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化的內涵與功能》教學設計課型 新課 課時安排 1課時 授課對象 高二上學期學生教材 分析 本單元以是高中階段集中講述文化理論和我國文化建設內容的唯一單元,主要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于文化建設的內容。 本框題包括兩目:第一目闡述文化的內涵,文化與文明的關系、文化的載體等;第二目闡述文化對個人、社會、民族、國家發展和進步的作用。學情 分析 本框是整個單元的起點,從此出發講述中華傳統文化、外來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本單元后續學習提供了基礎理論。學生初步具條分析社會現象的心智和能力,能夠通過搜集資料對比、歸納總結、歸因分析等方法對社會現象作出基本評價和理解。學生能夠自覺預習,對于新知識保持好奇,但是思維能力有限,考慮問題不夠全面,能提出問題,但不善于表達,因此本節課要重點引導。核心素養目標 政治認同: 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科學精神: 深入理解文化對人的影響,正確認識文化現象,辯證分析文化與文明的關系。 公共參與: 積極主動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教學 重難點 重點:文化的內涵,文化的功能。 難點:文化與文明的區別和聯系。教學 方法 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積極地把認知結構梳理出來,并在情境分析中落實教學重點和難點采用學生任務驅動法,演示法,討論法,分組合作探究法進行。新課 導入 走進社會,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強烈,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化產品日蓋多樣,文化生活精彩紛呈。你是否認真思考過:什么是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內容?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學習和理解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發展。 本節課我們學習文化的內涵與功能。新課 講授 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含義 ①廣義的文化: 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 ②狹義的文化: 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現象,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內容,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等非意識形態的內容。 文化的特點 ①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從產生來看) ②從呈現形式看:文化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 a.文化載體的含義:文化的記錄、記載、標識、傳承和表現的物化形式。 b.文化載體的作用:承載、表達和展現著文化的內容。 c.文化載體的形式:文化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器物、制度、行為等 人類所從事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結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體現和傳導出來的思想、價值觀、審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器物、行為、制度等只是文化的載體,而不是文化本身。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①經濟、政治決定文化: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② 文化反作用于經濟、政治: 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正促錯阻)。 ③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文化的發展并不是始終與經濟發展完全同步。 請同學們思考:亞運會為什么要在杭州進行 杭州作為副省級城市、省會、東部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同時,杭州還是中國的重要經濟中心城市,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GDP排名靠前的新一線城市,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為承辦亞運提供堅實基礎。此外,杭州擁有著完善的旅游基礎設施和交通網絡,能夠為參賽選手和觀眾提供良好的服務和保障。 經濟政治決定文化 本次亞運會,多國領導人抵杭,也成為元首外交的重要平臺。9月22日,杭州亞運會開幕前一天,習主席會見多位來華出席開幕式的國際貴賓,敘友誼、談形勢、促團結、話合作,書寫凝心聚力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新篇章。 文化反作用于經濟政治 文化與文明的關系 文化的功能 1、社會層面 (1)引領風尚——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 (2)教育人民——教化育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 (3)服務社會——服務社會,滿足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提供豐富精神食糧 (4)推動發展——是國家繁榮振興的力量源泉,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有重要作用 2、個人層面(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 ①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②積極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3、國家和民族層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當代中國,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認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為前提。 易錯易混: 1.文化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文化有先進與落后、健康與腐朽之分。只有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才對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2.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 ×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文化具有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 3.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意味著文化可以與經濟、政治相互替代。 ×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表明隨著社會的發展,三者之間的聯系加深,呈現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的趨勢,但并不能抹殺三者之間的區別。 4.文化是人類進步和開化狀態的標志。 ×文明是人類進步和開化狀態的標志。 5.文化的本質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教學 板書練習鞏固 1.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文化。下列屬于文化現象的是( ) ①2020年5月,“全國兩會”在北京勝利召開 ②2019年5月,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在揚州舉行 ③2020年3月,首部全面反映抗疫的20集電視劇《在一起》在上海正式啟拍。 ④2020年1月份,國家統計局公布我國2019年GDP增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19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中國——俄羅斯建交70周年紀念幣,該紀念幣圖案精選兩國代表性建筑,通過精湛、精美的設計慶祝兩國關系走過極不平凡的歷程。由此可見 ( ) ①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集中反映 ②經濟發展對文化發展的基礎作用凸顯 ③人們在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 ④文化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