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教學設計 教學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課內容選自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第四單元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本課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發展演變以及對外交往的歷史進程,涉及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主要矛盾、交流互動等方面,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2. 學情分析:高中生已經學習了世界古代史和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對歷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了解。但對于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的系統性和深入性認識尚有待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運用唯物史觀、史料實證等方法,對歷史現象進行深入分析。 核心素養:1. 唯物史觀:通過分析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發展演變和對外交往的歷史進程,使學生認識到歷史的發展是受到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的,樹立唯物主義歷史觀。2. 史料實證:培養學生運用史料分析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的能力,學會辨別史料的真偽,提高史料實證的歷史素養。3. 時空觀念:使學生明確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的歷史背景、發展脈絡,構建歷史時空觀念。4. 歷史解釋:通過分析歷史事件,使學生理解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主要矛盾、交流互動等方面,提高歷史解釋能力。5. 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為民族團結、國家繁榮而奮斗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難點:1. 教學重點: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發展演變、對外交往的歷史進程,以及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主要矛盾、交流互動等方面。2.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史料實證等方法分析歷史現象,理解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形成系統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的認識。 教學方法:1. 情境教學法:通過設置歷史情境,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習興趣。2. 講授法:教師主講,引導學生系統學習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的歷史進程、基本特點等知識點。3. 討論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歷史事件、人物進行分析評價,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4. 史料教學法:選用典型史料,指導學生閱讀、分析、解讀史料,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歷史素養。5. 比較法:對比分析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的特點和歷史演變,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6. 情感教學法:通過講述感人的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為民族團結、國家繁榮而奮斗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教學過程:教學一:新課導入教師活動:1. 展示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圖片,如秦朝北逐匈奴、南撫夷越的壁畫或文物圖片。2.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思考:這些圖片反映了哪些民族關系?秦朝是如何管理民族事務的?3. 簡要介紹秦朝管理民族事務的官職,如典客、典屬國,以及民族關系方面的政策措施,如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學生活動:1. 觀察圖片,認真聽講,思考問題,積極參與討論。2. 結合已有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如秦朝管理民族事務的官職、政策措施等。3. 小組內交流討論,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疑惑。設計意圖:1. 通過直觀的圖片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 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分析新問題,鞏固基礎知識,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3. 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歷史素養。4.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積極參與的意識,提高課堂參與度。5. 幫助學生明確本課學習重點,為后續深入探討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奠定基礎。教學二: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教師活動:1. 展示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圖片,如秦朝北逐匈奴、南撫夷越的壁畫或文物圖片。2.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思考:這些圖片反映了哪些民族關系?秦朝是如何管理民族事務的?3. 簡要介紹秦朝管理民族事務的官職,如典客、典屬國,以及民族關系方面的政策措施,如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4. 講述秦漢時期民族關系的主要特點,如中央集權制度下的民族統治、民族融合與民族矛盾的并存等。5. 分析秦漢時期民族關系對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影響。學生活動:1. 觀察圖片,認真聽講,思考問題,積極參與討論。2. 結合已有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如秦朝管理民族事務的官職、政策措施等。3. 小組內交流討論,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疑惑。4. 梳理秦漢時期民族關系的主要特點,以及在中央集權制度下民族統治的具體表現。5. 分析秦漢時期民族關系對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影響,發表自己的見解。設計意圖:1. 通過直觀的圖片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 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分析新問題,鞏固基礎知識,提高歷史素養。3. 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歷史解釋能力。4.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積極參與的意識,提高課堂參與度。5. 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秦漢時期民族關系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歷史觀。6.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為民族團結、國家繁榮而奮斗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學三: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教師活動:1. 展示隋唐至兩宋時期民族關系的圖片,如唐代的吐蕃、回紇、靺鞨等民族朝貢的壁畫或文物圖片。2.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思考:這些圖片反映了哪些民族關系?隋唐至兩宋時期是如何處理民族關系的?3. 簡要介紹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政策,如開疆拓土、設置羈縻府州、民族平等、文化交流等。4. 講述隋唐至兩宋時期民族關系的主要特點,如民族政策的開明、民族交流的頻繁、民族矛盾的相對緩和等。5. 分析隋唐至兩宋時期民族關系對國家繁榮、民族團結的影響。學生活動:1. 觀察圖片,認真聽講,思考問題,積極參與討論。2. 結合已有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如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政策、民族關系特點等。3. 小組內交流討論,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疑惑。4. 梳理隋唐至兩宋時期民族關系的主要特點,以及民族政策的具體表現。5. 分析隋唐至兩宋時期民族關系對國家繁榮、民族團結的影響,發表自己的見解。設計意圖:1. 通過直觀的圖片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 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分析新問題,鞏固基礎知識,提高歷史素養。