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一節 地形和地勢【教學目標】了解我國地形的特點,知道我國五種地形的分布比例。了解我國地勢的特點,知道三級階梯的分界線。理解我國地形地勢特征對我國氣候和交通等的影響。【教學重點】我國地勢的特征,三級階梯的分界線【教學用具】我國地勢剖面圖【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新課導入,今天學習我國自然環境,先學一下地勢和地形的特征。 2、看中國地形圖,完成25頁活動內容。 板書:一、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總結:我國地形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講述:我國地形類型齊全,高原,山地面積廣大,平原狹小。有利于發展旅游,開礦等,不利于發展交通,農業。 讀24頁圖,體會我國山區對于發展經濟的影響。 (轉承)觀察地形剖面圖,分析我國地勢有什么特征。 板書:二、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讀27頁課本內容,總結每個階梯上主要的地形和海拔高度的不同。 根據地形剖面圖,分析我國地勢對于航運,水電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總結: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許多大河滾滾東流,加強的東西的交通,在階梯的交界處,落差大,水能豐富。 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代表一個圖片,找家鄉,說家鄉。 根據圖表完成畫圖,同組相互幫助,討論我國地形和構成,說明其優點和缺點。 觀察地形剖面圖,得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的特征。 找出各個階梯的分界線:一、二階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二、三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分析討論,第一階梯號稱世界屋脊,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為主。第二階梯海拔1000米-2000米之間,以高原、盆地為主。第三階梯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為主。【作業設計】描畫地形剖面圖第二節 氣候學習目標:了解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分析其特點形成的原因。了解我國溫度及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等。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性。了解我國的氣候特征,明確氣候也是一種資源。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學習過程:南北氣溫的差異讀圖認識我國冬、夏南北氣溫分布的特點。(零度等溫線的走向:秦嶺—淮河—線;觀察我國最南、最北端氣溫極端數值。結論:我國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觀察7月份等溫線分布狀況:青藏高原氣候最低、我國南、北端氣溫極端數值。結論:夏季我國南北溫差較小。)讀圖了解我國溫度帶的劃分。(我國溫度帶的劃分自南向北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外加高原氣候區。)活動一:東西干濕的差異讀圖認識我國等降水量線的頒布情況,800、400、200毫米。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干濕地區劃分的依據(一個地區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干濕區:我國干濕區自東南向西北依次為:濕潤區(800毫米以上)、半濕潤區(400—800毫米)、半干旱區(200—400毫米)、干旱區(200毫米以下)。活動二:季風氣候顯著讀圖認識我國受海陸位置的影響,季風的影響不僅帶來有利的一面,夏季風帶來豐富的水汽形成我國的雨季;也帶來不利的一面,冬季風帶來寒冷干燥的氣流,是我國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了解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限(大興安嶺—陰山—巴顏克拉山—岡底斯山)季風:由于季節的不同,吹相反方向的風,來源:冬季風來自俄羅斯境內的西伯利亞和蒙古國中部一帶;夏季風來處太平洋和印度洋。活動三:氣候復雜多樣讀圖了解我國不同的氣候類型。我國的氣候類型主要分為“三大類五小類”(東部: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西部: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山地氣候。)了解不同的氣候區,水、熱變化狀況(降水柱狀圖、氣溫變化曲線圖等)活動四。課堂練習(選擇題)影響我國氣溫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 )A、緯度因素 B、海陸因素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相差很大,除緯度位置外,還有另一個影響的因素是( )A、海陸位置 B、地形 C、冬季風 D、夏季風被稱為我國“火州”的地方是( )A、武漢 B、重慶 C、南京 D、吐魯番我國7月份平均氣溫最低的地方是( )A、漠河 B、烏魯木齊 C、青藏高原 D、內蒙古高原夏季,我國北方和南方氣溫相差不大的原因是( )A、北方受夏季風影響大 B、北方白晝時間長 C、北方降水少,日照多D、北方地勢高,日照長6、“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春風”是指( )A、偏北風 B、偏東風 C、夏季風 D、冬季風7、我國既受東南季風影響又受西南季風影響的地區是( )A、東北地區 B、西北地區 C、東南地區 D、西南地區8、正常年份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出現在( )A、4、5月份 B、5、6月份 C、7、8月份 D、8、9月份第三節 河流【教學目標】了解我國主要河流的概況。