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校園藝術節第三課: 獨特的裝扮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初步了解面具藝術的起源與演變、分布與種類等知識,感受面具展示出的獨特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能初步學會面具的設計與制作的技巧與方法,選用恰當的材料,運用繪制、剪貼等方法,設計制作出一件有特色的面具。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面具藝術的欣賞,分析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質特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設計制作完成面具并參與表演。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體驗小組合作制作面具的樂趣,體會面具獨特的藝術魅力,形成積極參與、勇于表現的態度。認識面具對環境氣氛的烘托作用,加深對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認同與熱愛。二 、教學重點:制作京劇臉譜面具。三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面具的文化內涵。四 、教法與教具:1 、教法:講解、分析、比較、示范、練習。2 、教具:多媒體課件、自制面具、制作面具相關材料。五、 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教師頭戴張飛面具進入課堂,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對學生提出疑問:老師今天的裝扮奇特嗎?獨特嘛?引出課題《獨特的裝扮》(二)發展階段 探究分析播放課件,引出本課學習內容——面具制作。師:在制作之前我們對面具的相關知識進行基本的了解1 、面具:面具是指在文娛表演或化妝舞會上,為表演需要把面孔遮住,使人改變為特定形象的用具。面具作為一種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深厚的的文化內涵。2、面具的起源和作用古:祭祀 驅妖降魔對圖騰的崇拜威懾 教師講蘭陵王高長恭戴面具的故事今:娛樂,裝飾3面具的形式半臉和全臉4面具欣賞①儺舞面具:儺舞又叫"大儺",俗稱“鬼戲”或“跳鬼臉”,是廣泛流傳于各地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是儺儀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間表演。② 藏戲面具: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大約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流派眾多。面具多為皮質或者布質,很多使用木材雕刻。③社火面具:社火是中國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也是高臺、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等的通稱,具體形式隨地域不同而有較大差別。社火面具多采用紙塑或者木雕制作。本溪縣同江峪社火,《三英戰呂布》、《穆柯寨》等節目。2006年,同江峪社火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同江峪社火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儺舞、藏戲和京劇都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歸納 傳統面具的特點在生活原型基礎上提煉概括,角色塑造典型化;造型裝飾一般采用夸張變形的手法色彩飽和對比強烈欣賞西非多貢人部落儀式威尼斯面具日本面具面具作為一種古老文化,曾長期存在于世界各國各民族的社會生活中,并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它涉及到宗教、祭祀、民俗、藝術等多個領域,折射著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特點。接下來我們學習如何制作面具。5面具制作工具材料工具:剪刀、刻刀 、膠水、繩線等材料:紙板、木板、銅板 、鋁板、塑料板、黏土、羽 毛、 麻繩、布、 獸皮等6設計制作過程(1)根據演出要求,構思形象,確定制作樣式。校園藝術節快到了,我們班要出一個節目,班主任說根據說唱臉譜表演一段小節目。今天我們就制作京劇臉譜。三大國粹(2)用卡紙繪制,剪刻、粘貼完成(3)也可以用紙盤等為胎基,用紙、黏土,彩泥等可塑性材料,通過捏、貼等方法塑形完成。(4)還要注意演出用面具的大小,特別是兩個眼孔的位置與距離要適合佩戴者。課件圖片顯示面具制作過程欣賞視頻《說唱臉譜》(三)實踐與展示分組制作《說唱臉譜》中的主要人物每組選一名代表進行即興表演(四)總結與拓展同學們團結協作,做出了精彩的面具,演技也不錯。給你們出彩。《說唱臉譜》要表達什么樣的主題思想?藝術不能離時代太遠,要與時俱進。其中的美術也是一樣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不斷向前發展。新媒體藝術在京劇中的運用:《扈家莊》川劇變臉為例 彭登懷25秒變14張臉。抹 吹 扯 未來電子臉高科技變臉……板書設計:獨特的裝扮一 、面具:祭祀、驅邪、 娛樂、裝飾二 、欣賞:傳統面具外國面具三、面具制作方法1、確定圖案 畫出線稿2、繪制、上色、剪刻、粘貼3、整理完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