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編結藝術
教材分析:編結藝術是由遠古時代的結網技術發展而來的,人們利用藤條表皮纖維,編結成細密的網,穿在身上,史稱“網衣”。經過漫長的發展。到了我國漢代已有五彩絲線編結成的穗子,稱為流蘇,裝飾在車上、轎子上等居室環境中,之后流傳到服飾的裝飾。
編結是繩和結的藝術,結是指采用繩子、綢帶等條狀物,運用盤繞、打結等方法制作而成。“結”諧音“吉,具有吉祥的寓意。中國結造型優美,編結手法多樣,色彩多采用喜慶吉祥的紅色款、金黃色、綠色等艷麗的色彩,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和廣泛的裝飾作用。
這節課在整個單元中以編結的造型詮釋文化,獨具特色,為第三課“線的造型”從文化層面引導,在技藝上也為下一節課的創作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了解編結技藝起源、發展變化和文化內涵。學會編結工藝的簡單制作方法。
過程和方法:欣賞編結藝術作品,分析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體驗創作樂趣和編結制作技藝成果展示的成就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編結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文明的象征。體會中國結文化傳承歷程。體驗編結的技藝和作品創作樂趣,用自己的作品表達美好心愿。
教學重點:了解編結藝術的發展過程以及在生活各方面的應用
教學難點:編結的技法學習與創作
教學媒介:相關課件,編結作品欣賞
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階段 欣賞《荒野求生》貝爺怎樣用繩打結 PPT出示數張編結作品 問:貝爺怎樣到谷底的? 學生觀察、思考、回答問題。 從最直觀的電視作品入手,通過直觀、形象地分析貝爺是利用什么工具到谷底的,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發展階段 出示課題——編結藝術 請看教材第二單元第二課,一起朗誦前兩自然段文字。 觀看PPT圖片,分析遠古人類的結網技術,結繩記事。周朝人隨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國結為裝飾,而戰國時代的銅器上也有中國結的圖案,延續至今中國結才真正成為了盛傳于民間的藝術。 當代多用來裝飾室內、親友間的饋贈禮物及個人的隨身飾物。因為其外觀對稱精致,可以代表中國悠久的歷史,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故命名為中國結。 欣賞編結作品 學生和老師一起分析作品含義,感受自古至今的編結文化傳統 學生回答問題 學生欣賞編結作,理解其豐富的文化底蘊。 講述編結發展歷程,體會編結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感受編結藝術經久不衰的深刻意義。
深入階段 編結工藝和材料的常見類別 中國結的常見種類極其含義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繩結進行裝飾,制作出吉祥結,展示出來與同學們交流。 學生欣賞、體驗編結的技藝和作品的創作樂趣,用自己的作品表達美好的心愿。 重點強調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感受生活中的傳統美。
總結階段 編結是我國民間藝術,一根繩,通過巧手的編制,承載著中國的民間文化內涵。同學們,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驚嘆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的同時,老師相信充滿智慧的你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一定能具有創新的繼承和發揚我國這項傳統民間藝術。 體會中國結文化傳承歷程
拓展階段 學生活動 1、為畢業聯歡會設計制作中國結,利用制作的中國結布置教室環境。 2、小組討論,分工合作。 3、色彩和編結樣式自己定。 4、畫出教室要裝飾的位置、大小。 學生討論分析 學生設計布置畢業聯歡會現場,體會中國文化在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拓展延伸課外活動,增加學生實踐興趣,提高文化品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