3. 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歷史解釋能力。4.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積極參與的意識,提高課堂參與度。5. 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隋唐至兩宋時期民族關系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歷史觀。6.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為民族團結、國家繁榮而奮斗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學四: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教師活動:1. 展示元明清時期民族關系的圖片,如元朝的蒙古族、漢族、回族等民族融合的壁畫或文物圖片。2.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思考:這些圖片反映了哪些民族關系?元明清時期是如何處理民族關系的?3. 簡要介紹元明清時期的民族政策,如蒙古族統治、漢族傳統文化復興、民族平等、文化交流等。4. 講述元明清時期民族關系的主要特點,如民族政策的融合、民族矛盾的緩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傳承等。5. 分析元明清時期民族關系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影響。學生活動:1. 觀察圖片,認真聽講,思考問題,積極參與討論。2. 結合已有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如元明清時期的民族政策、民族關系特點等。3. 小組內交流討論,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疑惑。4. 梳理元明清時期民族關系的主要特點,以及民族政策的具體表現。5. 分析元明清時期民族關系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影響,發表自己的見解。設計意圖:1. 通過直觀的圖片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 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分析新問題,鞏固基礎知識,提高歷史素養。3. 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歷史解釋能力。4.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積極參與的意識,提高課堂參與度。5. 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元明清時期民族關系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歷史觀。6.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為民族團結、國家繁榮而奮斗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7. 培養學生辯證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認識到民族關系的發展演變及其對國家歷史進程的影響。教學五: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教師活動:1. 展示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代表性圖片,如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等壁畫或文物圖片。2.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思考:這些圖片反映了中國古代哪些對外交往活動?這些活動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哪些影響?3. 簡要介紹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主要事件,如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中俄尼布楚條約等。4. 講述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特點,如和平共處、互利共贏、文化傳播等。5. 分析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對國家地位、民族關系、經濟發展的作用。學生活動:1. 觀察圖片,認真聽講,思考問題,積極參與討論。2. 結合已有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如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代表性事件、特點等。3. 小組內交流討論,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疑惑。4. 梳理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主要事件及其影響,總結對外交往的特點。5. 分析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對國家地位、民族關系、經濟發展的作用,發表自己的見解。設計意圖:1. 通過直觀的圖片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 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分析新問題,鞏固基礎知識,提高歷史素養。3. 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歷史解釋能力。4.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積極參與的意識,提高課堂參與度。5. 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歷史觀。6.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為民族復興、國家繁榮而奮斗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7. 培養學生辯證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認識到對外交往的發展演變及其對國家歷史進程的影響。教學六:課堂小結與作業布置一、課堂小結教師活動:通過課堂講授,總結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的發展歷程和特點。學生活動:跟隨教師的思路,回顧本堂課的主要內容。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梳理本堂課的知識點,加深對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的理解。二、作業布置1. 書面作業教師活動: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完成教材中的“問題探究”和“學習拓展”。學生活動:認真完成書面作業,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設計意圖:通過書面作業,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2. 實踐作業教師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互聯網或圖書館資料,了解中國古代一個少數民族或一個朝代的對外交往情況,并制作一份簡單的 PPT 或手抄報。學生活動:分工合作,搜集資料,制作 PPT 或手抄報。設計意圖:通過實踐作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資料搜集、整理能力,同時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面。 教學反思:在講授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 1 第四單元第 11 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的過程中,我認識到以下幾點:1. 成功之處:(1)通過圖片展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2)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分析新問題,鞏固了基礎知識,提高了歷史素養。(3)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了歷史解釋能力。(4)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民族觀和歷史觀,培養了熱愛祖國的感情。2. 不足之處:(1)在講解民族關系時,對某些復雜概念的解釋不夠清晰,導致學生理解困難。(2)在對外交往的部分,側重于講述事件和特點,但對影響和啟示的講解不夠深入。(3)學生活動設計上,部分學生參與度不高,課堂氛圍不夠活躍。3. 改進措施:(1)針對民族關系的復雜概念,下次講授時應以更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解釋,便于學生理解。(2)加強對外交往影響和啟示的講解,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3)設計更多互動性強、有針對性的學生活動,提高課堂參與度,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4. 后續教學計劃:(1)繼續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2)加強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他們的歷史解釋能力和分析能力。(3)注重課堂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通過本次教學反思,我認識到在今后的教學中,要繼續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民族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