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學目標】1.通過分析漢武帝政治、經濟、思想、軍事上采取措施的背景,培養運用唯物史觀來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2.分析西漢初期中央和地方力量對比示意圖和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示意圖,培養時空觀念。3.理解“推恩令”、罷黜百家,尊崇儒術、鹽鐵專賣、匈奴單于這些歷史名詞,培養歷史解釋素養。4.掌握漢武帝鞏固大一統措施的作用(影響),認識到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走向鼎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重點難點】重點:漢武帝鞏固大一統政治、經濟、思想、軍事上的措施。難點:“推恩令”。【教學方法】:探究法、分析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視頻導入播放觀看視頻《少年天子》,教師引導: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視頻中的“他”是誰?(提示:漢武帝)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要學習的《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設計意圖】播放視頻,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入課題。歷史解釋:“大一統”:中央加強對國家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二、探究新知目標導學(一):“推恩令”的實施1.根據下面兩幅圖,結合材料說一說漢武帝即位初面臨哪些政治問題?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化解了危機?提示:面臨的問題:①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②地方上豪強地主與官府分庭抗禮。導致社會秩序混亂。講解: 公元前154年,西漢發生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國起兵對抗中央的叛亂,雖然不久叛亂被平定,但是王國的勢力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遏制,他們依然威脅著大一統王朝。思想文化上,沒有形成主流思想,不能適應大一統國家思想文化的需要。在政治軍事方面,大的諸侯國勢力仍然可以和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在經濟方面,諸侯王和地方豪強勢力壟斷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尤其東部一些沿海封國擁有煮鹽、鑄幣等生財之道,社會上棄農從商者甚多,糧食生產得不到保證。由此,可以體會理解漢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經濟、軍事諸方面總結歷史教訓,采取有效措施,打擊諸侯王分裂割據勢力,鞏固和加強大一統王朝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2. 閱讀課本第58頁:找出漢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什么措施?(1)什么是推恩令?(補充:酎金削爵)(2)刺史制度:解決政治上地方豪強勢力問題講解:“推恩令”是一個很巧妙的削弱諸侯王勢力的有效辦法。充分利用了長子繼承制度而諸侯王、次子以下諸子不能繼承封地的矛盾和弊端,諸侯國的封地層層再分封,諸侯王越來越多,而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諸侯國失去了對抗中央的能力。同時推行的政策還有“附益法”和酎金律等。 “附益法”的內容和目的就是嚴禁官僚幫助諸侯王聚斂財富,嚴禁官僚與諸侯王勾結并為他們獲取各種利益,這就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阻止了諸侯王形成勢力集團。酎金律中所稱說的酎金就是每年春節祭祖的時候,諸侯要獻上貢金,助天子祭祀。此法本來是漢文帝所定,漢武帝為了收回權力,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宣布檢查貢金的成色,“不如斤兩,色惡,王削縣,侯免國”,結果一連免了100多個侯爵,此法遂成定制,在此后的打擊諸侯王勢力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過渡:推行“推恩令”與建立刺史制度后,中央集權大大加強了。但是這時候漢武帝還是有煩惱,因為這一時期人們的思想活躍,總是給皇帝出難題。為了利于統治,漢武帝又采取什么措施呢。目標導學(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根據材料結合課本,教師講解:西漢初期由于休養生息的需要而采取“無為而治”黃老思想,軍事斗爭方面是結束分裂了,也建立了統一的漢朝中央政權,卻沒有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統一的指導思想。到漢武帝時期,建立維護統一的主流思想就成為當務之急。董仲舒提出“天人相應”的觀點,鼓吹皇帝受命于天,是天之驕子,把儒家學說中“忠君守禮”思想改造成為鞏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以儒家學說為正統思想,儒家學說從民間的顯學上升為官學,還把設立培養儒學人才的太學與進入仕途結合起來,進一步鞏固了儒學成為主流思想的正統地位。【合作探究】★P61課后活動:對比“秦坑儒谷”和“漢代講經圖”,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儒學的不同態度。①秦始皇:對敢于評議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殺,沒有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②漢武帝:把儒學立為正統,在京師設立太學培養儒學人才,讓他們能夠進入仕途成為王朝的維護者。③共同目的:為了控制思想,鞏固政權,加強中央集權。過渡:漢武帝解決了政治、思想方面的煩惱,國庫里的錢也被他花掉了,沒錢又給他帶來了新的煩惱,他又是怎么解決的呢?目標導學(三):“鹽鐵專賣”1.閱讀材料,結合課本說一說漢武帝又面臨什么問題?提示:①私人鑄幣沒有禁絕;②富商大賈控制國家經濟命脈;③商人唯利是圖,不關心國事2. 閱讀課文59頁內容,歸納漢武帝解決經濟問題的措施教師講解:鹽鐵專賣和均輸、平準措施,就是中央收回鑄幣權,禁止地方豪強勢力私鑄錢幣,中央把煮鹽、冶鐵等重要行業的經營權收歸國有,由政府設置專門的機構和職官進行管理和經營,中央政府從而控制了國家經濟命脈。漢武帝還推行均輸、平準措施(教材上沒有,適當補充),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和平抑物價,改善了社會經濟環境,從經濟上穩定了社會秩序。過渡:漢武帝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漢初面對匈奴的侵略采取“和親”政策但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漢武帝在這個問題上發出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歷史最強音。目標導學(四):北擊匈奴1.概述匈奴歷史及與漢朝之間交往的史事。2.歸納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在軍事方面的措施。三、總結歸納 (思學)課堂小結本課從政治、思想、經濟、軍事四個方面講述了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政治上是“推恩令”的實施、削爵奪地除國、刺史制度,通過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思想上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實現了思想的統一,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為后世王朝推崇,影響深遠。經濟上主要是鹽鐵官營專賣和統一鑄五銖錢,削弱了地方,加強了中央對經濟的控制,從而鞏固了大一統。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多次北擊匈奴,穩定了邊疆,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穩定。通過這些措施,漢武帝統治時期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