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教學設計課型 新課 課時安排 1課時 授課對象 高二上學期學生教材 分析 第九課第一框“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講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轉折點,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本框題包括兩目。第一目“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主要講述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才能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史命。闡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第二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闡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決定因素,闡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重要意義。這兩部內容采用由實踐到理論的講述方式,以文化發展道路為主線闡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史命,引導學生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學情 分析 第一,從教材角度分析,此課題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較容易掌握。第二,從學生角度分析,學生對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現象了解較多,且十分感興趣,這為理論聯系實際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第三,經過高一的政治理論熏陶,學生具備一定的政治學科素養與運用教材理論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核心素養目標 政治認同: 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2、科學精神: 理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3、公共參與: 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教學 重難點 重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難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教學 方法 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積極地把認知結構梳理出來,并在情境分析中落實教學重點和難點采用學生任務驅動法,演示法,討論法,分組合作探究法進行。新課 導入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國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新課 講授 1、近代中華文化復興的探索與結果: (1)探索:為了民族復興,再鑄中華文化的輝煌,無數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尋找救國良方。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種各樣的文化思潮進入中國,各種主張紛紛登場亮相。 (2)結果: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慘命運,都不能解決中國文化走向何處的問題,無法使中華文化走向復興之路 自由主義 胡適:“我們如果還想把這個國家整頓起來,如果還希望這個民族在世界上占一個地位,——只有一條生路,就是我們自己要認錯。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 只看到西方文化的優勢、長處,主張全心全意學習西方,而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保守主義: 康有為:“中國立國數千年,禮儀綱紀,云為得失,皆奉孔子之經,若一棄之,則人皆無主,是非不知所定,進退不知所守,身無以為身,家無以為家,是大亂之道也。”要“冒萬死以力保舊俗,存禮教而保國魂”。 忽視了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糟粕。 無政府主義 劉師復:“主張人民完全自由,不受一切通知,廢絕首領及威權所附麗之機關學說也” 把自由絕對化,是不可能實現的 三民主義 孫中山說:“三民主義就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這三個主義和美國大總統林肯所說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層意思,完全是相通的。” 具有歷史進步性,但也存在著致命的局限性。 2、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中國的意義 (1)指明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誕生后,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為中華文化發展指明了社會主義方向。 (2)重要轉折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 (3)文化發展進入新時期: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3、共產黨對中華文化發展的作用 (1)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為中華文化發展指明了社會主義方向。 (2)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3)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4、“三文化” (1)“三文化”重要性: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2)革命文化:承載著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3)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①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②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③為誰服務: 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④基本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⑤發展方向: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⑥文化性質: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⑦發展目的: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1、 判斷文化生命力的標準 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 就是要看它有沒有生存發展的實踐土壤, 人民有沒有對它的需求。 2、 走“中特”文化發展道路的決定因素 是由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決定的, 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 是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決定的, 是由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決定的, 是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決定的。 閱讀材料 材料一:黨的十九大明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題中之義。 材料二:黨的十八大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 探究問題:結合上述材料,談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現實意義有哪些。 3、 走“中特”文化發展道路的意義 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才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 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銜接,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教學 板書練習鞏固 1.“中國道路”受到世界矚目,其中國特色之本源當然根植于中國文化之中。“中國夢”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也是中華文化復興之夢。發展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真正讓中國圓夢。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 ①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 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③才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 ④決定了“中國夢”能否實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 A.是復古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要求 B.關鍵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C.是由建設文化強國這個路徑決定的 D.是實現中華文化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