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課型 新授課學習目標: 1.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 2.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學科素養 1.了解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認識建立和管理戶籍的根本目的,培育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2.了解中國古代基層組織形態和基層社會治理狀況,認識封建社會基層組織的任務,培育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3.結合中國古代的治國理念、經濟變遷,深刻認識社會救濟對國家治理的積極意義,培育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教學重點: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和基層管理組織教學難點:對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和基層管理組織有關的重要制度的概念理解。教學方法:講述法、講解法、材料分析法、討論法、探究法教學準備:課件、導學案、視頻資料教學過程環節 導入新 課 教學任務 通過人口普查數據引入新課 師生活動 你知道中國目前總共有多少人口呢? 1443497378人 我們是如何知道這么確切的人口數的? 引入新課并解讀本課的課標要求 設計意圖 凝神 激趣 神入歷史 任務引領課堂,讓學生跟著老師的節奏動起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新課講授 講授新 課 給學生解釋清楚什么是戶籍制度 重點探討:宋朝梳理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歷程 梳理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趨勢 了解中國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相關情況 了解中國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一、歷代戶籍制度的演變 【概念辨析】 戶籍制度:所謂戶籍制度,就是各級權力機構對其所轄范圍內的戶口進行調查、登記、申報,并按一定的原則進行立戶、分類、劃等和編制。【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經歷代發展,至隋唐時已形成完善的體系。戶籍制度是統治階級稽查戶口、征收賦稅、調派徭役、維護統治秩序的依據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國家對老百姓進行經濟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徑。】 (一)實施戶籍制度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擴大兵源,增加賦役,穩定社會秩序,紛紛建立嚴格的戶口登記以了解地方的戶口和財政狀況。秦朝戶口登記更加嚴密,內容更加詳盡,對不報、虛擬和假報戶口等行為嚴加懲罰,還作出了不許擅自遷徙,遷徙時必須審核并辦理更籍手續等規定,戶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 ——江立華《我國古代的戶籍制度及其特點》 (二)歷代戶籍制度演變歷程 1.戰國時期:開始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 (秦獻公)“十年,為戶籍相伍”。 —— 《史記·秦始皇本紀》 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自主學習】戰國時期各國制定戶籍的原因? ①加強中央集權,進行爭霸戰爭的需要; ②土地私有制,小農經濟的發展; 2.秦朝:分類登記制度 ——《商君書》 秦朝的戶籍實行分類登記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戶籍外,還有宗親貴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官籍、商賈的市籍等。 (等級性和不平等性) 漢朝:編戶齊民 編戶齊民:規定凡政府控制的戶口都必須按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情況等項目一一載入戶籍,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這一戶籍制度的實施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提供穩定的兵源。 丞相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均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 戶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百姓成了封建國家的“編戶齊民”; 政府定期進行人口調查。 4.魏晉南北朝 。。。。。。。。。。。。。。。 西晉短暫統一中國,以黃紙登記戶主姓名、年齡、家庭情況,裝訂成冊,稱為“黃籍”。東晉政府對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黃籍進行登記,對從北方南渡而來僑居的州、郡、縣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不向白籍人口征發賦役。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為增加賦役,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 5.隋朝:大索貌閱 材料: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若一人不實,則官司解職,鄉正、里長皆遠流配。又許民相告,若糾得一丁者,令被糾之家,代輸賦役。于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 ——《隋書·食貨志》 思考:隋的戶籍制度對當時社會有何影響? 影響: 搜刮出大量隱漏戶口; 保障國家賦役征發和社會控制; 遏制世家大族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6.唐:三年一造 7.宋朝:主戶與客戶 戶籍分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和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 材料:客戶(失去了獨立的戶籍,流亡他鄉的人)在唐代已普遍存在,宋代因“田制壞”而進一步增多。客戶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護,也不在國家的賦稅征收之列,且時有“滋擾鄉里”甚至“嘯聚山林”之患。宋政府對戶籍制度進行了改革,將客戶與主戶(有田地、家產,并承擔國家賦稅的有產戶)均列為國家的編戶齊民,給予獨立的戶籍。 ——摘編自姜婷婷《宋代戶籍制度探析》 思考:宋朝戶籍中客戶出現原因是什么? 宋代“不抑兼并”,土地兼并嚴重,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 8.元朝:以職業定戶籍 按職業分為軍戶、民戶、匠戶、站戶,統稱為“諸色戶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 要依據職業劃分各種人戶。為了便于承擔國家賦稅徭役,調配資源。 思考:這種劃分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消極:限制了職業、階層間的流動,嚴重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積極:能最大程度的維護社會的穩定,加強中央集權。 