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設計思路學生在生活中對于“實踐”已具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但還沒有上升到哲學層面,本節課采用議題式教學模式,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基本理念,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以小問題作為思考討論的切入點一一展開,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知識的生成過程。一、課程標準2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二、教學內容分析)本框的主要內容“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是人教版第四模塊《哲學與文化》第四課“探索認識的奧秘”中的第一框。本框共有兩個目題:第一目從認識的內涵和階段入手,引入實踐內涵,引出實踐的三大特點;第二目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四個方面論述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二)本框在全書中的地位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人類誕生數百萬年來,一代又一代地從事著兩項基本的活動:一是認識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可見,生活與實踐是我們進入哲學殿堂、把握哲學智慧不可或缺的途徑,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因此,學好本框內容不僅有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各課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且能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實現全書的教學目的,對學生學好整本書意義重大。三、學生學情分析這門學科比較抽象,這一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好,所以教學過程中要盡量把抽象知識具體化,結合學生身邊的具體案例和時政知識,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政,將哲學知識生活化、趣味化。四、核心素養目標(一)政治認同:通過對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的學習,認識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實踐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科學理論,能夠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二)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科學的實踐觀,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勇于實踐,在實踐中不唯書、不唯上,堅持科學精神,增強創新意識。(三)公共參與:明確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必要路徑,努力提升發現事物本質的能力;要自覺投身實踐,走進社會,融入社會,在實踐中獲得真知。五、教學重點與難點1.實踐的基本特點2.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六、教學方法議題式教學法;合作探究法;活動探究法哲學本身理論性很強,我們要用設疑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用生活化的活動去探討哲學深奧的理論,在趣味性的游戲中感悟哲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主體作用,在民主的氛圍中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七、教學活動過程:(一)導入新課:視頻導入:我國近代有一位非常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大家知道他名字的來歷嗎?(看視頻)從“知行”到“行知”。同學們,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討一下“行知”的關系:人的認識從何而來?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比較直觀的感受知識,同時視頻播放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教學活動過程:首先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本節課的課標要求。同學們,我們課前分小組進行了自主合作探究,下面就由各組代表展示學習成果。學生活動:一組代表上講臺展示:很榮幸能代表我們組給大家分享(展示)我們的學習成果。我們組給大家準備了一個小游戲“猜猜看”,希望大家積極參與。游戲環節:大家都已經注意到講桌上的這三個杯子了吧,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小游戲。誰能告訴我,杯子中盛的是什么?透明的液體:水,鹽水,糖水等等到底怎樣才能確定杯子里是什么呀?嘗嘗先看看,再聞聞,最后嘗嘗。大家通過他剛才的表情猜一猜杯子里面是什么呀?品嘗的同學給大家揭曉答案吧。水,鹽水,白醋。下面由我們班的化學小王子(化學達人,化學等等)來介紹一下水、醋、鹽水。剛剛這個活動中,大家對這三個杯子中物質的猜測就是認識。認識是......剛才品嘗的同學通過看,聞,嘗,所獲得的認識是通過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認識——感性認識。而介紹的水,鹽水和醋的性質的同學是借助抽象思維在整理感性材料基礎上關于事物本質和事物自身規律的認識——理性認識教師活動:一組通過這個有趣的小游戲完美的幫我們解決了第一個問題——認識的含義及階段,下面我們來進一步深化理解一下這個知識。設計意圖:活動式課堂教學,通過游戲,能迅速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的參與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對課程的關注度。