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海—氣相互作用的教案【教學目標】1.地理實踐力:繪制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和水循環示意圖,復習鞏固同時體會圖中蘊含的海洋和大氣的水熱交換關系。2.綜合思維:從水分和熱量兩方面分析海—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的影響;從海洋表層水溫的變化推理對氣壓差異、大氣環流、大洋環流變化的影響,推導出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事件對區域氣候乃至全球氣候的影響。3.區域認知:從赤道太平洋著手,能從不同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認識氣候周期性變化,及由區域到全球的氣候表現。4.人地協調觀:理解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性,建立人與海洋和諧共生的理念,樹立防災減災的意識。【教學重難點】重點:分析海—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解釋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候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難點:解釋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候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新課導入】(展示)秘魯洪水圖片。(教師)秘魯沿海受寒流影響,氣候干旱。然而2016年12月下旬,秘魯北部海域海水逐漸升溫,雨水增多。到2017年3月,沿海地區暴雨引發的洪災已經造成近百人死亡,數萬人受災。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氣候異常現象?如何監測這種現象?讓我們帶著問題,一起走進今天的地理課堂——《海—氣相互作用》。【新課講解】海—氣相互作用與全球水熱平衡1、海—氣之間的水分交換海洋通過蒸發向大氣提供水分。大氣中87.5%的水汽由海洋提供的。大氣通過降水將水分返回到海洋。實現了海洋和大氣間的水分交換。2、海—氣之間的熱量交換海洋表層儲存了到達地表太陽輻射85%的熱量。通過傳導、對流等方式加熱近海面大氣,并通過長波輻射的形式將熱量傳遞給大氣,海洋表面就成為近地面空氣主要的直接熱量來源。為大氣運動提供能量,驅使大氣運動。大氣主要通過風向海洋傳遞動能,驅使表層海水運動。如,南北赤道暖流就是由信風吹拂形成的。3.影響海—氣間水熱交換的因素低緯地區獲得的太陽輻射多,熱量收入大于支出,因此海水溫度高,蒸發量大,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多;高緯地區獲得的太陽輻射少,熱量支出大于收入,海水溫度低,蒸發量小,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少。暖流水溫高,蒸發量大,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多,寒流水溫低,蒸發量小,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少,因此緯度和洋流是是影響海—氣間水熱交換的因素。通過海氣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氣成為一個整體。4.海—氣相互作用的意義。海—氣相互作用通過大氣環流與大洋環流,驅使水分和熱量在不同地區傳輸,維持地球上水分和熱量的平衡。【活動探究】展示水量平衡示意圖:可以通過下面的活動來探究全球水量是如何保持動態平衡的。從長期來看,全球水的總量沒有什么變化。但是就一個地區來說,有時降水多,有時降水少。在某段時期內,一個地區的儲水變化量就是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額。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1.估算陸地和海洋對大氣水汽的相對貢獻,說明大氣水汽的主要來源陸地水汽貢獻率=72÷577≈12.48%海洋水汽貢獻率=505÷577≈87.52%說明:海洋是大氣中水汽的最主要來源。2.估算海洋蒸發和降水的差額,說明補充這個差額的水量來源。海洋蒸發量約為505 00立方千米,降水量約為458 0方千米,因此差額為47 00立方千米。說明:來自大陸的徑流補充了差額3.如果海洋蒸發量增加或減少,陸地可能發生相應的變化,請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加以說明。【播放視頻】引入對厄爾尼諾的探究問題探究:分析太平洋中東部海水溫度變化對氣候的影響展示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局部),比較A、B兩地的水溫高低,并分析原因。信風吹拂表層海水向西流,西部堆積了大量暖水,水溫較高,而東部因表層暖水流走,較高緯和底部的海水補充,水溫較低。展示正常年份熱帶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熱力環流模式圖。2.在右圖中畫出AB兩地間太平洋上空的熱力環流,并判斷A、B 兩地的降水特征正常年份:沃克環流,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少雨;西部多雨通過海-氣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氣成為一個整體。當海水表層溫度發生變化,就會引起大氣環流的變化。展示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的水溫異常圖,分析當水溫異常時,會有什么變化呢?3.讀下圖,赤道附近大洋東西兩側的溫度跟正常年份比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對東西太平洋的垂直氣流方向與氣候會產生什么影響?厄爾尼諾現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表層海水溫度異常升高的現象(圣誕節前后)。