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運用示意圖,說明大氣受熱過程,并解釋相關現象 2.運用示意圖,說明大氣保溫作用,并解釋相關現象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說明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教學難點:能夠運用大氣受熱過程,解釋相關地理現象教學過程預設過程 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 表現性評價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課前 安排預習任務,提出預習要求 預習,完成導學案 讓學生自主預習,儲備基礎知識,發現問題進。檢測預習成果 拍照學生的導學案答案在多媒體上展示 學生訂正 了解學生在預習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進行教學 水平1:基本完成,被動訂正 水平2:獨立完成,積極訂正導入新課 播放甘孜的美景和對甘孜藏區學生的采訪視頻,提出思考問題,導入新課。 說出前往甘孜州旅游需要注意的事項? 觀看視頻,帶入問題進入學習 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合作探究1 (大氣的受熱過程) 創設情景,布置探究任務: 1.繪制太陽輻射到達地面的過程示意圖(繪圖提示:用箭頭表示輻射方向,用箭頭粗細表示輻射量的大小)據圖說明甘孜州白天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的原因? 2.在上圖基礎上,繪制地面輻射的傳導過程示意圖”(繪圖要求同上),據圖說明甘孜州白天到達地面太陽輻射強,但氣溫較低,需要帶保暖衣物的原因? 3.繪制“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示意圖”,說明甘孜州夜晚地面溫度低的原因? 合作探究,討論、完成探究任務,展示成果、相互評價 貫徹新課程理念,開展情景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發展學生綜合思維,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水平1:僅能繪制一部分,在引導下基本能描述過程。 水平2:在指導下完成示意圖繪制,能準確描述。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大氣受熱過程的回顧,總結本堂課程的知識點,并要求學生在導學案上形成書面總結,并繪制本節課思維導圖 整理筆記 回顧所學,鞏固理解 水平1:結構松散,不能形成完整思維導圖。 水平2:結構完整全面,形成完整思維導圖知識遷移, 合作探究二 布置探究任務: 教材P35頁活動題“說明地球大氣的保溫作用” 1.找出地球比月球多了哪些輻射途徑? 2.說明上述輻射途徑對地球晝夜溫差的影響。 3.解釋月球表面晝夜溫度變化為什么比地球表面劇烈? 合作探究,討論、完成探究任務,展示成果、相互評價 運用所學,解釋生活中的問題 水平1:能找出多的輻射途徑,部分說明對溫差的影響,初略解釋月球表面晝夜溫度變化大的原因 水平2:能找出多的輻射途徑,并說明對溫差的影響,解釋月球表面晝夜溫度變化大的原因隨堂檢測 給出針對性的練習題,監測學生是否掌握。 當堂訓練,學習反饋。 知識檢測,當堂反饋。 水平1:能完成隨堂檢測 水平2:完成隨堂檢測并能解釋原因。作業設計課后作業:見配套練習 課后實踐:選擇天氣狀況不同(晴天、陰天)且日期相近的兩天,觀測并記錄日出前后和14:00左右兩個時刻的氣溫,計算和比較氣溫日較差大小并分析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