議題 1:解“病毒”之惑 (深化理解認識的含義及分類)同學們,我們通過學校,網絡,新聞媒體等了解了不少關于新冠病毒的知識。誰能來談談你對新冠病毒的看法?學生活動:二組同學展示查閱資料:奧密克戎主要表現為發熱、干咳、喉嚨痛、頭痛、乏力、鼻塞等,當我們有這些癥狀時要及時去醫院就醫。三組同學展示查閱資料:科研人員通過研究獲得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把握了病毒的傳播途徑和傳播規律。研究發現,我國的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住院、重癥和死亡率,現有國產疫苗對病毒仍有良好的預防作用。臨床數據顯示,任何一款疫苗都不能百分之百預防感染,但總體而言,目前各種變異株仍在現有疫苗可控范圍之內。教師活動:同學們,二三組對新冠病毒的看法屬于?屬于認識的哪種形式?提出辨析觀點:有人說,感性認識都是錯誤的,理性認識都是正確的。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哪種認識更深刻?該觀點是錯誤的,具有不合理性,無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而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兩者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不能說感性認識都是錯誤的,而理性認識都是正確的。設計意圖:學生利用課下時間組內合作探究查閱資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學生辨析環節,培養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議題 2:探“病毒”之密(實踐的含義、基本形式、特點)1、學生活動:四組代表上講臺展示:我們組剛才看了一組的實驗,想問大家:為什么只有品嘗的同學能確切的告訴我們杯子里是什么呀?因為他嘗了,對,要想知道杯子里是什么嘗一嘗就知道了,嘗一嘗這就是哲學上講就是實踐。下面我們就明確什么是實踐,實踐有哪些形式?我們就從實踐的概念不難看出:實踐的主體是?對象是?性質是?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可以把人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實踐的概念,我們組給大家準備了一個小游戲---“匹配游戲”,展示幾幅圖片,圖片展示:鳥筑巢、學生學習、獨自思考、按圖建樓、法官判案、研發疫苗。大家同桌討論一下根據實踐的概念判斷以下現象是不是實踐活動?為什么?實踐是人的活動,鳥筑巢是動物的本能;學生學習改造的是主觀世界,實踐改造的是客觀世界;思考是純精神性的活動,實踐是物質性活動。都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具有直接現實性。下面我們就進一步區分他們分別屬于實踐的那種形式呢?建樓改變的是自然物,屬于生產實踐;法官判案調整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變革社會的實踐。研發疫苗是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教師活動:四組采用了問題探究法,通過大家的回答看得出大家對四組講解的內容理解的很透徹。點評四組講解,給予適當補充,以表揚為主,鼓勵學生積極上臺展示。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來啟發學生對于實踐含義的思考,加深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匹配游戲”環節不僅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鞏固了學生對實踐含義及其基本形式的理解。2、學生活動:五組代表上講臺展示:下面有請五組展示你們組的學習成果吧!同學們,我們學校現在每 48小時進行一次全員核酸檢測。有些同學可能覺得我們已經接種了疫苗,戰勝了病毒,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做核酸,其實,病毒并沒有消失,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下面我們就通過幾組圖片一起感受一下,廣大醫護工作者在抗疫過程中的付出吧!下面我們繼續我們看幾組鐘院士研究和治療的圖片,通過一組組圖片讓我們思考一下實踐的特點是什么?特點一:同學們,我們看第一組圖片。在疫苗研制的過程中實踐:主體是——人;對象是——新冠病毒;手段是——先進的工具、設備等。科研人員采用了先進的設備,對病毒進行科學研究,以最快的速度研制出抗病毒疫苗。說明實踐的構成要素、過程和結果都是客觀的。我們可以得出:實踐的具有客觀物質性。特點二:同學們,我們繼續看第二組圖片。在維護人類健康的理念指導下進行科學實驗制造出了疫苗,提高了人類預防病毒的能力。這說明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進行的。我們可以得出: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特點三:我們看第三組圖片,整個疫苗研制過程只有鐘南山院士個人就能完成嗎?不能,是鐘南山院士與廣大科研人員的共同探討、共同努力,協同作戰,最終取得了疫苗研制的重大勝利。所以說,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若疫情出現在一百年前,我們還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功嗎?為什么?抗疫之所以成功,也離不開先進的檢測手段和治療設備。說明實踐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我們可以得出:實踐具有的社會歷史性。總結:這就是實踐活動的三個特點。教師活動:五組同學通過一幅幅圖片形象直觀的展示了實踐的三個特點,讓我們“小試牛刀”檢測一下大家的學習效果吧:大屏幕展示“海上絲綢之路”材料,同桌之間可以討論,2分鐘后代表發言。設計意圖:五組同學通過圖片展示分析,讓學生比較直觀的感受實踐的基本特點,通過“小試牛刀”環節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實踐特點的準確的把握和運用。議題 3:揭“病毒”之迷(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先給大家 1分鐘記錄視頻右側的四個問題,看完視頻后分組討論。給大家 3分鐘討論,討論結束后,每組派代表陳述本組的觀點并說明理由。一組:1、鐘院士對病毒“人傳人”認識是怎么來的?學生活動:我們組討論得出結論:視頻顯示鐘院士研究表明,有人沒有去過疫情區,因為家人感染了,自己被感染;有病人感染了 14名醫護人員。