東、西部海面的溫度差異減小;反沃克環流,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多雨;西部少二、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通過海—氣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氣成為一個整體,如果表層海水溫度發生異常,大氣環流也會異常,甚至出現極端的天氣事件。1.厄爾尼諾現象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的表層海水溫度較低,大氣較穩定,氣流下沉;西部海水溫度較高,氣流上升。(圖片導入)正常年份沃克環流圖(1) 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的表層海水溫度異常升高的現象。(2)成因每隔幾年,東南信風突然減弱,甚至會轉為西風,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的冷海水上涌現象消失,赤道逆流增強,溫暖的海水被輸送到東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從而形成厄爾尼諾現象。(圖片導入)非正常年份沃克環流圖(3)影響①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東部下沉氣流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上升氣流,氣候由干燥少雨變為多雨,引發 洪澇災害。(圖片導入)秘魯洪災和秘魯漁場魚類大量死亡圖②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氣流減弱或消失,氣候由溫潤多雨轉變為干燥少雨,帶來旱災或森林大火。(圖片導入)東南亞旱災和澳大利亞森林火災圖③厄爾尼諾與更廣大范圍的氣候異常現象呈現一定的相關性。(圖片導入)使東亞冬季風變弱,出現暖冬現象圖④使我國夏季風變弱,東部季風區雨季來得遲去得早、雨季變短,可能出現南澇北旱的現象。⑤我國夏季臺風數量變少(赤道附近大洋西側水溫偏低對流較弱),且臺風路徑偏東(因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變得比正常年份偏弱)。2.拉尼娜現象(1)概念: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異常降低的現象。(2)成因:東南信風加強,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東部底層海水上泛,致海水變冷,西部海水溫度增高。(圖片導入)沃克環流圖(3)拉尼娜現象的影響①赤道附近大洋東側較正常年份氣溫下降、降水變少,更加干旱;西側氣溫上升、降水變多,甚至發生洪澇災害。(圖片導入)海水水溫和氣流狀況圖②赤道附近大洋東側離岸風增強,上升流變強,海洋表層營養物質增多,漁場增產。(圖片導入)漁場圖③使東亞冬季風變強,冬季較正常年份更冷,常發生雪災、牲畜凍死,破壞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圖片導入)冰凍天氣圖④使我國夏季風變強,東部季風區雨季來得早去得遲、雨季變長,可能出現南旱北澇的現象。(圖片導入)我國雨帶圖⑤我國夏季臺風數量偏多(赤道附近大洋西側水溫偏高對流較強),且臺風路徑偏西(因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變得比正常年份偏強)。(圖片導入)臺風圖活動:分析太平洋中東部水溫變化對氣候影響正常情況下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兩岸的溫度存在差異,從而在上空形成熱力大氣環流。圖4.18示意正常年份熱帶太平洋上空東西方向的熱力環流。(圖片導入)正常年份熱帶太平洋上空東西方向的熱力環流1.在圖中用箭頭表示大氣運動方向,使之形成環流圈。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氣流下沉,西部氣流上升,形成順時針方向的大氣環流。2.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海水溫度下降,說明其對環流的影響。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海水溫度下降,則下沉氣流增強,信風比常年偏強,太平洋西部則上升氣流增強,對流活動加強。3.說明環流的變化對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兩岸氣候的影響。環流的變化對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岸氣候影響明顯,該環流的增強,會導致太平洋東岸氣候更加干旱,太平洋西岸氣候更加濕潤,降水增加,臺風活動增加,災害頻繁。自學窗:厄爾尼諾現象——奧秘與探索1941年,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海面溫度異常升高,溫暖的海水沿秘魯、智利沿海向南侵襲,最南到達15°S。此次溫暖海水南侵,導致喜冷水魚類大量死亡,并在沿岸地區產生災害性的陣雨和風暴。這是人類第一次報道厄爾尼諾現象。為什么會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科學家從大氣環流、地球自轉速度、火山噴發等方面,通過科學推理、模型模擬與實際觀測相結合的方式,探索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原因,并試圖解釋其產生的原因。盡管在監測和預測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因為過于復雜,每次出現的情況都不一樣,周期也不固定,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和影響機制的了解還很有限。同時,厄爾尼諾現象還帶給人們更多的啟示:大陸上的氣候異常,往往需要從海洋上找答案;局部海區的水文異常,其影響范圍可能擴展至全球,由此,科學家對海洋進行更為深入、系統的研究。例如,海洋的哪些 部分對全球水熱平衡影響較大?除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海域外,還有哪些海域表層溫度的變化可能影響全球氣候?大洋表層洋流除外,縱向(表層和深層)是否存在洋流,其變化對氣候的影響有多大?厄爾尼諾現象蘊含著海洋無盡的奧秘,也激發科學家無盡的探索【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