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教學設計內容要點: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認知提示:1.學什么佛教的傳入是指:佛教傳入的時間、傳入的路程和影響。道教的產生指:道教產生的時間人物,知道司馬遷和《史記》是指:知道作者、《史記》地位、內容和影響。造紙術的作用是指:造紙術被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傳播,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是指張仲景和華佗生活的時期代表著作、成就,以及他們的地位。2.學到什么程度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列舉出佛教傳入的時間、傳入的路程和影響,說出道教產生的時間和人物,知道《史記》作者、地位、內容和影響。通過材料分析,說出造紙術被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傳播,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的作用。通過材料閱讀,說出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3.怎么學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直觀的了解東漢的興衰;通過文獻資料等,讓學生學會分析材料,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本課是部編第三單元最后一課,主要介紹兩漢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內容,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歷史巨著《史記》,道教和佛教。兩漢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同時,這些科技成就運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又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為便于教學,我將教材重新整合:第一部分、一紙傳天下--造紙術的發明;第二部分、懸壺濟天下·張仲景和華佗;第三部分、秉筆錄天下·歷史巨著《史記》;第四部分、佛道善天下·道教和佛教。七年級學生課外知識面較廣,對歷史學習有較大興趣,且他們好奇心強,尤其對生動形象的知識感興趣,會比較關注課程的趣味性,但由于他們剛接觸歷史,這一科目不久,歷史時空觀念,歷史思維能力會比較欠缺,因此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采用視頻圖文等方式來激發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儲備,如知道造紙術屬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同時知道佛教在我國流傳已久,知道華佗是中國有名的醫學家。但對于知識的涉獵僅存在于表面,并不詳細了解,因此對于本課興趣濃厚。在講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思維引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敢想敢說,要表達的習慣,在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1.知道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的基本史實。理解華佗發明“麻沸散”的意義和張仲景被稱為“醫圣”的原因。(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2.掌握《史記》的作者、體例、內容及其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知道道教興起和佛教傳入及其發展狀況,理解宗教得以傳播的原因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時空觀念、唯物史觀)3.認識到兩漢時期我國科技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史料實證、家國情懷)重點:造紙術的改進;司馬遷和《史記》;張仲景和華佗及其成就。難點:知道佛教、道教的產生與傳播的原因;理解科技與文化的繁榮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繁榮的基礎上的。【導入新課】【視頻導入,工匠精神】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來解密其中的信息。(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自然切入課題。)【講授新課】自主學習·問題引領(設計意圖:整合教材,捋清思路,問題引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一紙傳天下--造紙術的發明 【整體感知,規律探究】 目標導學一:一紙傳天下--造紙術的發明 [播放視頻]觀看視頻,了解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概況,并思考以下問題。 1.造紙術改進的背景 紙發明以前的書寫材料 1.觀察左邊幾幅圖片,說一說造紙術發明之前,人們刻畫和書寫的載體有哪些? 2.人們用“冊”“編”“卷”來稱書籍的篇幅,是從左邊哪一幅圖書寫材料的編連方式和存放特點得來的? 3.圖1-3和圖4-5書寫材料有什么有缺點? 師生小結:書寫不便、笨重昂貴、使用不便、不易推廣。 【知識拓展】學富五車:惠施是戰國時期哲學家,很有才學,他讀的書要用五輛車子拉。后來人們便以“學富五車” 來表示對飽學之士的稱贊。 西漢時大文學家東方朔有一次向漢武帝上奏本,這個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簡,需要兩個人才能抬動,漢武帝足足看了一個多月。 造紙術 相關史事 考古學家在陜西西安、甘肅天水、敦煌等地多次發現了西漢時期的麻紙,有的紙上面還有文字和地圖。這證明西漢時已生產紙。 但這種紙質地粗糙,使用不便。 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 紙雖然出現較早,但早期的紙比較粗糙,不太適合書寫。紙真正用于書寫和推廣使用是在蔡倫造出質地優良的“蔡侯紙”之后。 3.蔡倫改進造紙術 【問題探究1】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有何優點? “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瓊惸嗽煲?,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范曄的《后漢書》 姓名: 生活年代: 突出貢獻: 原料: 優點: 這種紙稱為: 【知識拓展】造紙工藝流程 4.造紙術的影響 【播放視頻、造紙術的傳播與意義】閱讀地圖、材料并結合視頻,歸納中國造紙術傳播的特點與意義。 