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8 課第一框教案課題 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教學類型 新授課 教學時數 1 課時教材選用 中等職業學校教科書《思想政治 基礎模塊 哲學與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本課題為第 8 課《在實踐中提高認識能力》第一框內容,闡述了現象與本質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分析了認識事物需要透過現象認識本質,要充分內容分析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大量感性材料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斷提高認識能力。1.經過前面兩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了一定的認知和感受,有了一定的哲學積淀,形成了一定的哲學思維。知識基礎 2.學生有一定的學科知識基礎和日常生活經驗積累,容易理解現象與本質的區別和聯系,但對于如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學情分析能進行自學,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搜集和篩選信息,但對所學知認知能力識的分類歸納和遷移運用能力還有待提升。思維活躍,但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主要依靠機械記憶或從學習特點 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來掌握知識,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知識的理解不深刻。把握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正確觀察和分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現象,理性思考、明辨是非,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政治認同 和行為選擇。懂得真理的作用,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在實踐中不斷認識和發展真理,提升人生境界。領會真理對人類社會和人生發展的指導作用,崇尚求真務實、批職業精神 判質疑、勇于探究、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努力在職業實踐中追求真理。教學目標 理解現象表現本質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體悟在復雜社會生活中(第8課) 法治意識 是非善惡沒有黑白分明的標簽,要學會識別真象與假象,在生活、工作中做到明辨是非、區分善惡,自覺抵制不良誘惑,遵紀守法。學會透過現象認識本質,識別真象與假象。懂得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在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認識能力,健全人格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在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中,不斷完善自我,實現人生價值。領會革命先烈追求真理的精神,理解真理的作用,增強追求真公共參與 理、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同謬誤作斗爭,做真理的追求者、捍衛者、踐行者。教學重難 教學重點 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提高認識能力點 教學難點 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提高認識能力教法 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議題式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教學方法學法 情境體驗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1.文本資源:張仲景“辨證施治”提升醫術的故事,教材中的“張永忠‘診斷’汽車發動機”“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等資源。 教學資源 2.視頻資源:《汽修工張永忠:小崗位也有大作為》。3.線上教學平臺。1教學實施過程課前導學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1.深入理解和領會本框核心 1.體會生活經驗中的現象與本質。例 為新課素養培育目標,圍繞核心素養培 如,為什么水往低處流?為什么我看到了蘋 學 習 做 準育目標設計教學活動,選取授課 果落地,卻看不到萬有引力?搜集三個自然 備。資源,準備好教學課件。 現象并思考現象產生的原因。2.布置課前學習任務,指導 2.學生搜集關于大數據分析在行業廣泛和督促學生完成。 應用的案例。課中探學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引 入 現 【情境創設】 運用學象與本質。 水往低處流。——為什么? 生熟悉的事木頭會浮在水上而石頭卻會沉到水里。——為什 物 創 設 情么? 境,引發思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為什么?考,引入教趣味故事【引入課題】學。導哲理這些現象都是我們能看到的,但它們背后的“為什么”,卻是我們看不到的;任何現象,背后都有一個“為什么”。從哲學上說,就是事物都有現象和本質。那么現象與本質的關系是怎樣的?如何更好地認識事物?讓我們進入這節課的學習。【總議題】為什么看不到萬有引力,卻能發現萬有引力?1. 現 象 【閱讀思考】 通過張與本質的辯 閱讀教材第67頁“閱讀與思考”,思考:張永忠為 永 忠 的 事證關系 什么能夠準確找出機器故障部位? 