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3社會歷史的主體 教案【課程標準及解讀】課程標準: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理解價值觀的形成與時代和環境密切相關;解析價值觀差異與沖突產生的社會根源,能夠進行合理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解讀: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是歷史活動的參與者,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的內涵。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教材分析】本節課的內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五課的第三框題。本框題包含“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兩目。第一目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主要內容是通過辨析得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結論,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歷史,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角度分析了該觀點。第二目是“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闡述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認同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科學精神:準確把握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區別,理解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公共參與:在實踐中要自覺地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教學重點】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教學難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2012年——2022年,行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中國人民書寫下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時代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了誰、依靠誰,是任何政黨都必須面對的一個根本問題。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百年歷史和實踐給予我們的答案就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本節課我們讓我們一起走進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三框《社會歷史的主體》,看我們黨一路走來,如何緊緊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優異答卷。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閱讀與思考1】黨的百年奮斗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新時代十年,我們不僅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而且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使民族復興進程不可逆轉。誰是歷史的創造者?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觀點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1)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是歷史活動的參與者,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2)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的歷史首先是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評析:只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就屬于人民群眾的范疇嗎?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①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涵。②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③我國現階段人民群眾的范圍: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相關鏈接: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的內涵,但不論怎樣變化,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過渡:從量的規定性上看,人民群眾是社會成員中的絕大多數。在任何時候,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要成員。從質的規定性上看,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社會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閱讀與思考2】十年輝煌,有的能從數字上感悟,翻了一倍的GDP和制造業增加值,迅速上升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9899萬到零的絕對貧困人口數量,1.2萬余免費開放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化服務設施……單從這些數字上就能感受到,十年間祖國和人民一直在辛勤奮斗,汗水澆灌出了豐碩的果實。人民群眾的物質生產活動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類歷史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的承擔者,是社會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者。勞動群眾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積累生產經驗,改造生產工具,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物質財富的積累和增長。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都是建立在勞動群眾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基礎之上的。勞動群眾在物質生產中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決定了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2.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原因: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生產的主體。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②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③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閱讀與思考3】更多的輝煌則是在身邊悄無聲息地呈現,綜合國力的持續提升帶來了中國形象的高大,更帶來每個人發自內心的自信與從容,無論是“嫦娥”探月、“北斗”飛天、“祝融”探火、“羲和”逐日,還是“蛟龍”深潛、“山東”“福建”入海,都在無形中讓中國人更加挺直脊梁、揚眉吐氣。文化自信逐漸回到我們每個人身上,這是極為可貴的精神財富。這些精神財富從何而來?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在人類廣泛的精神生活中,在哲學、科學和文藝等領域里,杰出的思想家、科學家和藝術家對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對人類科學文化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貢獻。但歸根到底,一切精神財富得以產生的最終源泉,都植根于人民群眾的實踐。離開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任何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的創造性活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毛澤東同志在談到文學藝術創作時說:“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人民群眾對精神財富的創造,又突出地表現在他們對生活素材進行加工從而提供豐富的初成品,成為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的直接依據。我國著名的古代詩歌集《詩經》,古典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德國文豪歌德的《浮士德》等,都是在民間口頭文學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人民群眾對精神財富的創造所起的作用,還表現在他們直接創造出無數優秀的精神產品。例如,古代印度和歐洲的許多史詩作品、古埃及的金字塔文化、我國古代的敦煌石窟和龍門石窟的雕塑和壁畫,以及我國蒙古族的《江格爾》、藏族的《格薩爾王傳》、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等大量的思想文化瑰寶,都是人民群眾的創造。可以說,“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一切榮耀都歸屬于人民”。(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原因: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②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③人民群眾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閱讀與思考4】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啟動了農村改革的新進程。1997年確立基本經濟制度。《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多種實現形式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2004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實踐是最好的試金石。在新中國70余年農村改革之路中,這十年無疑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查閱相關資料,說明人民群眾在推進社會變革中的作用?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當社會變革的時期到來時,人民群眾決定社會發展前途的巨大作用就突出地顯示出來。“革命是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的盛大節日。人民群眾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時期這樣以新社會制度的積極創造者的身份出現。”人類歷史表明,一切真正的社會革命運動,實質上都是人民群眾組織起來摧毀腐朽的社會制度的斗爭。人民群眾的斗爭始終是推翻舊社會和建立新社會的決定性力量。無論是在革命的時代還是在改革的時代,人民群眾都是決定性的社會變革力量。人心所向體現了時代的變革要求,代表了歷史的主流,預示著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當人民群眾普遍感到不能再忍受陳舊的生活形式,決意創造新的生活形式時,就表明社會矛盾已經極端尖銳化,社會發展的革命性變革即將到來。人心所向同歷史發展的大勢在本質上是一致的。(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①地位: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②表現:在階級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③實現方式: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相關鏈接:恩格斯說:“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患的相正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珠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五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二、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閱讀與思考5】新時代十年,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科學謀劃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要“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體落實到行動上”。引領中國走向更美好的明天,我們黨依靠的是誰?結合身邊事例,談談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1.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1)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2)地位: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2.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1)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2)地位: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相關鏈接:2016年,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講述了“半條被子”的故事。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 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習近平強調,“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道理我們必頻牢記,任何時候都不能忘卻。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我們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接受人民群眾批評和監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腦中常謀富民之策,使我們黨永遠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使我們的事業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3.具體要求(1)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2)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課小結:課堂鞏固 這題我會1.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強調,全黨必須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基于( )A.群眾觀點是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 B.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C.人民群眾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D.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答案】D【詳解】A:群眾路線是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A說法錯誤。B: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B說法錯誤。C: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C說法錯誤。D: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D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2.所有驚天動地的奇跡,無不始于每一件小事、每一份職責。一群群快遞小哥把包裹交到客戶手上,織就了規模巨大的物流運輸網絡;一支支科研尖兵埋頭于枯燥的數據,創造出“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成就;一位基層干部和貧困群眾一起“汗珠子摔八瓣”,書寫下“最成功的扶貧故事”……材料蘊含的哲理是( )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②事物發展的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③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實踐的主體④人民群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詳解】①:所有驚天動地的奇跡,無不始于每一件小事,說明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①符合題意。③:材料反映了人民群眾通過奮斗取得的成就,說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實踐的主體,③符合題意。②: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其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②錯誤。④: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而不是人民群眾,④錯誤。故本題選A。3.曾幾何時,政策制定者擔心改革力度太大,對既有利益傷害太大,會引發抱怨、對立。但實際上,很多新技術、新舉措并不等政策,而是在政策頒布前大行其道,民眾更是用自己的腳推動著政策的出臺。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①上層建筑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會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②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③人民群眾具有無窮的智慧,是創造精神財富的源泉④改革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動力,具有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詳解】①:很多新技術、新舉措是在政策頒布前大行其道,政策屬于上層建筑范疇,說明上層建筑有時會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故①說法正確。②:民眾是用自己的腳推動著政策的出臺,說明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故②說法正確。③: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創造精神財富的源泉,故③說法錯誤。④:材料強調的是上層建筑具有相對獨立性以及人民群眾的重要地位,沒有強調改革的作用,故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結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總的來說,社會的發展與變革,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結果,是人民群眾創造性活動的結果。正是人民群眾世世代代的實踐活動創造著歷史,推動著社會前進,并最終決定著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歷史唯物主義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黨中央踐行“我將無我,只為人民”,提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新論斷,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原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