材料一:東漢首都太學生多達3萬多人……漢政府還在各郡縣設立公立學校廣招學生。同時私學之風盛行,全國在校學生總數至少以數十萬至百萬計,所用教材多為紙本經卷,作文亦用紙寫,比用簡牘更為方便、省時、省力。 ——潘吉星《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 材料二: 紙對后來西方文明整個進程的影響,無論怎樣估計都不會過分……世界受蔡侯(倫)的恩惠要比受許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德克·卜德《中國物品西傳考》 【教學過渡】: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除了造紙術,中醫學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和感受兩漢時期的中醫學吧! 學生觀看視頻,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思考問題。 閱讀教材,了解造紙術發明前的書寫材料。 閱讀史料,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1.甲骨、簡、帛、青銅器; 2.簡;3.圖1-3書寫困難,笨重;圖4-5帛雖輕,但價格昂貴。 (a)原料的切、踩和浸洗; (b)蒸煮、舂搗和纖維與水的混合; (c)抄紙、晾曬和紙張的整理。 特點:傳播時間久,傳播范圍廣,主要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等。 作用: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初中生注重形象思維,視頻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加深對這些書寫載體優缺點的認知,進而更好理解造紙術發明的重大意義。 通過造紙術傳播的路徑圖,讓學生認識到時間造紙術的重要意義。二、懸壺濟天下·張仲景和華佗 目標導學二:懸壺濟天下·張仲景和華佗 [播放視頻]觀看視頻,初步了解張仲景和華佗的成就。 1.中醫鼻祖——扁鵲: 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扁鵲,已經懂得用針刺、按摩、湯藥等多種方法治療疾病。他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它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 【教學過渡】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兩漢時期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診斷和治療的手段更加先進,并建立起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兩漢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位中醫藥學家就是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和華佗的貢獻分別是什么呢? 2.醫圣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秱s病論》提出“治未病”理論,提信預防疾病。它被公認為中國醫學方書世尊為“鼻祖”。 張仲景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因精湛的醫術和對醫學的突出貢獻,被后世譽為“醫圣”。 3.神醫華佗 華佗,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他還創制一套醫療體操“五禽戲”,以強健身體。 華佗經過多次試驗,終于把麻醉藥試制成功。他給它起了個名字—麻沸散(sàn)。 華佗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后世尊之為“外科鼻祖”。“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劑。 華佗提倡養生之道。他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俗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戶樞不朽也”。華佗繼承和發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預防理論,還編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鳥等五種禽獸姿態的健身操——“五禽戲”。 教師展示:現在讓我們簡單學習模仿一下“五禽戲”的動作吧! 同學們,閱讀教材,張仲景和華佗身上有什么樣的醫德,高貴品質? 【教學過渡】:兩漢時期,除了造紙術和中醫藥學,在史學著作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那就是司馬遷的《史記》。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相關的知識吧。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結合課本分析后總結回答:張仲景的突出貢獻:寫成了《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被后世稱為“醫圣”。華佗的突出貢獻:能實施外科手術;發明了“麻沸散”;創編出“五禽戲”。 生1:關心百姓疾苦。 生2:有愛心,悲惘救世的情懷。 生3:不為名利,堅持不懈…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通過講述張仲景和華佗的故事,使學生了解中醫藥學在兩漢時期的發展狀況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提升學生對張仲景的高尚的醫德的敬仰。 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參與到課堂當中,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感悟本子目兩位醫學家的成就與品質。 引導學生了解當今時代中醫藥學的價值和意義,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三、秉筆錄天下·歷史巨著《史記》 目標導學三:秉筆錄天下·歷史巨著《史記》 [播放視頻]觀看視頻,初步了解司馬遷的《史記》的概況,并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探究2】魯迅為什么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多媒體展示司馬遷的介紹資料、《史記》書影] 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師:講述司馬遷寫《史記》的背景和過程,重點突出司馬遷忍辱負重,歷盡艱辛而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和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進取精神?!