跡,幫助學( 1 )事 【教師解析】 生體會和把物是現象與 汽車及其部件的外觀、汽車尾氣的味道、發動機運 握事物是現本質的統一 轉的聲音等是通過感官能夠認識到的現象,張永忠通過 象與本質的體。 對發動機的“望、聞、聽”,搜集到關于汽車狀況的各種 統一體。現象。但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人們無法直接感覺到的,需要綜合“察看”“聞味”“聽響”所掌握的“癥狀”,經過分析判斷,“切”中問題所在,制定合理的維修方案。案例分析【教師總結】學哲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現象和本質,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一) 體。【子議題1】為什么看到了現象,卻看不到本質?( 2)現 【情境創設】 從學生象與本質是 結合教材第 68 頁“相關鏈接”,列出有關事物的 熟悉的事物相 互 區 別 現象及其本質: 創設情境,的。 現象 本質 引發思考,① 現 象 太陽東升西落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 引導學生理的含義。 北極冰川加速融化 溫室效應加劇 解現象與本② 本 質 水往低處流、蘋果落地 萬有引力 質是有區別的含義。 燈光亮起來 電流通過電燈絲 的,認識了學生思考: 現象不等于為什么看到了現象,卻看不到本質? 認 識 了 本2(我看到了蘋果落地,為什么沒看到萬有引力?) 質。【教師解析】現象與本質是有區別的。蘋果落地、水往低處流等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現象,可以直接感知到;而萬有引力等本質則是直接用肉眼看不到的,只能依靠抽象思維才能把握。【教師總結】現象與本質是有區別的,現象不等于本質,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是個別的、易變的東西,是事物本質的外在表現,可以通過感官直接感知或儀器觀測得到。本質:事物的根本性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相對穩定的東西,是事物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只能依靠抽象思維才能把握。【子議題 2】為什么能夠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3)現 【設疑引思】 通過回象與本質是 我們在第 3 課學習了什么是規律:事物運動過程中 顧舊知設疑相 互 依 存 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一種內 引思、教師的。 在的,非表面現象的聯系,只有通過抽象思維才能把 解析等,幫① 本 質 握。那我們為什么能夠通過抽象思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 助學生理解決定現象。 規律呢?讓我們進入第二個子議題。 現象與本質② 現 象 【閱讀思考】 是相互依存表現本質。 閱讀教材第 68 頁正文第二段。 的,因而人學生思考: 們能夠透過為什么能夠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現象認識本(為什么能夠通過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 質。【教師解析】因為有萬有引力的存在,水總是會往低處流,蘋果總是會落到地上;因為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年四季總在不斷更替……這體現出現象與本質之間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人們可以透過現象,去發現本質、認識本質。【教師總結】現象與本質之間是相互依存的:本質決定現象,現象的存在與變化,歸根到底依賴于本質;現象表現本質,本質總是通過一定的現象表現出來。現象是本質的現象,本質是現象的本質。不表現為現象的本質或不表現本質的現象,都是不存在的。【總結提升】由于現象與本質相互區別,所以才需要我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由于現象與本質相互依存,我們才能夠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子議題 3】如何透過現象認識本質?2. 透 過 【情境創設】 通過對案例分析 現象認識本 閱讀教材第 68 頁“閱讀與思考”:伽利略“自由 物體下落速學哲理 質,提高認 落體實驗”。 度的不同認(二) 識能力 學生思考: 識,幫助學( 1)透 伽利略的發現給我們什么啟示? 生理解透過3過現象認識 【教師解析】 現象認識本本質的必要 以前人們根據經驗,對物體下落速度問題存在錯誤 質的必要性性 和 重 要 認識,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以科學的方式推翻了 和重要性。性。 過往的錯誤認知,得出了新的結論。這啟示我們在認識事物時要透過現象分析思考,必要時還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勇于實踐,來探索事物的本質。我們在第 7 課學習過,認識的目的是要為實踐服務、指導實踐。只有認識了事物的本質,才算真正認識了事物,也才能真正起到指導實踐的作用;而本質深藏于事物內部,需要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教師總結】認識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現象,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質,才能真正認識事物。而本質深藏于事物內部,必須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2)如 【設疑引思】 通過大何透過現象 我們該如何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呢? 數據分析、認識本質? (牛頓是如何通過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的?) 張仲景辨證施治的案例① 透 過 【閱讀分享】材料分析,現象認識本 學生分享課前搜集的大數據分析在行業廣泛應用的幫助學生理質,需要掌 案例,結合教材第 69 頁第一個“相關鏈接”,思考: 解如何透過握大量的現 從哲學上看,大數據分析在認識事物、把握事物本現象認識本象。 