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9《彩墨家園》教學設計第 1課時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六年級的第九課,在前三課的基礎上,本課既是對各種技法的回顧,又是學習山水畫的開始。我將本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以欣賞為主,加以小練筆,在知識點上,側重學習山水畫的構圖、樹的畫法、山水畫的人文思想以及歷史發展,幫助學生拓展眼界。第二課時以繪畫實踐為主,深入探究了樹的結構及生長方向,房子及山水的畫法。情感體驗上還要保持注重水墨體驗和感受傳統的國畫精神,讓學生體會中國繪畫寄情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本課還加入了祖國大好河山的欣賞,增加學生愛家愛國的情懷。學情分析:五年級學生在前期學習的基礎上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水墨畫知識和技法,學生對本課貼近生活的內容非常有學習興趣。學生在大膽體驗寫意花鳥、蔬果的基礎上,慢慢嘗試著細致的描繪樹的結構及生長規律,既是符合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又是挑戰了學生的實際繪畫的能力。五年級學生前期學習的基礎上對花鳥動物畫有一定的學習,從本課開始接觸山水畫,但在山水畫的欣賞上還有所欠缺,所以本課也從山水畫的構圖、寄情山水的思想、點景等方面進行引導與講解,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樂趣。教學目標:1.通過創設旅行大情境,在賞析名家山水作品的過程中,了解山水畫的分類、點景、三遠及近中遠構圖等知識,能夠通過用筆的疏密和墨色濃淡來表現景物的遠近,并通過學以致用分析作品,學會山水畫的欣賞方法。2.通過欣賞、觀察、聯想等活動,學習山水畫中樹枝和葉片的兩種畫法,體驗彩墨家園的樂趣。3.在欣賞、觀察、對比作品中,學生感受中國山水畫天人合一,寄情自然的人文思想。4.由中國山水畫聯系到身邊的家鄉的美景,激發學生動手的欲望以及心中的愛家、愛國之情,為下節課動手實踐做鋪墊。教學重難點:重點:掌握山水畫的構圖、點景及樹的畫法等知識。難點:感受中國山水畫天人合一,寄情自然的人文思想。教學過程:一、創設旅行大情境,導入課題。1.師:你喜歡旅行嗎?你都去過哪些地方?小結: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喜歡旅行,他們將去過的地方用手中的畫筆記錄了下來,我們一起去看看吧。2.動畫欣賞《千里江山圖》《溪山行旅圖》《萬山紅遍》小結:畫家們用自己的畫筆描繪祖國大好河山,家鄉美景,這節課我們就跟隨大師的腳步一起去旅行,感受美麗的彩墨家園。3.揭示課題:《彩墨家園》。【設計意圖】依托名畫創設旅行大情境,開啟本節課的山水畫之旅。二、旅行前的準備:了解山水畫分類。(一)山水畫的分類思考:從題材上來看這些作品屬于國畫中的哪一類?這些作品在用色上有什么不同?小結山水畫分類: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設計意圖】了解山水畫的分類,欣賞作品時。三、旅行開始:遠觀《早春圖》,探密構圖。(一)三遠構圖法1.遠遠的看圖你看到了什么?2.你有怎樣的感受?小結:同學們有的感受到了巍峨的高山,蒼勁的大樹,有的同學還仿佛感受到涼涼的風,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3.如果進到畫面中你想去哪里玩?小結:有同學想去高的地方看風景,有的同學還想去沿著左邊的河道走到山后面,有同學想去瀑布這里釣魚。作品介紹:這幅畫的作者是郭煕,名字叫《早春圖》,郭煕先生發現可以在平面畫紙上畫出空間感,我們來看看他的發現。思考:如果你站在 A的位置,怎樣看到最遠的地方?如果站在 B的位置想看到最遠怎樣看?用手指出來。如果站在 C的位置想看到瀑布全貌你的視線會有什么變化?小結:A山下仰山巔的構圖稱為高遠,B位置近山望遠山稱為平遠,C位置山前窺山后稱作深遠。這樣的構圖方式叫“三遠”構圖(板書:三遠)(二)近中遠構圖法師:你的旅行同伴說我不要豎著看,我要橫著看思考:離你最近的是 ABC哪個位置?B離你最遠的是哪個位置?C,一起來猜猜 B叫什么?(中景)小結:A稱為前景,B稱為中景,C稱為遠景三遠構圖和近中遠構圖是構圖的兩種不同方法。(板書:近中遠構圖)(三)學以致用,解析作品1.