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師 班級 教學日期課題名稱 3.1貫徹新發展理念 課型 新授課課程標準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闡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教材分析 “新發展理念”是必修二第三課的第一框內容,本框包括兩目。第一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闡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內涵、意義和要求;第二目“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闡述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意義、內涵和要求。兩目分別從兩個角度闡釋了發展的基本理論。第一目主要從發展的出發點、動力點、落腳點方面講為什么發展、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由誰享有發展成果;第二目主要從發展的理念、原則、過程、方法等方面講如何發展、怎樣發展。學情分析 本課是《經濟與社會》第二單元的內容,高一學生通過眼觀耳聽以及學科學習知識素養的提升,能夠聯系新時代本地的經濟發展,理解和認同新發展理念。教學目標 政治認同 通過對本節課知識的學習,學生理解和認同新發展理念,認同發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科學精神 學生要敢于向傳統挑戰,向權威挑戰,樹立敢為人先的精神。公共參與 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生涯規劃,探討如何成長為創新型人才,從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教學重點 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教學難點 新發展理念教學策略 知識整合、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視頻、圖片、文本板書設計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備注一、梳理框架 展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 預習新課 學生自主思維,對本框知識有個整體認知。二、逐個擊破 三、背誦識記 四、習題練習 通過課本研究與分享,談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認識 通過課本探究與分享,理解新發展理念的相關知識 設置有針對性的、新穎的練習題,指導學生練習。 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通過預習,了解本節課的知識體系。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1.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含義:(是什么) 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原因(為什么) 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 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確立了新發展理念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 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要求:(怎么做) 發展為了人民:就是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發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為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意義 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 彰顯了人民至上的立場觀點方法 確立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 經濟增長≠經濟發展 經濟增長表現為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產出水平的持續增加,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但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等于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包括經濟增長,而且包括經濟結構優化、經濟效益提高、生態環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原因——新時代、新矛盾、新理念 ①時代需要: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新時代需要新發展理念。 ②國情需要: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就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③實踐需要: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理念的地位和內在聯系 (1)地位: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 (2)內在聯系:這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要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 內涵: 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措施: (1)暢通國內大循環,要依托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2)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要立足國內大循環,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形成全球資源要素強大引力場,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加快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辨識判斷 1.人民福祉是發展的力量源泉。( ) 提示 × 人民是發展的力量源泉。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發展的目的和歸宿。( ) 提示 × 實現人民幸福是發展的目的和歸宿。 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做到發展為了人民。( ) 提示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做到三個方面,一是發展為了人民,二是發展依靠人民,三是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立了新發展理念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 ) 提示 √ 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為民情懷。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些要求( ) ①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②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 ③體現了協調、共享的發展理念 ④解民生之憂慮首先要破除思想觀念的弊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①不選。材料“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②正確。材料“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體現了協調、共享的發展理念,③正確。解民生之憂慮首先要有為民情懷,而且材料不體現破除思想觀念的弊端,④不選。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從六個方面對加快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格局,推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作出部署。新時代繼續做好西部大開發工作有利于( ) ①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消除東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 ②堅持共享發展,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 ④確保到2025年年底西部地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新時代繼續做好西部大開發工作有利于貫徹協調和共享發展理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②③符合題意。地區差距可以縮小,但短期內難以消除,①錯誤。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④錯誤。 3.(2023·海南10月聯考)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要實施更多有溫度的舉措,落實更多暖民心的行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積極探索共同富裕的實現途徑,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 ①堅持發展為了人民 ②堅持發展依靠人民 ③堅持共享發展理念 ④堅持走同步富裕之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積極探索共同富裕的實現途徑,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努力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發展為了人民,以人民為中心,①③入選。材料強調的是解決好人民群眾的問題,實現共同富裕,并沒有體現發展依靠人民,②不選。我國堅持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步富裕,④不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回答4~5題。 4.新發展理念包括( ) A.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B.創新、振興、綠色、開放、共享 C.創新、協調、綠色、和諧、共享 D.創新、協調、節約、開放、共享 答案 A 解析 根據教材知識可知,新發展理念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A正確,B、C、D排除。 5.下列屬于踐行共享發展理念的是( ) A.發展網絡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 B.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C.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培育競爭新優勢 D.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答案 D 解析 發展網絡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這反映的是創新發展理念,A不符合題意。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這反映的是協調發展理念,B不符合題意。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培育競爭新優勢,這反映的是開放發展理念,C不符合題意。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反映的是共享發展理念,D符合題意。 6.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這是因為開放發展( ) A.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B.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C.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D.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答案 C 解析 協調發展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A錯誤。綠色發展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B錯誤。開放發展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C正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D錯誤。 1.限時練習,核對答案 2.訂正錯題后分組討論,形成集體意見,派代表講解錯題 3.整理錯題集,形成錯題題庫。 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相關知識。 通過具體的事例,掌握新發展理念的相關知識 通過習題練習,掌握重點、難點,理清易錯點,為后續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