質中有什么作用? 質。【教師解析】大數據分析可以完成人工統計無法搜集、整理的海量數據,幫助人們從中發現事物規律性的東西。大數據分析在人們認識事物、把握事物本質中具有重要作用,也體現了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第一步,就是掌握大量的現象。【教師總結】現象是入門的先導,認識事物只能從認識它的現象開始。由于現象是復雜多變的,要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需要綜合考察事物的各種現象,不可道聽途說或是想當然,也不能僅憑一些局部的、片面的、個別的現象就輕率地下結論。② 透 過 【案例分析】現象認識本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質,需要充 圣”,寫有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他創立的“辨證分發揮主觀 施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能動性。 有一天,有兩個同樣發燒、咳嗽、鼻塞、頭痛的病人來找張仲景看病,張仲景簡單詢問后,給二人開了同樣劑量發熱解汗的麻黃湯。過了幾天,一人病愈,另一人卻病情加重。張仲景非常納悶:兩個人癥狀相同,為什么藥物對一人有用、對另一人無效呢?張仲景仔細回憶了診脈情況,忽然想起來,當時一個人手腕上無汗,另一個人手上有細微的汗珠,這說明二人的發病原因不一樣。他趕緊給病情加重的人重新開方抓藥,病人服藥后很快康復。通過這件事,張仲景認識到要更全面地觀察病情,4辨證施治。張仲景不斷鉆研,醫術不斷提高,終成一代名醫。學生思考:①張仲景的案例對我們有什么啟示?②掌握大量的現象就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嗎?怎樣才能從大量的現象中認識事物的本質?【教師解析】因為現象和本質是有區別的,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現象,本質也不會自動呈現,還需要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即使很懂醫術的醫生,在面對每一個不同的病人時,都要仔細觀察、全面而深入地分析,才能做到對癥下藥、藥到病除。張永忠能夠準確找出機器故障部位的原因,一是他通過各方面仔細觀察,掌握了汽車的各種狀況,二是他長期積累的技術能力,使他能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發現問題所在,找到解決辦法。這就是透過事物的外部現象深入認識本質的過程。【教師總結】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大量現象以及現象之間的關聯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人們掌握的大量現象,有的比較重要,有的比較次要,需要進行分析和篩選。去偽存真:人們掌握的大量現象,有的可能是真實的,有的可能是虛假的,需要進行分析和甄別。由此及彼:人們掌握的大量現象,往往是個別的、彼此分離的,需要把它們綜合起來進行思考,從總體上進行研究。由表及里:人們掌握的大量現象,有的是屬于表面的東西,需要從表面深入到隱藏在內部的聯系和規律。運 用 現 【啟思導行】 通過啟象與本質的 結合本課所學現象與本質的關系,舉例分析: 思導行,讓關系原理分 ①舉例說明對“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理解。 學生進一步析 實 際 問 ②舉例說明“眼見也不一定為實”的情況。 理解現象是題。 【教師解析】 豐富多彩、“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 錯 綜 復 雜因為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絕大部分是建立在以視覺 的,要透過為主的感覺基礎上的。 現象認識本啟思導行 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經常會出現“眼見也不一定為 質,必須充悟哲理 實”的情況。比如,我們可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沒 分發揮主觀有看到事物的全部。因此,即便是自己親自看到、聽 能動性,運到、摸到的事物,我們也不能輕易下結論,要充分發揮 用科學思維主觀能動性,進行分析研究。 方法,提高【教師總結】 認識能力。現象與本質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依存,認識事物要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我們在認識事物時,要掌握大量的現象,不輕易下結論,還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現象進行分析。我們在學習、生活和未來的職業活動中,要5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大量感性材料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斷提高認識能力。一、透過現象認識本質1.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1)事物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2)現象與本質是相互區別的板書設計 (3)現象與本質是相互依存的2.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提高認識能力(1)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需要掌握大量的現象(3)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作業設計 1.課后拓學(附后) 2.課后練習(附后)亮點:1.采用議題式教學模式,用層層遞進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形成對“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提高認識能力”等有關哲學道理的認識。2.