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2024學年上學期高二地理教學設計科目 地理 主備人 時間 2023.09 課時課題 第二單元 地表形態的變化 第二節 巖石圈的物質組成及循環教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及多媒體演示法教 學 目 標 區域認知:根據地理位置,分析不同地區內外力作用的差異、地貌景觀的差異。 綜合思維:結合內、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分析典型地貌類型的形成原因。 地理實踐力:結合當地地貌類型和特征,分析其成因。重難點 重點:分析不同地區內外力作用的差異、地貌景觀的差異。 難點:結合內、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分析典型地貌類型的形成原因。導入新課 觀察巖石,分析成因 觀察下面的兩幅圖片,分析巖石的成因。 思考 1.上面兩幅圖片中的巖石,各有什么特點 2.通過觀察,分析上面兩幅圖片中各是哪一類巖石。講 授 新 課 講 授 新 課 知識回顧巖石圈 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地殼分為大陸型地殼和大洋型地殼,簡稱陸殼和洋殼。洋殼的厚度較小,平均為5~10千米。陸殼的厚度較大,平均為39~41千米,最厚處的厚度為70千米。巖石圈是由巖石組成的。巖石是礦物的集合體,是由造巖礦物按一定的結構結合而成的,依據成因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 巖漿巖 巖漿巖是巖漿順著某些地殼軟弱地帶或地殼裂隙運移和聚集,侵人地殼或噴出地表,最后冷凝形成的巖石。當巖漿沿著巖石圈的破裂帶上升侵人地殼時,冷凝結晶形成侵入巖,如花崗巖;噴出地表迅速冷卻凝固,形成噴出巖,如玄武巖。 視頻補充:花崗巖與玄武巖的區別 沉積巖 沉積巖是經由水、空氣或冰的搬運,沉積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陸地上的沉積物質經固結而形成的巖石。沉積巖具有層理,富含次生礦物、有機質,并含有生物化石。常見的沉積巖有礫巖、砂巖、頁巖和石灰巖等。 變質巖 變質巖變質巖是由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常見的變質巖有石英 巖、片麻巖和大理巖等。 在整個地殼中,巖漿巖約占地殼質量的 89%,變質巖約占 6%, 沉積巖只有 5% 左右。沉積巖占陸地面積的75%,巖漿巖和變質巖 占25%。沉積巖中所含有的礦產占世界礦產蘊藏量的80%。 巖石圈物質循環 地下深處熔融狀態的巖漿在強大壓力作用下噴出地表或侵人到地殼之中,冷卻凝結形成巖漿巖。出露地表的巖石經過風化、侵蝕作用變成碎屑物質;碎屑物質經過搬運作用遷移到地勢相對較低的地區,再經過沉積作用形成沉積物;沉積物在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沉積巖。沉積巖、巖漿巖在地下深處高溫、高壓條件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沉積巖、巖漿巖和變質巖在地球內力作用下上升到地表,再次經受風化等外力作用,或者重新深人到地下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巖漿。這一過程便是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在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中,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差異加大;外力作用則可夷平地表,使地表差異減小。正是在內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巖石圈的物質才會不停地循環運動。 二次備課小結新課板 書 設 計作業布 置教 學 反 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