妒酚洝返膶懽黧w裁是什么?《史記》一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多媒體展示《史記》的體裁、內容與評價] 師:什么是紀傳體呢? “紀”指帝王的傳記,按年編寫;“傳”指將相或名人的傳記;還有“志”或“書”。按這種體裁寫的歷史書叫紀傳體史書?!妒酚洝啡珪匀宋飩饔洖橹?,輔之以編年和紀事,體例嚴整,內容豐富,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師:這部書文筆簡潔,語言生動,刻畫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這部巨著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教師:司馬遷因為李凌事件牽連,受到漢武帝的官刑懲罰,而《史記》對漢武帝的記載評價卻很公正,這反映司馬遷創作《史記》的什么原則?他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司馬遷創作《史記》的過程給了你什么啟示? 教師講述:在君主專制的年代里,“伴君如伴虎”。司馬遷卻敢于指出漢武帝的過失,現了他忠于史事的崇高品德。 教師小結:司馬遷身心遭受重創之時,以堅強的意志,嘔心瀝血,利用十幾年的時間用生命鑄就了的紀傳體史書《史記》,其被稱為“實錄、信史”,位列中國二十四史之首,堪稱后世典范。 【知識拓展】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史記·項羽本紀》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史記·陳涉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史記·報任少卿書》 生:體裁: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主要內容:《史記》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評價: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生1:實事求是,公正記事,秉筆直書,評價客觀,這是《史記》的寫作原則;生2:司馬遷面對挫折發憤圖強的精神,在逆境和屈辱面前隱忍堅毅的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 生3:司馬遷創作《史記》的過程艱辛,非常人能完成,給了我們很重要的啟示:我們也要像司馬遷一樣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為實現理想而努力,面對挫折、困難不能退縮,只要堅持去做只要努力,只要持之以恒,就會取得成功。 通過視頻講述司馬遷的生平,渲染氣氛。學生帶著任務看視頻并且完成表格有利于知識的鞏固。 挖掘課本材料以及視頻,學生了解《史記》的獨特之處,使歷史更加鮮活,讓學生了解到《史記》特殊的歷史地位,兩漢時期的史學已經有所發展。 知識拓展,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四、佛道善天下·道教和佛教 目標導學四、佛道善天下·道教和佛教 觀察地圖,了解佛教的傳播情況,并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探究3】佛教傳播對中國文化產生哪些影響? 1.本土宗教——道教: (1)閱讀教材,思考道教起源于哪里 什么時候興起 創始人是誰 道教興起的背景是什么 道教的興起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東漢末年國家分裂,政局動蕩,人民苦難,渴望解脫,張角、張陵分別創立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太平道尊奉黃帝和老子,吸收神仙方術,宣傳平均思想,對貧苦民眾有很大吸引力,受到民眾的信奉。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 【小組合作】①道教為什么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 ②道教為什么受到統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扶持? 師:你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道教的產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嗎?(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 學生回答后,教師多媒體呈現圖文材料。 師過渡:同學們再回想一下,《西游記》里其實有佛、道兩個系統。玉皇大帝為道教最高神,如來佛為佛教的最高首領。唐僧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前往西天取經,取回的就是佛經。那么佛教到底是如何創立,又是如何傳入我國的呢?找出佛教的地位、起源、創始人、傳入我國中原地區的時間、基本思想主張等。 2.外來宗教——佛教: 閱讀教材,思考佛教起源于哪里 什么時候傳入我國 佛教為什么會在我國古代得以傳播和發展 材料:佛教的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原為古印度凈飯王的太子,后來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他29歲時,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 【問題探究3】佛教傳播對中國文化產生哪些影響? 佛教的傳播有什么影響呢 (1)文學方面:翻譯大量佛經。佛教還為中國文學帶來了新詞語等,例如:世界,無常,借花獻佛,剎那,大千世界,清規戒律,一針見血等。 (2)藝術方面:像舞蹈,音樂,還有寺院,佛塔,佛像,石窟等等,至今保存的大都成了風景名勝,如佛教四大名山等。 佛教為什么能在中國興起 (從統治階層和人民生活方面思考) 得到了統治者的大力扶持,佛教滿足了統治階級的精神需求,統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迫使人民甘心受奴役,服從統治。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佛教所宣揚的靈魂不滅,來世投胎等觀點又成了他們的精神寄托。 【問題探究4】兩漢科技和文化繁榮的因素? 合作探究 問題:回顧兩漢科技文化的發展,結合單元導言和10-14課,你認為推動兩漢科技發展和文化繁榮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個人因素等方面思考) 提示:道教起源于我國。時間是東漢末年,創始人是張角、張陵。 道教的興起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 下層人民:(1)東漢末年,極度苦難的人民需要尋找精神上的寄托。 張角和張陵以治病的方式傳道。 統治者:主張修身養性,煉丹求仙,迎合了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 提示: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印度。