遵循學生“知—情—信—意—行”的認知規律,采用“趣味故事導哲理—案例分析學哲理—啟思導行悟哲理—對接崗位用哲理”的教學流程,引導學生從感性認教學反思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解如何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提高認識能力,并通過課后拓學任務,以專業實踐活動為抓手,解決知行合一的問題,突破教學重難點。不足及改進措施:需進一步貫徹落實“八個統一”的要求,實現“三全育人”理念。要與學生實際生活和專業的聯系更加緊密,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從而更有助于對哲學原理的領悟和運用。課后拓學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任務描述】 以專業實踐思政課和專業課教師對接,給學生課后安排一次專業實踐活 活動為抓手,學動。學生把本課所學內容結合專業實踐活動,以小組為單位交流 以致用,幫助學分享。 生在實際活動中對接崗位 專業活動名稱: 體會和理解要善用哲理 專業活動內容:于認真觀察發現發現的問題: 各種現象,并能問題產生的原因: 透過現象分析事我是如何解決的: 物的本質和規未來我將這樣改進: 律,從而提高自我的活動心得: 身認識能力。結合本課知識與專業實踐活動,撰寫300字心得體會。課后練習一、單選題1.下列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正確的是( )。A.本質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B.本質是能被我們的感官感知或儀器觀測得到的6C.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內部聯系D.事物的本質隱藏在里面,不需要探究2.關于現象和本質的關系說法錯誤的是( )。A.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B.現象決定本質,本質反映現象C.現象表現本質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D.現象都是由本質決定的,都是本質的外部表現3.人們常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這里的“門道”和“熱鬧”從哲學上講分別是( )。A.本質——現象 B.主觀——客觀C.現象——本質 D.客觀——主觀4.“我看到了蘋果落地,但沒看到萬有引力。”這句話說明( )。① 認識事物的現象與認識事物的本質毫無關系② 現象不一定都表現本質③ 現象和本質有區別,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④ 事物的現象可以直接感知,但本質要靠理性思維去把握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二、問答題1.為什么看到了現象,卻看不到本質?2.為什么能夠透過現象認識本質?3.如何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參考答案:一、單選題1.C 2.B 3.A 4.B二、問答題1.現象與本質是相互區別的。(1)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是個別的、易變的東西,是事物本質的外在表現,可以通過感官直接感知或儀器觀測得到。(2)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相對穩定的東西,是事物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只能依靠抽象思維才能把握。所以看到了現象,卻看不到本質。72.現象與本質又是相互依存的。(1)本質決定現象,現象的存在與變化,歸根到底依賴于本質。(2)現象表現本質,本質總是通過一定的現象表現出來。所以人們可以透過現象認識本質。3.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需要掌握大量的現象,還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大量現象以及現象之間的關聯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本教學設計作者:長沙航天學校 鄔艷紅)8第 8 課第二框教案課題 明辨是非,追求真理 教學類型 新授課 教學時數 1 課時教材選用 中等職業學校教科書《思想政治 基礎模塊 哲學與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本課題是第 8 課《在實踐中提高認識能力》的第二框,主要指出現象表現本質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要學會識別真象與假象,才能正確把握事物的本質,明內容分析辨是非善惡;并提出要同謬誤作斗爭,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不斷完善自我,實現人生價值。1.經過前面兩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了一定的認知和感受,有了一定的哲學積淀,形成了一定的哲學思維。 知識基礎 2.學生有一定的學科知識基礎和日常生活經驗積累,容易理解事物的現象有真象假象,但要真正做到明辨是非,還有不小差距。學情分析 能進行自學,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搜集和篩選信息,但對所學知認知能力識的分類歸納和遷移運用能力還有待提升。思維活躍,但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主要依靠機械記憶或從學習特點 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來掌握知識,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知識的理解不深刻。把握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正確觀察和分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現象,理性思考、明辨是非,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政治認同 和行為選擇。