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課程標準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核心素養目標1. 唯物史觀:理解政治、經濟發展、思想文化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基本的唯物史觀的理解。2. 歷史解釋:通過史料分析三國至隋唐思想演變的歷史背景,認識這一時期我國文化成就出現的原因。3、時空觀念:通過學習三國至隋唐思想演變歷程,認識特定時空下,儒學的發展、佛教、道教等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4、史料實證:通過文字圖片等材料的展示,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5、家國情懷:結合文學、書法、繪畫、科技等方面的成果,認識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通過隋唐國力強盛和清末社會衰落的對比,認識到包容開放對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堅定對改革開放的信心,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難點重點: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難點:思想文化繁榮的原因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視頻等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法、創設情景法、問題鏈設計、直接講述法、分組合作探究、史料閱讀等板書設計第 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學、道教、佛教二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三中外文化交流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觀看飛天的視頻。 老師提問:大家知道這美輪美奐的一藝術形式是什么嗎?學生:飛天。老師:對,飛天是集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的綜合藝術。我們這節課就以飛天為例,來展開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齊讀本節課的課程標準。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老師:這是這一節課的課標,總體來說這一節課需要掌握的就是三國到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領域的新變化,但是在考試中不會單獨考察思想文化領域的成就,而是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結合在一起去考察,所以我們還是要與這一時期階段特征結合起來,這樣才符合唯物史觀。那大家認識這幾幅圖片嗎?對,這些都是飛天,這是飛天的現代創作。 展示飛天一些圖片 老師解說: 1900年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意外發現。隱藏千年的秘密驚艷世間。飛天,不用翅膀,不用羽毛,不用圓光祥瑞卻凌空翱翔,自在逍遙。表達了人們對自由生活4的美好向往。飛天起源于印度,隨佛教傳入中國后,進行本土化創造。飛天歷經千余年的發展,其姿態意境,風格情趣也都在不斷變遷。這是隋朝的飛天,色彩鮮艷,光輝爛漫。而唐朝的飛天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像這一幅,豐肌秀骨、珠光寶氣很有盛唐的氣象。這是元朝的飛天,他的臉孔與中原人特征不是很相似,這是帶有典型的中亞和西亞的特點,這是因為元朝,對就是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的發展 觀察視頻 導入環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展示獨學,預習任務 老師:在昨天的自習,給大家布置了一個預習的任務,就是獨學:已經讓大家自己整理了思想科技文化的成就有哪些。我選取了幾張比較好的大家來看一看,可以看到這位是按照什么來整理的?對時間,這叫縱向比較。而像這兩幅它是按照什么?對,領域,或者說種類的變化來變遷。這就叫橫向比較。 展示學生獨學 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成就是這一節課的重點問題,但是都是一些基本史實,因此讓學生自己整理,一方面培養他們的自主動手能力,二是在這一過程中,更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5第一框、儒學、道教、佛教——魏 晉隋唐時期主流文化的變化 【問題鏈設計】展示問題。 老師:在自習的時候已經讓大家自學了一下以上這些問題,接下來,給大家四分鐘的時間,小組合作,探究。討論結束,鼓勵學生回答。 問題 1、佛教傳入?迅速傳播的原因?道教的興起和逐漸傳播的原因?材料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長期戰亂,各族統治者的有意識提倡,佛教的因果報應、輪回轉世理論為生死問題提供了一種解答,頗能滿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與玄學有相通之處,故佛學傳播漸廣。 ——摘編自張應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材料二儒學的衰微,以及佛教關于“來世”的許諾,更容易使在長期動亂中飽受苦難折磨的人們產生出幻覺而皈依到佛門之下。自東晉十六國以后歷代君主的提倡,則更進一步推動了佛教的發展。道教也在傳播。東漢末年,道教成為起義軍的信仰宗教,兩晉之際,葛洪對道教進行改造,提出道儒結合,宣揚服食煉丹、延年益壽之術,符合大族官僚的需要。 ——晁福林 老師:答得不錯,角度很全,有的同學說,這兩個答案不是差不多嗎,還是有一點不同,佛教是外來的宗教,所以需要本土化創造,而道教本身就是本土的宗教。讓學訂正答案,然后講述:第一個材料反映了佛教在宣傳親情倫理,而第二個材料說明彌勒形象的變化,二者都反映了什么?對,佛教本土化創造。宗教的發展得到了統治者的支持,像梁武帝一生四次出家,每次大臣們再花費大量的錢財再把皇帝贖出來。唐代特別推崇道教,這與統治者姓李有很大關系 問題 2、儒學獨尊地位確立?為什么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傳統儒學充斥著倫理說教,卻不能對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釋和安慰。漢唐儒學簡單的思想體系,已不能應對人們的各種思考和疑惑。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展示: 過渡:佛教的發展,儒學的衰落,當時修建了大量的石窟。寺院也大量修建起來,唐代杜牧有一有一句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詩絕對是保守了,因為就數據來看,當時南北朝像北朝,最多的時候寺院達到過 3萬座,僧尼人數達到達到過 200萬,他們不當兵不交賦稅,威脅到了社會秩序的安定。杜牧這首詩借古諷今,說明唐朝這種情況也非常多,所以當時大量的知識分子出來反對佛教。 問題 3、結合韓愈思想分析范縝為什么要反對佛教?范縝曰......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致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粟罄于墮游,貨殫于泥木。 ——《梁書 范縝傳》 韓愈從財賦方面指出僧道浪費了封建國家的財富;從封建倫理方面指出佛教“棄而君臣,去而父子”;......歷代皇帝如梁武帝等崇佛禍國亡身...... —— 《舊唐書·韓愈傳》 由于以上種種弊端,當時統治階級反佛出名的是三武一宗滅佛,強制僧尼還俗,拆毀了大量佛寺,但是佛教的發展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抑制,像佛教在唐朝以后轉入山林中,這就是禪宗的發展 問題 4、指出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儒學復興的出發點?韓愈用什么觀點反對佛教?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韓愈復興儒學出發點: ,用反對佛教的觀點。)展示材料:韓愈在《原道》中提出了著名的“道統論”......這實際上就是儒家倡導的“仁義之道”。其《原道》以儒學為尊,將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理想。老師:有意思的是,韓愈的道統論也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這也體現了文化交融和多元。總結: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活躍,呈現多元特征。 學生回答:佛教兩漢之際傳入,道教興起于東漢末年。儒學衰微,魏晉時期戰亂,社會動蕩,佛教道教讓百姓有了精神寄托君主、士大夫的支持。佛教道教自身的發展。 學生小組合作后回答:儒學在漢武帝的時候確立了獨尊正統地位,佛道的沖擊,社會動蕩,人們需要精神寄托。老師:好,大家普遍能答出外因,希望大家能從儒學本身方面來回答。漢武帝以后,董仲舒新儒學有哪些思想呢?學生:有大一統,但是當時社會動蕩,大一統無法維持。有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但是當時很多篡位的情況,所以維持不下去。還有君權神授也維持不下去了。 學生回答:從倫理道德和國家財富兩個方面來反對。 魏晉南北朝:儒學開始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發展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唐朝:“三教并行政策”韓愈提出復興儒學(出發點:維護封建統治,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反對佛教的觀點。)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能力貫徹學生的唯物史觀,幫助學生認識到一定時代的文化是一定時代政治、經濟的反映 引入一些有意思的歷史故事歷史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能理解宗教的發展。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能力貫徹學生的唯物史觀講這些問題和之前的重點問題聯系起來,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用學生熟悉的詩句來過渡,更能引發共鳴 用史料創造學術情景,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史料分析能力,信息提取能力、歸納概括能力泰山景點等圖片貼近學生認知,激發學生興趣,將生活與歷史結合起來合作探究 “飛天”是佛教中一種想象的飛神,縱觀敦煌壁畫中歷代飛天形象的演變,可以從一個層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北魏時期的飛天,西域風格是主流,但具體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風。西魏的飛天洞窟,窟頂繪有道教諸神,有羽人、雷公、電母、雨神等諸神,另有伏羲、女媧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國傳統的天地宇宙觀念。隋代莫高窟,洞窟四壁環窟帶狀飛天一周,飛天呈輻射形式,或奏樂,或撒花,千姿百態、飄逸秀美,充分顯示了古代民間畫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飛天變化無窮的飛動之美與大唐奮發進取的時代精神完全吻合,畫法較前代有很大的改變:由浪漫夸張步入現實,由天宮仙人轉變為宮娥舞伎。