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書法字體及演變書法是一種藝術類別,指書寫漢字的藝術。書法是某幅書寫作品的代稱或者所有書寫作品的統稱。書法主要書法字體篆 隸 楷行 草大篆小篆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書體,包括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六國文字等。指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創制的統一的漢字書寫形式。篆書大篆主要刻于青銅器、石簋、石鼓上,筆劃雄強凝重,風格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西周散氏盤西周大盂鼎秦 石鼓文篆書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車冊篆書小篆主要由李斯整理,是一種規范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體,適合于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兵虎符之類)。小篆字體略長而整齊筆畫線條勻凈、秀美。秦 泰山刻石秦 嶧山碑篆書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到東漢,隸書發展到巔峰。秦隸秦朝時的隸書被稱為秦隸,主要是寫在簡牘之上。睡虎地秦簡篆書漢隸當漢代發明和運用紙張以后,書寫不再受窄長的竹木簡的限制,毛筆的性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漢隸突破了秦篆單一的中鋒運筆,中鋒、側鋒、方筆、圓筆、藏鋒、露鋒各顯神通。最有代表性的是“蠶頭雁尾”的筆畫,破除整齊劃一的單調。在字的結構上改變了小篆擬橫揚豎的趨勢,字勢向橫伸展,成熟的漢隸在書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張遷碑曹全碑隸書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隸字改以橫向(左右)取勢,造成字形扁方。起筆蠶頭收筆雁尾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征,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此法。變畫為點變連為斷隸書中點獨立出來(平點、豎點、左右點、三連、四連點等等)。還將篆字中許多一筆寫成的筆畫斷開來寫,允許筆與筆間出現銜接痕跡,甚至筆斷意連。強化提按粗細變化隸書有意強調提按動作,形成筆畫軌跡顯著的粗細、轉承變化,起、行、收用筆的三過程都有了明確的體現。隸書的結構特點隸書東漢 華山廟碑東漢 史晨碑東漢 石門頌隸書草書最初的含義是指草寫的隸書,起源于西漢。其實早期草書是和隸書平行的書體,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草書章草今草狂草草書章草于東漢時盛行,雖有連筆,但字字獨立。三國吳 皇象急就章草書今草自章草變化而來,字字呼應,貫通一氣,筆畫多有省略。書寫簡單快速但不容易辨認。東漢 張芝冠軍帖草書狂草出現在唐代以后,字形更加放縱,筆勢綿環繞,字形奇妙,變化百出。張旭 肚痛帖懷素 自敘帖草書漢隸唐楷楷書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由隸書演變而來。其字形較為正方,不像隸書寫成扁形。楷書是現代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鐘繇 宣示表楷書楷書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體,它可以說是一種從隸書到唐楷的過渡書體。魏碑百花齊放楷書楷書在唐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在初、盛、晚唐三個時期分別出現了一位楷書大家:歐陽詢、顏真卿和柳公權,再加上元初的趙孟頫,四人被稱為楷書四大家。唐 歐陽詢(歐體) 唐 顏真卿(顏體) 唐 柳公權(柳體) 元 趙孟頫(趙體)楷書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歐體字形稍長,排列非常整齊,字形結構嚴謹。楷書顏真卿《顏氏家廟碑》顏體端莊雄偉,很有氣勢。雖然字形比較圓潤飽滿,但卻充滿力量,不顯得臃腫,俗稱為“顏筋”。楷書柳公權《玄秘塔碑》柳體筆畫清晰,筆力遒勁,較之顏體,柳體則稍顯清瘦,故稱之為“柳骨” 。楷書趙體婉麗流美,書風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相比前三位字體顯得更加飄逸。趙孟頫《膽巴碑》楷書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成為魏晉以后日常使用的主要字體。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ǘ嘤诓莘ǖ慕小靶锌?,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康熙雍正乾隆行書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行書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書圣”王羲之行書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蘇軾 《黃州寒食詩帖》行書黃庭堅七言詩《松風閣詩帖》行書米芾《蜀素帖》此帖用筆多變,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刷字”的獨特風格。行書蔡襄《澄心堂帖》行書猜一猜謝謝觀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