懂得真理的作用,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在實踐中不斷認識和發展真理,提升人生境界。領會真理對人類社會和人生發展的指導作用,崇尚求真務實、批職業精神 判質疑、勇于探究、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努力在職業實踐中追求真理。教學目標 理解現象表現本質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體悟在復雜社會生活中(第8課) 法治意識 是非善惡沒有黑白分明的標簽,要學會識別真象與假象,在生活、工作中做到明辨是非、區分善惡,自覺抵制不良誘惑,遵紀守法。學會透過現象認識本質,識別真象與假象。懂得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在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認識能力,健全人格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在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中,不斷完善自我,實現人生價值。領會革命先烈追求真理的精神,理解真理的作用,增強追求真公共參與 理、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同謬誤作斗爭,做真理的追求者、捍衛者、踐行者。教學重點 在追求真理中提升人生境界教學重難點教學難點 學會識別真象與假象講授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議題式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合作探究教學方法法等1.文本資源:孔子與顏回的故事,教材中的海市蜃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等資源。 教學資源 2.視頻資源:《海市蜃樓形成的原因》等。3.線上教學平臺。1教學實施過程課前導學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1.深入理解和領會本框核心素 1.小組活動:分組搜集有關真象假象和勇 初步感養培育目標,圍繞核心素養培育 敢追求真理的案例。 知 有 關 知目標設計教學活動,選取授課資 2.回顧、總結自己上網情況:平時上網喜 識,啟發學源,準備好教學課件。 歡查詢什么信息,經常登錄什么網站,是否遇 生思維,為2.布置課前學習任務,指導和 到過被錯誤或有害信息誤導蒙騙的經歷;甄別 新課學習做督促學生完成。 網絡信息的方法。 準備。課中探學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引 入 真 【故事導入】 從趣味象與假象。 孔子曾率領一眾弟子周游列國。途中曾被困絕糧, 故事入手,好幾天粒米未進。弟子顏回討了一些米給老師煮飯吃。 激發學生學飯快熟時,孔子看見顏回抓起一把米飯往口中一塞,心 習興趣,引中很是不快,但他裝作沒看見。到吃飯時,孔子突然站 入 新 課 學起來說:“我想用這些飯祭奠先祖。”顏回立即阻止 習。道:“這飯不干凈,剛才還掉進了煤灰,因為丟掉可惜,我還把有煤灰的那點吃了呢。”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孔子慚愧地發出感嘆:“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趣味故事信。”導哲理——故事出自《呂氏春秋》想一想: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引入課題】這則故事說明: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大千世界,各種現象復雜多變,我們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偽存真,分清真象和假象,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讓我們進入這節課的學習。【總議題】為什么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子議題1】為什么要識別真象與假象?1. 學 會 【情境創設】 通過形識別真象與 播放視頻《海市蜃樓形成的原因》,結合教材第70 象生動的材假象 頁“閱讀與思考”材料,討論分享: 料展示,激( 1 )現 人們對海市蜃樓現象的認識說明了什么? 發 學 生 興象表現本質 【教師解析】 趣,引導學具有復雜性 古人對海市蜃樓現象產生了錯誤認識,現代科學解 生思考事物和多樣性。案例分析 釋清楚了海市蜃樓形成的原因,揭示了海市蜃樓是一種現象的復雜因為光的折射或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現象,是地球上物 性 和 多 樣學哲理體反射的光經大氣折射而形成的虛像,其本質是一種光性。(一)學現象。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海市蜃樓是一種假象,面對海市蜃樓的人看似眼前有實物,而實物本身在其他處。海市蜃樓正是“眼見不一定為實”的生動體現。【教師總結】現象表現本質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事物的現象是復雜多樣并且不斷變化的,經常存在著真假混淆的情況,容易給人造成錯覺。我們需要辨別事物的真象和假2象,不要被假象迷惑雙眼。【子議題2】什么是真象?什么是假象?( 2)真 【學生舉例】 通過列象與假象都 結合課前任務,列舉生活中真象與假象的事例。 舉生活中的是事物本質 如光的折射,變色龍,“明修棧道,暗變陳倉”, 事例和教師的表現。 筷子插進水杯中看上去是彎的,聲東擊西,瞞天過海 解析,幫助① 真 象 等。 學生理解事的含義。 【教師解析】 物的真象與② 假 象 現象表現本質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既有直接表現 假象。的含義。 本質的,也有間接表現本質的;既有從正面表現本質的,也有從反面表現本質的。【教師總結】真象:是以正面的形式表現本質的現象。假象:是以反面的、歪曲的形式表現本質的現象。現象是本質的現象,本質是現象的本質,任何現象都是從一定方面表現本質的。無論是真象還是假象,都是事物本質的表現。