西漢末年。佛教的主張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要。所以,得到統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得到了傳播和發展。 提示:張騫通西域以后,佛教通過絲稠之路傳到中國。東漢明帝派人求佛法,并建立白馬寺。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教學難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1)兩漢時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2)封建經濟繁榮; (3)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往的加強; (4)中外交流頻繁; (5)人們對前代成果的吸收、繼承和發揚,司馬遷等杰出人物自身堅持不懈、努力探索等。 結合所學進行問題設置,幫助學生理解佛道興起的背景。 通過對地圖的引導解讀,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提升學生的史料解讀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 通過合作討論,提高學生的材料閱讀和分析能力。準確的概括出材料的意思,總結答案。課堂小結 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具有聰明才智的民族。古代科學家那種鍥而不舍地追求真理、善于創新的精神,永遠是我們的驕傲!因此,作為一位當代中學生,應該務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學生可以思考和總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和觀點,并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梢赃M行小組討論或整體交流,促進彼此之間的學習和思考。 將兩漢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我們當下的文化自信相聯系,提升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自豪感。課堂鞏固 1.(2023年黑龍江齊齊哈爾)兩漢時期,科技與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根據“麻沸散”“五禽戲”“實施外科手術”等關鍵信息可以知道的東漢名醫是( ) A.扁鵲 B.華佗 C.張仲景 D.孫思邈 【答案】B 2.(2023年黑龍江綏化)張仲景被后世稱為“醫圣”,他的醫學著作是( ) A.《醫學集成》 B.《醫典》 C.《傷寒雜病論》 D.《本草綱目》 【答案】C 3.(2023年四川眉山)成書于東漢時期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提到了很多多面體體積的算法,主要是有關筑堤、造臺、開河、掘窖的體積問題,以及谷倉、米囤、糧窖的容量問題。由此可知中國古代( ) A.數學家多出生于農民家庭 B.數學知識與農業生產相關 C.數學普及促進農業的發展 D.科舉制促進了數學的進步 【答案】B 4.(2023年四川瀘州)西漢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內容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涉及社會的各方面,不虛美、不隱惡、真實、生動地再現兩千五百年的歷史、被譽為“實錄”。這反映出司馬遷( ) A.守衛國家的愛國情懷 B.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C.秉筆直書的史家素養 D.個性浪漫的創作風格 【答案】C 5.(2023年湖南邵陽)1933年編著的《陳氏高中本國史》中指出:“即以‘四大發明’而論,中國人不知道幫助了多少全人類的忙!”材料所指的“四大發明”中,東漢蔡倫改進( ) A.造紙術 B.火藥 C.指南針 D.印刷術 【答案】A 6.(2023年江蘇連云港)與下面知識卡片信息直接相關的歷史人物及著作是( ) 知識卡片著作內容: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 著作地位: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A.司馬遷《史記》 B.王羲之《蘭亭集序》 C.顧愷之《洛神賦圖》 D.司馬光《資治通鑒》 【答案】A 檢測課堂教學效果。課外拓展:“是什么支撐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展示文本回望當下:堅定文化自信,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和底氣。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偉大的科技文化,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支撐和文化自信,才能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鑄就中華民族之魂,讓我們偉大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本課設計形式多樣活潑符合七年級的孩子的特點,師生、生生互動多,有益孩子的思維和核心素養有利學生家國情懷養成。以課標為中心,設計的問題環環相扣,圓滿完成了教學目標。但也存在不足之處, 如道教,佛教教義,造紙過程等概念性較強的知識,初中生不易理解,在講解知識點深入淺出方面還有待加強。任務設計過多,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活動不充分。本節課我們通過學習造紙術的發明,我們領略了人類智慧的偉大成果,見證了文明進步的力量;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傳世再次提醒我們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古代醫療的奇跡;歷史巨著《史記》帶領我們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道教和佛教的探索則啟發我們從心靈和哲學層面思考人生和真理。這四個主題一起串聯,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和智慧之旅。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歷史的回響、文化的傳承和信仰的力量,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更加豐富、多元和包容的世界觀。我們應當珍惜和傳承這些寶貴的遺產,以它們為指引,追求真理、追尋美好、拓展智慧,讓中華文明在今天的世界中繼續綻放光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