鐘院士對“人傳人”的認識在對病人情況的調研中來的,也就是實踐中來的。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沒有實踐就沒有認識。得出結論: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教師活動:點評一組總結,進一步提出問題:大家能舉個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的例子嗎?舉例:學生舉例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如,要想知道的梨子的滋味,就親口償一償;化學實驗中了解了化學制劑的性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魚性,近山知鳥音。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大家舉例都很準確,說明大家已經理解了。同學們,我們進一步思考一下我們通過實踐獲得認識,那么通過學習可不可以獲得認識呀?——可以那我們能不能說獲得認識的來源有兩個呀?——不能通過實踐獲得的直接經驗和通過學習獲得的間接經驗,都是我們獲得認識的途徑,而獲得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也就是實踐。知識拓展:獲得認識的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二組:2、為什么采用過去的治療方法沒有用?是什么力量推動了人們認識的發展?學生活動:新冠病毒已經變異,傳播的速度非常快,短短 10天就產生了 5代傳播第一,我們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發現病毒變異,遇到新問題,所以按照原來的方案沒有作用,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第二,人們在與病毒戰斗的過程中,不斷更新設備,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了認識的發展。比如抗疫中的 AI設備診斷,20秒檢測新冠肺炎,準確率 96%以上!對病毒的認識更加準確。第三,科研與治病的同時改變了醫生的思維,改造著人的主觀世界,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促進了認識的發展。得出結論:實踐是認識的動力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并通過舉例講解深化學生對實踐是認識的動力的理解。舉例:學生舉例說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如,有了顯微鏡和望遠鏡,人們對微觀和宏觀的認識更深入了。書到用時方恨少;吃一塹,長一智;學然后知不足三組:3、鐘院士關于疫苗依然有效的說法一定對嗎?為什么?學生活動:我們組看視頻內容顯示:5月份廣州爆發新冠疫情也與德爾塔變異株有關,通過對這次疫情的研究發現,疫苗對人體是有保護作用的。研究屬于實踐,研究發現。得出結論: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教師活動:舉例:學生舉例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麥哲倫航海證明地球是圓的這個認識是正確的。四組:4、這次疫情為什么短時期內得到了控制?學生活動:我們在視頻中看出:因為各地在得知德爾塔病毒的嚴重性后,迅速反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南京政府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武漢宣布啟動全市全員核酸檢測,揚州對主城區所有小區實施封閉管理,遏制了病毒的進一步擴散。在眾多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我們對病毒的認識就是為了指導實踐,為了抗疫取得最終的勝利。得出結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教師活動:舉例: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學以致用造燭為求明,求知為運用,學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所獲。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生在積極思考的同時汲取集體的智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和教師的引導下加強了對理論的運用和學習,使學生不斷提高分析材料、語言表達和邏輯推理的綜合能力。另外,小組分工,每個小組重點討論自己的議題,提高了課堂效率。讓學生真正理清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突出教學重點。教師總結升華:同學們,今年恰逢建團 100周年,讓我們認真聆聽習主席對我們的期待吧!聽完習主席的講話,結合今天的學習,對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有什么啟示呢?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的舞臺”,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表達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剛才同學們說的都很好,讓我們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學以致用,積極投身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吧!(三)課堂小結:請同學們對本課所學內容進行總結:設計意圖:通過思維導圖的呈現,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相互連接形成知識網絡,進一步強化對重點知識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學生在課后對所學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八、課下實踐活動:認識來源于實踐,讀書和實踐都是獲得認識的途徑,我們也要堅持讀書與實踐相結合,端午節就要到了,請大家完成這樣兩項任務:一是,查閱資料了解端午節的起源及其相關活動;二是,進行一次社會調查實踐,了解不同的社會群體對端午節的認識,撰寫一份社會調查報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