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 大氣熱力環流 (教案)一、教學目標: 1、理解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2、通過讀圖分析,自主歸納熱力環流變化規律;掌握其形成過程及應用。3、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二、 教學重點、難點: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應用三、教學方法:小組討論法、圖示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四、學法指導:觀察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六、課時安排:1課時七、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案例導入:熱氣球的原理?今天我們通過熱力環流去嘗試解釋這個問題。引:閱讀教材36頁及資料,嘗試回答以下問題:(自學5分鐘,小組討論5分鐘)1.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隨著海拔的升高,氣壓怎么變化?2.大氣運動有哪兩種?最簡單的大氣運動形式是?3.什么是大氣熱力環流?它形成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4.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5.嘗試畫出海陸風?學生分組討論并選代表回答先了解一個相關概念:氣壓。氣壓:指是作用在單位面積上的大氣壓力,即在數值上等于單位面積上向上延伸到大氣上界的垂直空氣柱所受到的重力(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壓越低)高壓和低壓是相對概念,是針對同一水平面而言。 同一水平面上,空氣密度越大,氣壓值越大,稱為高壓;反之,密度越小,氣壓值越低,稱為低壓。(板書總結)氣壓好,了解完這個,咱們來進行本節大氣熱力環流的探究。首先:大氣中熱量和水汽的輸送,以及各種天氣變化,都是通過大氣運動實現的。最簡單的大氣運動形式是?(由于地面冷熱不均(根本原因)而形成的空氣環流,稱為大氣熱力環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師:地面為什么會受熱不均呢?回憶太陽輻射的影響因素。(緯度、海拔、天氣、晝長、大氣透明度)師: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第一步:冷熱不均 第二步:空氣的垂直運動 (熱上升,冷下沉)第三步:同一水平高度出現氣壓差(近地面:熱低壓,冷高壓)第四步:大氣的水平運動(水平方向上,高壓流向低壓)(小組討論,學生展示)(板書總結)假設A為熱水,B為冰塊,A地熱,空氣膨脹上升, B地冷,空氣收縮下沉,由于地面冷熱不均,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A地空氣膨脹上升之后,A地上空空氣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壓; B地空氣收縮下沉之后, B地上空空氣密度減小,與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低壓,大氣由高壓流向低壓,像水由高處流向低處一樣。近地面,A地上空空氣流出之后,A地近地面與同一水平面相比,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壓,而B地空氣收縮下沉之后,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壓,大氣由高壓流向低壓,形成空氣的環流圈。(板書總結)空氣的垂直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導致空氣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壓流向低壓,于是形成了熱力環流,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板書總結)以上我們通過實驗推導出了熱力環流的過程,那么熱力環流是否只存在在實驗中呢,那日常生活中什么導致了地面了冷熱不均呢?(太陽輻射能的緯度分布不均)生活中的熱力環流:海陸分布——海陸風人類活動——城市風(學生討論,展示)(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一起探討了熱力環流的形成及其在生活中的現象,現在回到我們上課初提出的那個問題,清爽的風和清涼的海水之間有沒有關系呢?(板書總結)一、大氣運動二、大氣熱力環流1、概念2、形成過程影響(海陸風、山谷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