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專制主義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二、教材分析本課是該單元的第一課,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梳理清楚元明清三朝易代以及明朝加強皇權和鞏固統治所采取的措施,為后一課講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奠定基礎。本課主要講明朝,共三個子目,分別涉及明朝封建專制的發展和明朝經略邊疆的問題。盡管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點在清朝,但明朝打下的基礎也是不可忽視的。在結合單元主題的基礎上,建議將內陸邊疆放在最前面來講。三、教學目標總體目標:了解廢丞相、設內閣、宦官專政的經過及這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能說出明朝的這些政治措施的意義;了解明朝中央和地方對外貿易的不同方式;知道明朝經略邊疆的措施;了解明朝滅亡的原因及步驟;課程思政目標:將學生代入到當時的歷史情景中,建立起與現實的聯系,并體會思考為何鄭和下西洋沒能使中國走上海洋強國的道路,明朝經略邊疆的特點對于今天處理邊疆問題有何啟示,明朝的滅亡又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四、學情分析本課部分內容在初中已經有所涉及,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宦官專權等史實性知識及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概況同學們也較為熟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已經掌握的基礎性、史實性的知識不作過多處理。但是,初中教科書基礎性較強,高中歷史課程要進一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揭示歷史發展基本規律和趨勢,幫助學生對歷史事件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認知體系,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五、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明朝面臨的內部和外部問題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教學難點: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六、教學過程導入:提到明朝,大家想到的是什么呢?是“開局一個晚,結局一根繩”,還是關于朱元璋的千古之謎:他究竟長什么樣,錦衣衛又是怎么回事,在深一點來說,為什么歷史學家孟森說“自古得國之正,惟漢與明”,為什么孫中山要去拜謁朱元璋,康熙皇帝為什么要說朱元璋得統治“治隆唐宋”?大明王朝究竟是什么樣子?我們又要學習他得什么內容?單元標題中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版圖為什么實在這個時候奠定的?它又面臨著哪些挑戰?在前面我們提到過,元末爆發農民起義,朱元璋也參與其中,用“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使自己的力量逐漸崛起,在他稱帝之后,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名義進行北伐,攻占大都,元順帝北逃,中國再次回歸漢族王朝統治。明的陸疆治理既然說明清時期屬于我國疆域版圖的奠定時期,那么我們就來看當時國家的版圖是什么樣子,(用課本第3子目的內容來講解)從北部的蒙古(修長城,永樂初年,瓦剌首領向明稱臣,明冊封他為順寧王,在蒙古地區設立羈縻衛所,以經濟手段加以籠絡,隆慶和議,韃靼首領俺答汗接受明朝冊封為順義王,雙方通貢、互市,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這也有利于雙方經濟發展,緩和北部邊防壓力,確保了長城沿線的長期和平)到西南的西藏地區(明代元之后,派人入藏招撫,收繳元朝舊敕舊印,換明朝的新敕新印,實現了管理權的和平過渡,繼承了對西藏地區的國家主權,封授當地首領王、法王的稱號,設立行都指揮使司,在藏區延邊設茶馬貿易)到東北的女真(在黑龍江流域設奴兒干都司,并對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總結歸納對于邊疆的治理特點,然后是沿海地區,進入第二子目:鄭和下西洋。二、明的海疆治理在說完對于內地的治理之后,我們把目光轉向海洋,在明朝,海面上發生了什么大事呢?(學生回答:鄭和下西洋,用課本及PPT上的內容來講解——時間、次數、最遠到達、目的、特點、評價“西方一哥倫布之后,無數繼起之哥倫布,中國一鄭和之后,再無鄭和”)同時簡要補充朝貢體系,朝貢體系下的朝貢貿易就相當于是官方的貿易渠道,朝貢貿易是朝貢體系的衍生物,又成為堪和貿易,是一種具有政治色彩的交換行為,外國使節在進貢的前提下,中國古代政府準許其隨車船攜帶的進貢之外的商貨可在中國與民貿易,由于朝貢貿易是明清唯一合法的海外貿易途徑,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海外貿易需求,同時由于從事海上貿易獲利巨多,僅允許堪和貿易的做法刺激了民間走私和海盜活動(在介紹完官方的貿易主線后,轉而介紹民間的貿易主線,并用地圖來介紹當時的戚繼光抗倭的事跡。)我們接著來看民間的貿易主線,民間的貿易主線也是命途多舛,(用課本進行講解及歐洲殖民者的侵略活動)。三、明的政治治理大家思考以下,不管是對于內陸邊疆的治理,還是對于海疆的治理,甚至是對于貿易的掌控,都離不開什么?(引導學生回答國家權力,政治方面,皇帝的權力,中央的權力)需要強大的皇權或者說是中央的權力,那么我們把視線轉會到第一子目,來看看當時明朝是怎么加強政治治理的。看到課本,為了加強皇權,明太祖干了什么?(學生回答:廢丞相)通過兩段材料來分析朱元璋廢宰相的原因——通過兩則材料引導學生廢除宰相之后,權力就集中在皇帝手中,集權也導致了皇帝政務繁忙,為接下來設立秘書機構-內閣提供了充分的理由——通過呈現史料來分析內閣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新機構內閣的設立,使得當時中央的布局有了改變,教師這時要引導學生思考皇帝、內閣、六部的關系——通過張居正侵奪六部職權,權同宰相來提問學生內閣是否等于宰相,在聽取完學生的回答后,用表格的形式來對宰相和內閣的權力對對比,讓學生知道是或不是的原因,以此推出內閣只是皇權加強的產物——用內閣權力上升,統治者感受到文官集團的威脅,便想找人來平衡權力,引導同學思考什么樣的人來平衡權力皇帝才會放心,引出宦官,簡要講解宦官機構和宦官職權,用宋濂喝酒的故事來反映皇帝對百官的監視及宦官控制的錦衣衛的職權,并用宦官、內閣、皇帝的制衡圖來給學生解釋宦官專權本質上仍是君主專制的強化。四、明清易代(用課本內容進行講解,關于明朝的滅亡及明清易代)從明朝的治理措施得當來反問明朝為什么還是會滅亡,在聽完學生的回答后教師分點進行講解——讓學生閱讀課本,了解女真崛起的過程、清朝的建立、李自成農民起義建立大順政權的經過,并結合地圖進行這些史實的時間梳理——教師講解,幫助同學將史實性知識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脈絡。小結用思維導圖進行小結七、板書設計關鍵詞摘要及朝貢體系八、課后反思本課部分內容在初中教科書中已經有所涉及,明的政治制度及鄭和下西洋又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因此在此課中,對于學生已經掌握的基礎性、史實性的知識不作過多處理,只是一筆帶過,更重要的是從大局觀、發展觀出發,幫助學生對歷史事件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認知體系,提升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本課的講授過程中,主要有以下亮點:第一,采用元末農民起義以及明朝的建立進行導入,有助于與前面課程的內容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脈絡;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理論修養,幫助學生形成本節課的整體架構;第二,運用的材料種類較多,文字材料、圖片材料、并且使用一手材料,引導學生規范學術意識,避免了學生單一閱讀文字的枯燥,也能培養學生解讀不同材料的能力;第三,注意梳理各事件的邏輯順序以及注意子目與子目間的聯系,在過渡時不顯得突兀。但本課講授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該課堂中仍然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更多的時間是在讀材料聽教師的講解;第二,對于課堂時間的分配仍然不太完美;第四,對于板書的設計,板書更類似于關鍵詞摘要,沒有真正發揮出板書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