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 異彩紛呈的中國雕塑、工藝美術和建筑藝術 課型 欣賞評述 年級教 學 目 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中國雕塑、工藝、建筑色彩和分類2.過程與方法 從豐富的作品遺存中感受其藝術之美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傳承中國藝術之美,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關教學重點 雕塑、工藝、建筑的分類,藝術形式教學難點 能夠自主感受藝術之美,評述某件雕塑、建筑、工藝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教學方法 講述法、欣賞法,實踐法,討論法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課件等。導入階段: 新授階段: 發展階段: 研究階段 小結階段: 拓展階段: 1. 同學們喜歡上網嗎?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 “網紅”,引發網絡熱點評論就來源于一張網絡紅圖(PPT展示圖片),知道說的是誰嗎?學生進行思考回答。 2.乾隆是個收藏控,而且還是個蓋章狂魔,不管是名帖字畫還是瓷器,凡是他經手的文物,非得留下自己不可磨滅的痕跡,表示“朕已閱”。“愛他就要給他蓋章”這句話,幾乎被這位立志于當一個“文藝青年”的乾隆寶寶貫徹到了極致,好在被乾隆愛到瘋狂的《富春山居圖》有幸逃過了一劫,黃公望的真跡被乾隆誤認為偽作,真要感謝“不蓋之恩”! 3.而在去年,真真正正把乾隆網紅身份坐實的是這樣一件作品。(ppt展示各種釉彩大瓶) (一)中國古代的工藝美術 1.看到圖片你們覺得乾隆審美怎么樣?。靠吹礁鞣N釉彩大瓶你的直觀感受是什么? 2.看視頻,介紹作品的工藝成就(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清代乾隆年間燒制,器身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達17層之多,其標志著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頂峰,享有“中華瓷王”的美稱?,F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3.如果國寶會說話 它會跟你說什么?(看視頻,了解中國歷代藝術作品) 工藝美術: 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環境的造型藝術。它的突出特點是物質生產與美的創造相結合,以實用為主要目的,并具有審美特性,為造型藝術之一。也指以美術技巧制成的各種與實用相結合并有欣賞價值的工藝品,通常具有雙重性質:既是物質生產,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審美性。 4.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主要發展歷程: 中國藝術的起源:新石器時期(玉鷹 獸面紋玉琮 舞蹈紋彩陶盆) 中國藝術的發展時期:夏商周(青銅器)、戰國(漆器)、兩漢時期(織繡) 中國藝術鼎盛時期:唐宋時期(玫瑰紫釉花盆) 中國藝術中興時期:元明清(青花海水水龍紋瓷扁瓶 粉彩九桃天球瓶) 中國工藝美術起源于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此后,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中國的青銅器、陶瓷、絲綢、刺繡、漆器、玉器、琺瑯、金銀制品和各種雕塑工藝品,相繼取得輝煌成就。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充分反映了中國工藝美術的高度發展和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響 1、新石器時代 玉鷹 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村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出土 98M29:6 長8.4厘米,高3.5厘米,厚0.3厘米。 玉灰白色。器寬扁形。鷹做展翅飛翔狀。頭和嘴琢磨而成,眼睛用一對鉆的圓孔表示,兩翅各雕一頭豬表現展翅飛翔,腹部規整刻畫一圓圈,直徑1.8厘米內刻八角星紋,八角星紋內又刻一圓圈,直徑0.8厘米。圓內偏上有對鉆孔眼,尾部雕刻呈扇形齒紋。 鷹兩面雕刻相同,表面拋光潤亮。 2.《玉琮》 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 中國古代貴族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用來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級與權力。禮器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隨著氏族貴族的出現而產生的 。 3、《舞蹈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 具有舞蹈畫面簡潔,線條明快,筆法酣暢。透過靜止的畫面,仍能讓今人感受到遠古的舞蹈藝術家擊節踏歌、肢體扭動時強烈的節奏感的特點。 6、四羊方尊: 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 7、大盂鼎: 器厚立耳,折沿,斂口,腹部橫向寬大,壁斜外張、下垂,近足外底處曲率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紋為地,頸部飾帶狀饕餮紋,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樣,雄偉凝重。 8、三彩陶駱駝:重要的交通工具,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由安通向西域絲綢路外貿易重要交通紐帶具沙漠舟美譽駱駝既往商客坐騎商品物資運載工具 9、青花靈芝紋石榴式尊 明代 尊折沿口,直頸,鼓腹,外撇足,臺階式內底。通體呈六瓣瓜棱形。