了解長江的發源地,入海,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劃分。理解長江各段的特征。理解長江黃金水道的含義。掌握治理長江的措施和長江水能集中的地區。【教學重點】長江概況和開發治理【教學用具】長江水系圖【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新課導入,播放長江之歌,引入對長江的學習 2、讀我國主要河流比較表,分析為什么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 板書:一、我國第一大河 讀長江水系圖,完成下列問題 講述: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的格拉丹東鋒,曲折東流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居世界第三。有7大支流,最長的是漢江。 總結:長江的概況是本節一個重點內容,要從圖上落實鞏固,認真畫圖、填圖,仔細掌握。 長江的中下游航運價值極大,被稱為黃金水道 板書:二、黃金水道 讀圖找出長江沿岸的主要港口,注意干流和支流的方向變化。 講述:長江航運價值極大,市場廣闊,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轉承)回憶98特大洪澇災害,學習長江的開發的治理。 板書:三、開發和治理 找出長江水能集中的地區和主要的水電站。 講述:長江是我國水能最豐富的河流,開發的程度很低,僅占20%。 治理長江的關鍵是防火,讀課本找出治理長江的措施,分析產生洪澇災害和自然和認為原因。 總結:長江洪澇災害的產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認為原因,正在建設的三峽就是以防洪為首要目標的。 對比其他河流,得出:長江的長度、流域面積和流量都居我國第一,因此是第一大河。 在圖中找出長江的發源地,入海口,上、中、下游的分界點,主要的支流,派幾個同學上黑板給其他同學指出。 讀課本,找特征,上游水流湍急,水能豐富 中游:蜿蜒曲折。下游:江闊水深,航運便利。 找出主要港口是上海、南京、武漢和重慶。 讀課本找出,水能集中于上游河段。主要是源頭至宜賓和長江三峽。主要水電站有葛洲壩和三峽。 上游:培育防護林,中游:裁彎取直。下游:陪修加固大堤,修建蓄洪區。【作業設計】描畫長江水系圖,填注發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劃分點,主要支流、河湖、主要地形區和水電站。黃河【教學目標】了解黃河的發源地,入海,上中下游的劃分。理解黃河含沙量大的原因。掌握黃河的開發和治理的措施【教學重點】黃河的開發和治理措施【教學用具】黃河水系圖【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新課引入:上一節學習了長江的基本情況,今天學習另外一條著名的河流——黃河。 2、展示黃河水系圖,組織學生活動 講述: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呈一個巨大“幾”子,蜿蜒于我國北方大地。 (提問)為什么不稱黃河第二大河,而是第二長河。 總結:黃河的概況是本節一個考點,要結合水系圖在圖上找出位置,記住名稱。并且和長江做對比記憶。 讀52頁課本閱讀材料,看說明了什么問題。 組織學生活動,“地上河”主要出現在什么河段,泥沙主要來自什么河段。含沙量大的原因有幾個。 講述:黃河泥沙主要來自中游黃土高原地區,自然原因是土質疏松,夏季多暴雨。人為原因是濫砍亂發造成植被破壞。 板書:一、我國第二長河 黃河概況 含沙量大的原因 (轉承)我們應該怎樣對黃河進行利用呢?下面學習治理和開發。 閱讀51頁第一自然段,找出在不同的河段進行什么措施治理黃河。重點記住治理黃河的關鍵和重點。 講解:治理黃河的關鍵是治沙,而治理的重點就是搞好中游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這是本節的重點內容。 讀黃河水電站分布圖,找出龍羊峽和三門峽,小浪底水電站,分析其位置。 總結: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也是一條“害河”,它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水源,水能。也帶來了洪澇,凌汛和斷流等災害,我們要趨利避害,使它真正成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的催化劑。 分成3個小組,分別找出發源地和入海,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劃分,流經的省區和地形區。各組派代表去黑板上指出。 對照上一節的主要河流表,得出,黃河只是長度第二,流量較小,因此是第二長河。 兩個材料都說明了黃河的含沙量大。 通過閱讀四個水文站的含沙量,知道泥沙主要來自中游黃土高原地區,地上河主要出現在下游河道。 閱讀三副景觀圖,知道黃河含沙量大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也有人為方面。 對比長江的措施,閱讀課本,分析得出上中游開展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黃河上的水電站集中分布在一、二階梯和二、三階梯的交界處,這里落差到,水能資源豐富。【作業設計】描畫黃河水系圖,標出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第四節 自然災害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結合實例說出自然災害的內涵。2、了解我國幾種常見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的分布和成因。