各國紛紛變革,許多人對變革發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現了諸子百家。教育的興起,造就了大批具有豐富知識和閱歷的文士,稷下學宮就是當時的學術交流中心。(1)依據材料一,概括“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4分)(2)歷史活動課上,四位同學在表演“諸子百家”論治國的短劇時,說了下列臺詞,請在括號內寫出這四句臺詞的代表人物。(8分)A.“民貴君輕,仁政于民”( ) B.“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C.“愛人如己,崇尚和平”( ) D.“以法治國,中央集權”( )材料二 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動之外更注意于教育,開中國史上民間自由講學之第一聲。——錢穆《國史大綱》(3)孔子“開中國史上民間自由講學之第一聲”的舉措是什么 (2分)材料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4)材料中孔子的這些言論告訴我們哪些學習的道理 (2分)22、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先民們在艱苦的環境中,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識圖,回答下列問題。(20分)【工具說進步】圖一 圖二請指出它們分別是哪一原始居民使用的生產工具?從圖一到圖二生產工具的變化反映了什么?(4分)【食物話變遷】圖三 炭化的稻種 圖四 粟種(2)以種植水稻和粟為主要農作物的原始居民有哪些?請分別舉出一例。(4分)【住房見發展】圖五 圖六(3)請你寫出圖五、圖六房屋的名稱,并請試著說出這兩種房屋各自的優點。(8 分)【器物顯繁榮】圖七 人面魚紋盆 圖八 豬紋陶缽(4)綜合上述材料回答,遠古居民實現定居的原因有哪些?(4分)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材料二(1)在材料一中的①填寫出相應的制度。(2分)(2)材料二的圖示反映了我國什么時期實行的一種什么制度 寫出該制度的主要內容。(6分)(3)材料一中①和材料二所體現出來的兩種制度分別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4分)24、物久則廢,器久則壞,法久則弊,改革創新歷來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財富。閱讀材料,探究下列問題。(12分)【經濟篇】材料一(1)根據材料一的圖片指出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工具有哪些創新和改進 這些工具的出現有何作用 (4分)【政治篇】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域,而弱者喪社稷。——《漢書·食貨志》(2)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么?請從材料二中摘抄一句反映商鞅變法所起積極作用的原話。(4分)材料三 《史記》記載,守舊貴族由于利益受損,他們和太子串通一氣,誹謗商鞅。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商鞅失去了支持,被誣陷為“謀反”,“車裂”而死。(3)商鞅遭車裂而死,有人據此認為變法失敗,對此,你的觀點是什么?請說明原因。商鞅變法留給后世改革什么啟示 (4分)2023學年第一學期七年級月考社會·法治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各題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選出最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選項 C A D A B C D C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選項 C A B B D B D A B D非選擇題(本大題共有4小題,共60分)21、(16分)(1)答:社會動蕩和社會變革的影響、教育的發展、文士階層的出現。(兩點4分)(2)孟子 老子 墨子 韓非(各2分,共8分)(3)答:創辦私學和主張“有教無類”。(2分)(4)答:對待學習要有老老實實的態度;要謙虛,要學思結合;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任答一點2分)22、(20分)(1)圖一是北京人的生產工具,圖二是河姆渡人的生產工具。(各1分)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分)(2)水稻:河姆渡人;粟:半坡原始居民。(4分)(3)干欄式房屋(2分)通風、防潮,適應長江流域炎熱、潮濕的自然環境(2分);半地穴式房屋(2分)冬暖夏涼,適應黃河流域寒冷、干燥的自然環境(2分)(4)原始農業生產的發展,飼養家畜,建造房屋等。(任答一點2分,共4分)23、(12分)(1)①世襲制(2分)(2)西周的分封制。(2分)內容: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諸侯需要向周王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4分)(3)答:世襲制:從此“公天下”變為“家天下”,社會逐漸產生階級分化。(2分)分封制:確立了周王朝金宇塔式的社會等級制度,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2分)24、(12分).(1)答: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鐵制農具和牛耕(2分);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2分)(2)答:目的:富國強兵(2分)積極作用:傾鄰國而雄諸侯。(2分)(3)答:商鞅變法是成功的,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實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以后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分,沒有原因不給分)啟示: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曲折而艱辛,要堅定改革的目標不動搖。2分)(班級姓名考號------------------------------------------------密-----------------------------------------------------------------封--------------------------------------------------------------------------------------------------------------------------------------------------------------------------------------------------------------------------------------------------------------------------)2023學年九月返校教學質量檢測七年級社會答題卷一.單項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各題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選出最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選項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選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有4小題,共60分)21、(16分)(4分、8分、2分、2分)(1)依據材料一,概括“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4分)(2) A. B.C. D.(3)孔子“開中國史上民間自由講學之第一聲”的舉措是什么 (2分)(4)材料中孔子的這些言論告訴我們哪些學習的道理 (2分)22、(20分)(4分、4分、8分、4分)(1)請指出它們分別是哪一原始居民使用的生產工具?從圖一到圖二生產工具的變化反映了什么?(4分)(2)以種植水稻和粟為主要農作物的原始居民有哪些?請分別舉出一例。(4分)(3)請你寫出圖五、圖六房屋的名稱,并請試著說出這兩種房屋各自的優點。(8 分)(4)綜合上述材料回答,遠古居民實現定居的原因有哪些?(4分)(12分)(2分、6分、4分)(1)在材料一中的①填寫出相應的制度。(2分)(2)材料二的圖示反映了我國什么時期實行的一種什么制度 寫出該制度的主要內容。(6分)(3)材料一中①和材料二所體現出來的兩種制度分別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4分)(12分)(4分、4分、4分)(1)根據材料一的圖片指出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工具有哪些創新和改進 這些工具的出現有何作用 (4分)(2)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么?請從材料二中摘抄一句反映商鞅變法所起積極作用的原話。(4分)(3)商鞅遭車裂而死,有人據此認為變法失敗,對此,你的觀點是什么?請說明原因。商鞅變法留給后世改革什么啟示 (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答案.docx 答題卷.docx 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