青花裝飾??谘仫椛彴昙y,頸飾圓圈紋,肩飾蓮瓣紋,腹飾折枝靈芝紋,近足處飾仰覆蓮瓣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尊器形仿石榴形象,構思巧妙。 10、黃絹地長壽繡 漢代 織繡 湖南省博物館藏。這件長壽繡紋樣的單元較大,每個圖案單元的穗狀流云紋花頭較多。主要用紅棕、紫灰、橄欖綠、深綠等色絲線繡成。繡法主要是鎖繡。 11、虎座鳳鼓架 漆器 戰國 中國古代藝術不僅以鮮明的民族特色立身于世界藝術之林,而且對世界其他民族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古代藝術精髓需要我們探索的還有很多。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 跟大家講一個小故事,一位中國的雕塑藝術生去國外學習西方雕塑技巧,而他的雕塑老師卻跟他說,你不要捧著金飯碗來要飯,你們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嗎? 中國古代雕塑分類: 中國古代雕塑以 陵墓雕塑、宗教雕塑 成就最為輝煌 一、陵墓雕塑: 陵墓雕塑包含著兩部分, 一部分是地面上神道兩側的石刻造像 一部分是地下作為陪葬的俑。 前者特別重要的有西漢霍去病墓石雕刻群、唐代昭陵六駿等 后者有秦始皇陵兵馬俑。俑類雕塑以漢唐兩代的作品為最精。 世界上最大型的雕塑群——秦始皇陵兵馬俑 漢代最杰出的雕塑群——西漢霍去病墓石雕群 《躍馬》 霍去病墓石雕 漢代 陜西西平 1、這些石雕皆巧妙地運用了原來天然巖石的外形,“相石取形”,將圓雕、浮雕和線刻技法綜合運用,很好地抓住對象的神貌特征加以表現。 2、整個雕塑馬腹下不作鑿空處理,渾然一體,突出大的體面,加強了整體感和大型圓雕的雕塑感。作品運用象征手法,頌揚霍去病擊敗匈奴的歷史功績,用雄駿的戰馬形象頌揚主人艱苦卓絕、英勇豪邁的英雄氣概 《秦始皇陵兵馬俑》:秦始皇陵兵馬俑坐落于陜西臨潼, 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雕塑群,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委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陵兵馬俑在塑造藝術上采用生動寫實的手法,可謂“致廣大,盡精微”。俑人顏面表情、相貌、發型各不相同,人物性格刻畫入微,形象豐富傳神。陶馬的頭部和四肢頭有細致的刻畫,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它以宏大的群像,展示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磅礴氣勢,顯示著強盛時代的精神力量。 問:對比躍馬與秦始皇陵兵馬俑的造型藝術手法,區別在于? 這些作品與秦始皇陵兵馬俑的高度寫實相比是一種整體寫意的藝術風格。 結:寫實與寫意對比 二、宗教雕塑 1、佛教自東漢末年從印度(古稱天竺)傳入中國,傳來了有作為佛教經典和佛教美術造型的佛像。 2、在中國佛教雕塑藝術中成就最高的有甘肅省的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 3、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肅省,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是中國石窟中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處。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的彩塑多屬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盤事跡的造像。因為 莫高窟的巖質疏松,無法進行雕刻,工匠們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來,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為珍貴難得。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洛陽創建于北魏,歷經東魏、北齊、隋、唐、北宋。其中以北魏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和奉先寺為典型。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 盧舍那大佛,相傳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于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 建筑藝術: 特點:中國古建筑大多以木質結構為主,木構建筑群在原始社會末期已經出現,后經過不斷地發展而形成獨特的建筑體系 我們經常接觸到的建筑有: 宮殿建筑、園林建筑、佛教建筑、居民建筑 例如: 《北京故宮太和殿及其廣場》北京故宮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俗稱金鑾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 《佛宮寺釋迦塔》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 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文明 不能承受之殤 巴黎圣母院意外失火,文物的損毀、消失不僅帶走了文物本身,更帶走了文物所承載的千年文明。一場文化之殤,帶來世人對于文物保護的警醒與重視,文明是脆弱又堅韌的。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盡力守護它,盡量延緩它的消逝,傳承它的精神。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館都是人類文明的寶庫。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過去的輝煌,今天的尊嚴,未來的希望 學生思考 白板展示 學 師生互動 白板展示 學生討論 歸納方法 拓展學生的思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