3、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4、舉例說出我國在防災減災工作中取得的成就。5、了解一些避災常識。(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展示圖片和資料,觀看視頻,了解我國主要的自然災害及我國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2、通過收集、加工整理各種地理信息資料,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我國自然災害情況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培養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和災害自救能力。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我國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 ‰y點:我國常見自然災害的分布和成因。三、教具準備:我國自然災害圖片、視頻等相關資料的收集,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四、課時安排:一課時五、教學過程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境導入 播放自然災害的新聞片斷。 這些新聞片斷報道的是哪一方面的內容?什么是自然災害,影響我國的自然災害有哪些,有什么特點?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四節自然災害 學生觀看視頻。 從常見的關于自然災害的新聞報道,特別是家鄉發生的自然災害入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目標 導學 (展示)學習目標 1、結合實例說出自然災害的內涵。 2、了解我國幾種常見自然災害的分布和成因。 3、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 4、舉例說出我國在防災減災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5、了解一些避災常識。 學生了解本節課要達成的目標 用具體的目標明確學習方向自主 學習 1、提出問題:什么是自然災害?必須同時滿足哪兩個條件?2、要求學生完成P55活動題(提示:自然災害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自然異變;二是產生災情。) 1、學生看書回答,找到自然災害的內涵,滿足自然災害的兩個條件。 2、學生完成P55頁活動題,并回答。 培養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進行加工和總結的能力。過渡語 自然災害可以分為哪幾種類型?合作 探究 1、了解我國主要自然災害(形成和危害)2、(P58活動)讀圖分析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主要分布區,并分析這些集中分布區的成因。3、“禍不單行”說說臺風、洪水會引發什么地質災害?在山區的河谷地帶,地震會引發什么自然災害? 小組合作,讀圖分析討論,合作學習,完成填表: 干旱洪澇臺風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形成危害主要分布成因培養讀圖分析、合作學習、歸納總結的能力。展示 老師點評 學生代表發言,互相糾錯,完成填表 給學生展示的舞臺拓展思維 1、試說說臺風和寒潮等氣象災害有利的方面。 2、除了以上,還有哪些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答出給小組加分) 學生討論回答 開啟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自主 學習 據同學們合作研究的結果,結合課本P56—57三段課文,以及P57“閱讀材料”請同學們總結我國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重點)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代表回答我國自然災害主要特點:種類多、分布廣、頻次高(發生頻繁)、受災嚴重 培養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和總結的能力。過渡語 從以上所了解的我常見的自然災害的種類和分布,我們已經總結出了我國自然災害的四個特點,種類多、分布廣、發生頻繁、受災嚴重,(強調)自然災害頻發是我國基本的地理國情之一。針對這一國情特征,我們要十分重視防災減災工作。自主 學習 讀課本P58-59了解我國在防災減災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根據課本四個圖文資料,說出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各個環節 從四幅圖總結出防災減災的環節。 培養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進行加工和總結的能力。過渡語 我們中學生也要增強防災減災意識,了解適當的避災方法,掌握基本的自救常識。實際運用 1、完成課本P60“活動”:了解避災常識。2、播放避災自救視頻。3、交流發言避災方法 學生閱讀P60關于避災方法的圖文資料,觀看避災自救視頻,交流發言避災方法。 回歸生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學習,我們認識到了自然災害頻發是我國基本的地理國情之一。我國的自然災害的種類很多,分布廣,并且受災嚴重。了解自然災害是為了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有效防災減災。我國在防災減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我們自身也要提高災害自救能力。課堂檢測 練習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