【分享交流】 通過分交友問題上的真象假象 享交流和教閱讀教材第 70 頁“相關鏈接”,交流分享: 師解析,引①你認為什么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導 學 生 思②舉例談談自己是如何交友、交好友的。 考、感悟真【教師解析】 正的朋友應孔子曾說過:“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 該 是 怎 樣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 的,在社會矣。”意思是說,與正直的人、誠信的人、知識廣博的 交往中學會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 辨別誰才是后誹謗的人、善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真正值得交孔子所說以及“日久見人心”“知人知面不知心” 往的人。等說法都說明,我們在社會交往中要學會分辨真假,辨別出誰才是真正值得交往的人。【教師總結】在社會交往中也有真象假象的問題,我們要學會辨別,正確選擇交友對象,善交益友、不交損友、樂交諍友。【子議題 3】如何識別真象與假象?( 3)學 【情境創設】 通過回會 理 性 分 閱讀教材第 71 頁“相關鏈接”,思考: 顧 歷 史 事析、明辨是 ①毛主席是怎樣作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 件,幫助學非。 論斷的? 生進一步體②這一論斷的作出有什么重要作用? 會識別真象【教師解析】 與假象的重解放戰爭初期,在國共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一 要性。些人對人民軍隊能否取得勝利心存懷疑。毛澤東透過敵人表面強大的假象,認識到了其實質是外強中干,作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正確論斷。這一論斷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戰勝中外反動派的信心,對于正確引導輿論和指導解放戰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師總結】在社會生活中,是非善惡并沒有黑白分明的標簽。我們需要學會理性分析、判斷,識別真象與假象,把握本質,明辨是非,區分善惡;從而懂得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自覺抵制不良誘惑,遵紀守法,揚善抑惡。【拓展提升】閱讀教材第 71 頁“相關鏈接”,思考:我們該如何識別真象與假象,明辨是非、區分善惡 通過閱呢? 讀思考與教【教師總結】 師解析,幫認識事物的本質不易,不僅因為事物本身是復雜多 助學生理解變的,還因為人們的認識受到客觀過程的發展及其表現 如何識別真程度的限制。要識別真象和假象,認識事物本質,有以 象與假象,下三個路徑: 明辨是非、一是要實事求是地觀察現象,防止個人情感等非理 區分善惡。性因素的消極影響。(唯物論的要求)二是要辯證地把握事物,切忌停留于表面現象,不深入本質。(辯證法的思維方法)三是要深入調查研究,在實踐中增強“眼力”,不斷提高認識能力,正確辨別真象和假象,識真偽、辨曲直。(認識論實踐第一的觀點)【子議題4】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謬誤?1. 在 追 【情境創設】 通過情求真理中提 閱讀教材第 71 頁“閱讀與思考”,思考: 境創設,引升人生境界 為什么說“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這個故事給我們 導學生體會( 1)真 什么啟示? 革命先輩對理與謬誤的 【教師解析】 真理矢志不含義。 真理的“甜”就在于它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 渝的追求和① 真 理 確反映,能夠指引人類社會前行,照亮人生發展道路。 信仰,引發的含義。 墨汁當然不是甜的,但在有信仰的共產黨人心中,真理 對真理問題② 謬 誤 的味道比糖更甜。正因為這種無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 的思考。的含義。 仰之甜,無數的革命先輩,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難,甚至付出鮮血與生命的代價。案例分析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告訴我們,要不懈追學哲理 求真理,追求真理的人一定是幸福的,真理的味道一定(二) 是“甜”的。【教師總結】真理:符合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背離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歪曲反映。【子議題 5】如何堅持和發展真理?( 2)堅 【成果分享】 通過了持和發展真 結合教材第 72 頁“相關鏈接”,分組分享課前搜 解革命先輩理,必須同 集的勇敢追求真理的案例。 追求真理的謬 誤 作 斗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于真理。 ——李大釗 事跡和豪言爭。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 壯語,引導人。 ——夏明翰 學生感悟追4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 求真理的過仰。 ——方志敏 程不是一帆我生為真理生,死為真理死,除了真理,沒有我自 風順的,我己的東西。 ——王若飛 們要不畏艱人的天職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險,勇往直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為可貴。 ——愛因斯坦 前,在實踐【教師解析】 中不斷認識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在實踐中追求和發 和 發 展 真展真理的歷史。 理。堅持和發展真理,必須同謬誤作斗爭。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候,追求真理會付出很大的代價,甚至失去生命。我們要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在實踐中不斷認識和發展真理,做真理的追求者、捍衛者、踐行者。( 3)真 【總結升華】理指引人類 真理指引人類社會前行,照亮人生發展道路。