9.明朝:以職業定戶籍 明朝繼承了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做法,戶籍分民籍、軍籍、匠籍等。 明朝繼承了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做法,戶籍分民籍、軍籍、匠籍等。 黃冊與魚鱗圖冊互為補充。 10.清朝:戶籍制度削弱,后停止編審 材料: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諭:今丁銀既皆攤入地糧,而滋生人戶,又欽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賦。則五年編審,不過沿襲虛文,無裨實政……嗣后編審之例,著永行停止。 思考:乾隆年間停止戶籍編審的原因是什么?該措施又具有怎樣的意義? 原因:攤丁入畝后,國家征發賦役不必再以戶籍為依據,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 意義:戶籍制度不再具有財政上的功能,政府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農民和手工業者可以自由出賣勞動力,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 (三)戶籍制度演變的趨勢 1、由復雜到簡單,逐漸被廢除; 2、由戶籍、土地、賦役制度的緊密結合到戶籍、土地和賦稅制度逐漸分離; 3、戶籍制度下人身依附關系由強到弱。 【知識拓展】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影響 積極:經濟:①便于征發賦役,保證國家財政收入 ②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政治:強化戶籍管理,利于穩定社會秩序和加強中央集權 消極:經濟:①戶籍制度束縛了人口的自由流動 ②加深了傳統小農經濟社會的閉塞性和封閉性,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政治:從根本上講,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重要工具 思想: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上,易形成保守的社會心理 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中國古代的戶籍編制和管理離不開基層組織以及基層管理監督機制的建立 兩套系統:以賦役征發為主的基層管理體制; 以相對更強調治安、自治互保的基層民 眾的自我管理與自我監督機制。 閱讀教材內容,對歷朝典型的基層組織和治理機制作一整理。 思考: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特點及其歷史意義 材料:在古代中國,縣以下基層社會,由具有強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鄉族等組織系列(里社保甲與行會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實體組成)……成為國家末端政權的補充,起到所謂“結構—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費正清曾說:“地方長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該地唯一代表。這種表面地位造成的結果,就是地方長官只有在與當地士紳頭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編自張研、牛貫杰《清史十五講》 特點:①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 ②地方自治色彩鮮明; ③宗法關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④官員治理與士紳管理相結合。 意義:①有效治理基層地方,穩定 基層社會秩序; ②節省國家行政開支; ③一定程度上推動基層經濟 發展。 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1.古代救濟與優撫政策的主要內容 原因: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受到儒家仁愛思想的影響;出于維護統治的需要;中國尊老愛幼等傳統的影響。 群體:政府是主體,民間力量如宗族起輔助作用。 2.中國古代政府救濟與優撫政策的主要表現及特點 3.古代救濟與優撫政策的歷史作用 社會救濟是中國古代歷朝實施“仁政”的重要內容。康熙二十一年,“令直隸、河南巡撫察明,加意撫綏,招輯復業。遣官領送回籍,仍捐給籽粒,俾得耕田畝”。乾隆九年,直隸等處水災嚴重,災民極度困苦,經賑濟后,皆能安心度日,也無滋事妄行之處。 ——摘編自楊景仁輯:《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籌濟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大抵(各地政府)經理不善,款項不充,致各省窮民仍多無所歸者”。而民間,則有“諸乳婦多不良,第貪三百錢(育嬰堂每月給乳婦工食費三百文)。得堂中之衣褓,皆用于己子;所養之子,置之不顧,故多病死”。 ——摘編自唐甄著:《潛書·恤孤》,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進步性:有利于促進封建社會生產的恢復;有利于維護統治,增進百姓對政權的認同;有利于增進百姓對中國傳統儒家“仁政”文化的認同感。 局限性:可能滋長政府官員及民間社會的腐敗。 【思考】中國古代國家治理對當今的啟示? ①“以民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②促進階層流動,擴大中間階層——注重國家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 ③強調教化——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組織的作用,救助與教育相結合,扶貧先扶志; ④一定的基層自治——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調動群眾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⑤“為政以德”“德主刑輔、寬嚴相濟”——堅持在以德治國的同時,健全社會治理的法律體系; 【學習聚焦】古代政府管理戶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變動情況,以便征發賦役。 編戶齊民,標志著我國古代完整的賦稅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培養史料實證精神和歷史解釋能力。 創設材料情境,加深對課本內容的深化理解 學會對課本內容進行有條理的歸納整理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升華主題,培養家國情懷課堂小 結 錢穆先生在《中國歷史精神》中所言“歷史事件是一種遠從過去、透過現在而直達將來的,有它一貫的一種歷史精神”,我們所學習的是“遠從過去”,我們要“透過現在”去思考歷史,而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是“直達將來”,中國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就是這樣一種鮮活的體現,要以一種現代的眼光、聯系生活實際去學習古代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以求達到對未來之治理有所借鑒,這是本節課的目的,也是大家學習歷史的思維深意。板書設計:課后作業: 1、整理第17課筆記 2、完成導學案和課時作業17 3、預習第18課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