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世界的氣候 人教版 七年級 上冊 第 3 單元 第 4 節新課標要求 結合實例,說明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學習目標 1.舉例說明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2.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學習 重難點 舉例說明緯度位量、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在前面學過多變的天氣、氣溫和氣溫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這些氣候相關知識,為本節課學習奠定了基礎,教師明確指出要觀察的地理要素后,七年級的學生能很好的完成要求,觀察能力較好。但學生對整個世界的氣候類型和分布狀況等了解較少,在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個完整概念,學生單獨的分析和歸納能力有限。教學輔助 課件、多媒體教學過程學習任務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導入 復習世界各地氣候類型分布及對應景觀圖片,提出問題:一個地方為什么會形成這樣或那樣的氣候?不同地方氣候為什么會有差異? 復習鞏固,前后聯系任務一 影響氣候的因素 教師展示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學生據圖回顧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形成這種分布規律的影響因素。 教師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學生回顧說出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形成這種分布規律的影響因素。 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總結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對氣溫、降水的影響。 緯度因素: 學生讀教材66頁,圖3.29中的A和B,分別表示赤道地區某地和南極地區某地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兩地的年平均氣溫和降水量有何不同?分屬什么氣候?聯系舊知,你從中發現符合什么規律?分析影響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 海陸因素 教師展示歐洲傳統民居墻體厚度變化圖,及氣溫日較差變化圖,提出問題: 1.歐洲傳統民居墻體厚度有什么變化規律? 2.導致這種現象形成的影響因素? 教師展示亞歐大陸溫帶地區緯度相近的A、B、C三地的植被景觀提出問題:讀圖你發現了什么?結合A、B、C三地氣候差異并聯系舊知從中發現符合什么規律?分析影響A、B、C三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 地形因素 教師展示山地景觀圖,提出問題:“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高處不勝寒”這些廣為流傳的詩句說明了什么地理規律或原理?圖中山地A坡降水多還是B坡降水多?為什么? 活動: 小組合作分析思考下列事例,認識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青藏高原緯度較低,但是氣候寒冷。 海南島終年如夏,黑龍江省北部冬季漫長。 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干燥而同緯度的北京氣候相對比較濕 注重知識銜接,幫助學生理清緯度、海陸、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引導學生通過具體實例理解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任務二 氣候與人類活動 氣候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游、體育運動、軍事、商業、工農業生產等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氣候也影響人類活動,其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尤為顯著。 氣候與日常生活 氣候與生產活動 農作物的生長,都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水分,不同地區的氣溫和降水條件不同,所以,同一種農作物,在有的地區生長良好,在有的地區卻不能生長。 南方地區熱量充足,降水較多,適合種水稻,人們以米飯為主食。北方地區降水較少,適合耐旱的小麥等作物的生長,人們以面食為主食。水稻是一種喜溫喜濕的農作物。氣溫高,水稻長得快;氣溫低,水稻長得慢。如果氣溫在10 ℃以下,水稻就不能正常發芽。熱帶全年高溫,種植水稻一年能收獲三次;亞熱帶冬季氣溫較低,水稻從春到秋都能生長,一年可以收獲兩次;到了溫帶,水稻一年只能收獲一次。 水稻生長也需要較多的水。降水多的地方,適宜種植水稻;干旱地區,如果沒有充沛的水源供灌溉,就不能種植水稻。 氣候發生異常變化 氣候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如果我們不加以節制自身的行為,就會導致溫室效應、臭氧破壞、極端天氣增多等現象,因此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 多角度引導學生認識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將氣候分布、氣候特征和景觀特點相結合,知識系統,學生學以致用,加深理解。課堂小結 將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梳理,讓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