社會前行, 人類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不斷深化著對自然界、照亮人生發 人類社會、人自身的認識,引領和推動著社會實踐的發展道路。 展和進步。在人生的道路上,真理指引我們朝著正確方向不斷前行,追求真理的過程也是人生境界不斷提升的過程。我們要在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中,不斷完善自我,實現人生價值。學 會 在 【分享交流】 通過分實際生活中 結合課前任務,分享自己的上網情況和身邊發生的 享交流,幫明辨是非。 事情,具體說明你如何辨別信息的真偽、好壞、有效無 助學生理解效等。 識別真象與【教師解析】 假象、明辨隨著社會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們獲取信息的 是非的重要途徑越來越豐富、方法越來越便捷,同時我們也常被各 性,從而增種錯誤信息、虛假信息所煩擾,辨別信息的真假、好 強在實際生啟思導行 壞、有效無效等變得更加困難。這使得如何甄別信息顯 活中辨別信悟哲理 得更加重要,也說明了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辨別信息的 息真偽的自重要性。 覺性,提高我國刑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 辨別真象和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 假 象 的 能問題的解釋》等有關文件規定,明確了網絡虛假信息的 力。類別、危害以及制造、傳播虛假信息的法律責任。我們要了解有關法律規定,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守法意識;同時,要從哲學的角度掌握明辨是非的方法,提高認識能力。二、明辨是非,追求真理1. 學會識別真象與假象(1)現象表現本質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2)真象與假象都是事物本質的表現板書設計 (3)學會理性分析、明辨是非2. 在追求真理中提升人生境界(1)真理與謬誤的含義(2)堅持和發展真理,必須同謬誤作斗爭(3)真理指引人類社會前行,照亮人生發展道路5作業設計 1.課后拓學(附后) 2.課后練習(附后)亮點:1.采用議題式教學,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學會識別真象與假象,理解真理與謬誤的區別,體悟要在追求真理中提升人生境界等。2.遵循學生“知—情—信—意—行”的認知規律,采用“趣味故事導哲理—案例分析學哲理—啟思導行悟哲理—聯系生活用哲理”的教學流程,并在其中緊密聯系教學反思 生活,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解決知行合一的問題,突破教學重難點。不足及改進措施:需進一步貫徹落實“八個統一”的要求,實現“三全育人”理念。要與學生實際生活和專業的聯系更加緊密,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從而更有助于對哲學原理的領悟和運用。課后拓學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任務描述】 以實際生活為抓手,聯系生活 1.錄制小視頻:學會識別生活中的真象與假象,明 學以致用,幫助學生在實用哲理 辨是非。 際活動中體會和理解要善2.以“識別生活中的真象與假象,明辨是非”為 于識別真象與假象,明辨題,撰寫一篇小論文。 是非。課后練習一、單選題1.真象與假象都是事物本質的表現,說明現象表現本質具有( )。① 單一性 ② 多樣性 ③ 簡單性 ④ 復雜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有溫良而為盜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謹而內無至誠者。”這段話包含的哲理是( )。A.凡溫良恭謙者為假仁假義之徒B.真象是事物本質的表現,假象不是事物本質的表現C.真象從正面表現本質,假象從反面歪曲地表現本質D.真象和假象混為一談,無法辨認3.關于真理的認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 真理是符合客觀事物的認識 ② 真理是永恒的,一成不變的③ 追求真理可能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④ 追求真理是少數人的事,和我們無關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二、問答題1.什么是真象?什么是假象?2.如何識別真象與假象?63.什么是真理?我們應該如何堅持和發展真理?參考答案:一、單選題1.D 2.C 3.B二、問答題1.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質的表現。(1)真象是以正面的形式表現本質的現象。(2)假象是以反面的、歪曲的形式表現本質的現象。2.認識事物的本質不易,不僅因為事物本身是復雜多變的,還因為人們的認識受到客觀過程的發展及其表現程度的限制。在認識過程中,我們要做到:(1)唯物論的要求:要實事求是地觀察現象,防止個人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消極影響。(2)辯證法的思維方法:要辯證地把握事物,切忌停留于表面現象,不深入本質。(3)認識論觀點的要求:要深入調查研究,在實踐中增強“眼力”,不斷提高認識能力,正確辨別真象和假象,識真偽、辨曲直。3.(1)真理是符合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2)堅持和發展真理,必須同謬誤作斗爭。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候,追求真理會付出很大的代價,甚至失去生命。我們要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在實踐中不斷認識和發展真理,做真理的追求者、捍衛者、踐行者。(本教學設計作者:長沙航天學校 鄔艷紅)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8課第一框《透過現象認識本質》.pdf 第8課第二框《明辨是非,追求真理》.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