欣賞《農耕圖》,探秘近中遠景的不同表現方法思考:圖中近中遠景分別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現景物遠近的?小結:《農耕圖》是齊白石先生 92歲創作,作品中近景表現得是一位農民駕著水牛耕地的場景,遠景中有橋和群山,中景用大量的留白推遠了空間,表現遠近空間感。2.欣賞《村舍》思考:圖中近中遠景分別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現景物遠近的?小結:這幅畫中近景是大樹、人物和房子,筆法精細。遠處的山丘和點綴的樹木,筆法粗獷將空間推向深遠。畫家通過景物的近大遠小和筆墨的繁簡表現了景物的遠近。3.出示賈又福《戴月圖》,思考:前后景拉開層次是運用了什么對比?a前深后淺、前淺后深的墨色對比。b再看前后景色刻畫的深入程度,這又是什么對比?詳略、疏密的對比。小結:畫面中用濃墨點出了一只跑著的小狗,用濃淡分明的墨色畫天空,襯托出一座茅屋,活潑的小狗,歡快地迎接砍柴歸來的主人,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四、身臨其境:近賞《早春圖》,探密山水畫中的人文思想、點景、樹的畫法。(一)第一關:測視力,探究點景及人文思想1.思考:為什么人畫的那么小?2.對比《洛神賦圖》《早春圖》人與山的比例,體現了什么思想?小結:最早是沒有山水畫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開始出現,以《洛神賦圖》為開端,山水依附于人存在,作為背景出現在畫面中,體現“人大于山,人為主角”的思想。到了隋唐時期,山水畫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開始成為獨立的畫科。畫中有的是樵夫漁民,有的是游歷山水間,表現的都是畫家寄托山水的一種情懷,有的是畫家在仕途不得志只能借畫中之人暫避山水間。無論是游歷于山水,還是隱逸于山水,背后都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寄情自然”的觀念。3.除了人物你還看到了哪些小的事物?小結:在大師作品中這些畫工精細的小景物,稱為點景,點景的運用讓畫面更生動有趣,點景要注意位置、大小、藏露等關系的變化。用筆簡練、果斷,寥寥數筆傳神為妙,是點睛之筆。(二)第二關:測想象力:探究樹的畫法1.樹干(1)思考:仔細觀察兩種樹枝的畫法,你能聯想到什么?小結:樹枝向上出枝,形狀非常像梅花鹿的鹿角,這種方法稱為鹿角法。向下出枝,形狀像螃蟹爪子稱為蟹爪法。也是運用中鋒濃墨用(2)小練筆:運用鹿角法和蟹爪發畫枝干(3)點評2.樹葉(1)樹的種類繁多,樹葉的形態自然也就千變萬化,葉片呈現出點狀的、梭型的、圓圈的,還有細長型的等等。經過歷代畫家的觀察、提煉,大體歸結為兩種畫法,觀察對比,兩種畫法在用筆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小結:以各種樹葉的生長結構和形態,用筆尖直接點畫的方法叫點葉法,以雙鉤法為之,叫夾葉法。每一種畫法的用筆和組合形態又各不相同。下面我們看一下兩種較為常用的畫法。(2)這兩幅作品中一個是點葉法,一個是夾葉法,思考:怎樣安排合理好看?小結:疏密有致,墨色有濃淡變化(3)小練筆:選擇點葉法或夾葉法畫樹葉(4)點評五、旅行下一站:山水畫的創新與發展視頻欣賞:近現代山水畫的發展變化。1.對比用筆思考:在用筆上,傳統山水與現代山水有什么區別?如果一個是楷體,一個是草書,你覺得分別代表哪一個?小結:傳統山水受當時社會的影響,在用筆方面更加的沉穩與含蓄,像表達的感情也更加含蓄,清凈悠遠,當代山水用筆更加創新,加入了更多的時代元素,受西方繪畫影響,加入了“塊面”的造型表現方法,淡化了線條的作用,強化了點染、“塊面”造型手法。更加奔放熱情,更加直接描繪自己的感情。2.對比用色思考:在用色上,傳統山水與現代山水有什么區別?小結:傳統的山水畫文人墨客喜歡用素凈的顏色作畫,使畫作有一種淡雅悠遠的感覺,現代山水畫相較于傳統山水畫顏色更加豐富,用色大膽,畫作沖擊感更強,富有活力,有著獨特的色彩。3.探秘張大千作品變革。引出潑墨法六、旅行結束,關聯家鄉美景,激發熱愛之情1.旅行結束,知識回顧,總結這節課的收獲!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中國山水畫有哪些認識?2.欣賞威海美景,為下節課動手實踐做鋪墊。傳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以自然為師,以畫筆為伴。懷熱愛之情,繪美麗家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