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一)學習目標知道科學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內部結構的基本方法,增強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運用圖表描述地球內部、外部圈層的范圍、物質組成,說明地球結構特點。知道巖石圈的構成及其在自然環境中的地位,舉例說明地球各圈層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從整體上說明自然環境的基本構成。舉例說明地球各圈層對自然環境形成的作用,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初步形成人地協調觀。(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界面、結構特點地球外部圈層的劃分及各圈層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教學難點】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的速度變化與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三)課時安排地球的圈層結構:1課時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 課程引入——情境創設 【播放視頻】播放電影《流浪地球》片段,作為大單元整體背景 【播放動畫】動畫展示《流浪地球》下創設的三個時代背景貫穿整個單元,本節以第一個“剎車時代”為背景,引出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學生觀看電影《流浪地球》片段,了解背景 本節作為第一節交代整體單元背景,以及本節課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習印象環節二 活動探究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情景一:地下城的建設 【播放視頻】《流浪地球》人類面臨災害,建造地下城并轉入地下城生活。 觀看視頻 視頻展示地下城的,身臨其境,激發學生興趣及探索欲【方法探究】問題1:假如你是地下城的設計者,將其建造在地下多深的地方最為合理?地下城一定結實嗎?有什么隱患?回答問題首先需要獲取哪些信息? 思考首先需要獲取哪些信息? 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能力,及邏輯性。【播放視頻】演示利用地震波探測地球圈層結構 認真觀看視頻講解,提取關鍵信息 培養提取信息能力,讀圖能力,落實綜合思維的核心素養【播放動畫】展示地震波特點,通過動畫展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及其劃分與地震波速度折線表的關系。【回顧問題】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后,回答問題,展示地球內部圈層的性質,引導學生了解軟流層的存在,并通過圖片引出巖石圈 提問學生引導回答 提升學生知識應用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看圖填空】:觀察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圖,填出對應的圈層、界面名稱 提問學生引導回答 提高學生知識應能能力,進一步鞏固知識。【活動討論】地殼厚度約33km,如此大的推力,地殼是否能承受得住?可能會出現哪些現象。 提問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利用學過的知識分析電影情節,鞏固應用知識,激發興趣【活動探究】以小組為單位,用橡皮泥做一個地球圈層結構模型,切開后標注出地殼、地幔、地核、巖石圈、軟流層等要素。 課下分組制作 提升學生組織協作能力,落實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二、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情景二:地球之上 問題4:實施地球流浪計劃,人類轉入地下生活,地球的外部圈層發生了哪些變化? 需要獲取哪些信息? 提問學生回答問題 引出本節第二個重點內容,引導學生邏輯性思維。【展示圖片】觀察圖片中出現的圈層,并發現其特點 學生討論后提問 提升學生讀圖能力,信息提取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落實綜合思維核心素養概括明確: 水圈: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 大氣圈: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復雜系統主要成分為氮和氧 生物圈: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是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展示圖表】 展示大氣圈組成成分,并通過圖片提示引導學生大氣圈意義 引導學生發言,帶領學生總結 提高學生讀圖提取信息,總結概括能力【展示圖片】 展示各種水圈形態圖片,總結水圈概念 展示水圈相關圖片,總結水圈的意義 展示生物圈相關圖片,總結其概念、組成及意義 引導學生讀圖思考,帶領學生總結【探究活動】問題5:剎車時代,人類轉入地下生活,地球的外部圈層發生了哪些變化? 觀察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圖片對比,思考圈層間的聯系 讀圖回答問題,思考圈層間的聯系 提高學生讀圖提取信息,對比分析,總結概括能力【展示圖片】回到影片《流浪地球》,觀看地球災難圖片,描述各圈層間的相互聯系及影響 觀看圖片,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落實綜合思維地理核心素養【讀圖填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填空,將圈層關系結構圖補充完整 提問學生,讀圖填空 提高學生思維邏輯性,落實綜合思維地理核心素養三、資源支持【地理地圖】地球的圈層結構練習動畫 【同步測試】地球的圈層結構交互練習 【知識解析】地球的內部圈層 【知識解析】地球的圈層結構 【課程引入】鉆井技術與地球內部探秘 【知識解析】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示意動畫 拓展學生視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