《獻花伎樂飛天》現代藝術創作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敦煌壁畫飛天的11多元特征。學生講述后展示答題思路:多元特征是什么(多元指的是多樣化,要說出有哪些文化?要側重文化之間的融合)參考答案展示。 小組合作探究,得出答案。學生展示: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與現實生活相融。 小組合作探究,提高小組探究精神和歷史解釋能力。并且用飛天的材料,本節課內容層層遞進,更有邏輯性,而且更能加強學生對這一時期多元文化的理解。第二框文學藝術,科學技術 大家已經整理了一些文化科技的新成就,我們對這些藝術成就來做一個賞析。解說:東晉時期,繪畫特點以形寫神,繪畫表達了文人的精神追求。《送子天王圖》本身是宗教題材,但是面孔和穿著打扮都是唐朝人,這也體現了佛教本土化。魏晉時期的書法,像這一幅行書非常的飄逸靈動,體現了書法不僅是實用的,更是風骨和氣韻的抒發唐代的書法既有注重規范法度的楷書,也有恣意的草書,包容性很強,這就是盛唐氣象。唐代的詩歌時代性很強,我們知道,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圣,王維是詩佛,體現了三教并行對藝術的影響,像這首詩就非常有意境。 通過圖片展示,加強學生對這一時期藝術特點的理解。感悟時代特征。問題探究 利用唯物史觀的知識,分析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特點的時代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戰亂紛仍,社會動蕩,佛教、道教興起,儒學則衰微。文人多玄說道,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于是,魏晉、南朝的正統藝術以空靈、平淡為尚,文人書法一派灑脫、陰柔氣象。易于表現空靈韻致的行書在晉代得到了長足發展。而北朝疆域為未受儒學教化的蠻荒之地,天真質樸、雄強大氣的石刻文字,無意中為后代樹立了一座豐碑一魏碑成了后人反正統書藝的范式。自隋至唐,儒學思想又逐漸成為統治思想。統治者對社會秩序的強化,尤其是政治家作為書家的現象,使極重法度的楷書在有唐一代達到高潮。溫柔敦厚、法度森嚴的顏體楷書是唐代書藝的標志。——劉宗超:《儒學藝術精神與中國書法》讓學生齊讀階段特征。時代特征魏晉:社會動蕩、政權更迭、民族交融、佛道盛行、士族政治、江南開發隋唐: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包容開放、文化多元、科舉發展過渡:大家剛剛主要從政治經濟思想和社會環境方面來分析,但是不要忘了一個主觀因素,就是與人相關的,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政治,文人階層的發展,比如唐代科舉制的發展也為文化發展提供了人才基礎。像剛剛的飛天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勞動人民也創造了輝煌的科技。 但是我們的科技在近代衰落了,主要原因是?對,一是明清閉關鎖國,缺乏交流,二是我們科技主要服務于小農經濟,缺乏理論創新所以逐漸衰落了 學生展示:魏晉時期社會動蕩,當時佛教道教興起來,儒學衰微,所以當時很多文人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他們開去做一些就是有悖于儒學的事情,開始崇尚道教,比如像玄學的發展。所以導致藝術空靈平淡,他們非常的灑脫,這也與綱常倫理的衰落有一定關系。材料中的北朝疆域是蠻荒,也體現當時南方經濟發展也促進文化的發展,這是區域經濟的開發。在隋唐的時候,當時儒學成為統治思想也體現了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統,社會的秩序的加強,當時盛唐國力強盛、對外開放、兼容并包,所以導致楷書達到了高潮。 學生在學習過前幾課以后,對本時期的階段特征有了很多了解,因此他們能結合材料說出一些。旨在培養學生的歷史分析和歷史解釋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養。 感悟科技成就,理解中國古代科技的特征和近代衰落的原因。感悟經濟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是國家繁榮的重要原因,以古鑒今第三框 展示圖片, 講解我們的文化是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并且深深影響到了外國,如四大發明推動了歐洲的社會轉型,如我們的制度文化宗教建筑甚至是發型服飾都對東亞國家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東亞文化圈形成,形成了萬國來朝的盛況。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出這幅圖的設計者力圖告訴我們什么? 1、通過海路與陸路進行交流 2、交流范圍廣泛,到達歐亞非等地,以長安為中心, 3、交往領域全面,有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 4、雙向交流5、交流中中華文化圈形成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幫助學生掌握必備基礎知識與高考題聯動起來,讓學生提前感悟高考思考并認識多元文化的互鑒與交流總結升華 1900年敦煌藏經洞被意外發現后上報清政府,但是當時內憂外患的清廷并沒有足夠重視,反而是英法等國家接踵而至,大肆搶掠,競相研究。他們用一些簡單的錢財就換走了我們大量的文物,像這幾幅敦煌壁畫現今都藏在大英博物館。在大英博物館里已知的中國藏品有 23000件,這些文物每天都在呼喚著回家,回家。現在這也是飛天,這是中國自主研發的航天服,是國力科技提升的重要體現。 課堂內容首尾呼應,層層遞進結合當今飛天的發展,升華主題,達到歷史學科“立德樹人 ”的教育目的,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重視啟示,認識到包容開放是中華民族得以恒久發展的內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