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3課 東漢的興衰 講義 2023-2024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3課 東漢的興衰 講義 2023-2024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3課 東漢的興衰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 1.知道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及黃巾起義的基本史實。2.通過比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歷史比較法的運用方法。3.通過對光武中興原因出現原因分析,認識王朝的興亡與統治者的治國方略息息相關。
一、東漢建立
★學習聚焦:了解東漢的建立及“光武中興”局面的形成。
1.東漢建立
(1)西漢滅亡:9年, 奪取政權,建立 ,西漢滅亡。
(2)東漢建立: 年,劉秀稱帝,定都 ,史稱東漢。劉秀就是 。
2.光武中興
(1)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 ,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合并 ,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 ;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2)表現: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出現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 “ ”。
【知識拓展】“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的異同點
相同點:
①從背景上看,都是在封建國家統一的前提下,在新王朝建立前期出現的;都是在農民起義推翻前朝統治,統治階級吸取前朝滅亡教訓的背景下出現的。
②從內容上看,統治階級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如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減輕或廢除嚴刑峻法,提倡節儉等。
③從結果上看,都呈現出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局面。
不同點:
①統治思想不同,文帝和景帝奉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
②具體措施不同,光武帝劉秀整頓吏治,懲處貪官污吏,這是“文景之治”時期所沒有的。
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學習聚焦:了解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基本史實。
1.形成時間: 。
2.具體表現: 交替專權,輪流把持朝政,政治腐朽不堪,形成惡性循環。
3.影響: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 。
【知識拓展】相關史事
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個皇帝,獨攬朝政50余年。他們一家人全都當官封侯,橫行霸道,把數千名平民當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貢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獻給皇帝。年幼的漢質帝不滿梁冀專權,說他是“跋扈將軍”,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漢質帝。
三、黃巾起義
★學習聚焦:了解黃巾起義的概況。
1.原因
(1)東漢后期 ,時局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反抗情緒蔓延。
(2) 頻繁發生,貧民流離失所。
(3)張角創立 ,在社會底層傳教,信徒有數十萬人。
2.過程: 年,張角等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因起義軍頭裹黃巾,故稱之為“ ”。歷史9個月,最后被鎮壓。
3.特點: 、 的農民大起義。
4.影響:沉重打擊了 統治,使其一蹶不振。
皇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沖帝質帝桓帝靈帝少帝獻帝即位年齡1011311281512149壽命(歲)27231303936341454 【常考點】1.表格反映了東漢皇帝即位的什么特點 提示:皇帝即位年齡都很小。2.對當時的朝政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提示:導致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惡性循環,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走向衰亡。
陶院落(模型) 【常考點】1.時期:東漢。2.布局特點:豪強地主武裝力量發展的一種真實反映,說明東漢豪強大族已經把住宅和防御設施緊密地結合起來。3.價值:揭示了當時的階級對立和社會動亂的情形。
1.識記西漢滅亡和東漢建立。
提示:(1)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劉秀就是光武帝。
2.簡述光武帝鞏固統治的措施及成效。
提示:(1)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2)成效: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3.“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及作用。
(1)共同原因:統治者都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為緩和階級矛盾,維持統治,也為扭轉經濟凋敝、社會動蕩的局面而采取了“休養生息”和“柔道”對策。
(2)共同作用:維護社會的安定和統一,推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延續王朝的統治和強盛。
4.簡述東漢中后期的政治特點及其影響。
提示:(1)政治特點: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
(2)影響:導致政治腐朽不堪,社會混亂,人民遭殃;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
5.簡述黃巾起義爆發的原因。
提示:東漢后期的朝政越來越腐敗,時局動蕩不安,大批貧民流離失所,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反抗的情緒在民間蔓延。
6.簡述黃巾起義的概況。
提示:184年,張角等領導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爆發。這次起義最后被鎮壓下去,卻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
7.比較黃巾起義與陳勝、吳廣起義的異同點。
提示:(1)不同點:①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是遇雨誤期;黃巾起義則是遇上饑荒。②陳勝、吳廣起義具有偶然性的特點,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黃巾起義是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
(2)相同點:兩次起義都是不堪忍受暴政;都是用革命手段反對封建統治;都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
一、單項選擇題
1.劉秀重建漢朝,天下從亂走向治,從紛爭走向統一,江山依舊,景況大變。劉秀以他非凡的膽識和才干,遵循“以柔道治之”的方略,開創了治世局面。這一局面是( )
A.“楚漢之爭”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興” D.州牧割據
2.外戚梁冀(東漢梁太后之兄)獨攬朝政20余年。梁冀一門“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宗室姻親充斥朝廷和郡縣。這說明當時( )
A.官僚機構臃腫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強地主橫行 D.外戚專權
3.東漢梁太后之兄梁冀,其一門“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其余卿、將、尹、校五十七人”,這最能說明當時( )
A.重文輕武 B.宦官把持朝政 C.皇帝年幼無知 D.外戚勢力膨脹
4.東漢初期,光武帝曾下令“益州和涼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地官府申請的人,都可以恢復平民的身份。”光武帝的這一政策有利于( )
A.減輕農民負擔 B.恢復社會生產 C.完善地方法規 D.發展商業貿易
5.下圖所示為光武帝統治時期的施政措施,其帶來的社會影響是( )
A.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B.消除了民族矛盾,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
C.杜絕了貪官污吏現象,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官吏的監督
D.導致了朝政腐敗,允許少數民族內遷,緩和矛盾
6.歷史結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結論與史實不符的是( )
A.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辟
B.八王之亂——西晉從此衰落
C.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
D.黃巾起義——推翻了東漢政權
7.李華同學在學習漢朝歷史時,收集到以下實物史料的圖片,其中反映東漢的民間生活氣息和地方風貌的是( )
A.“漢并天下”瓦當 B.金縷玉衣(局部) C.陶院落(模型) D.彩陶說唱傭
8.下列關于東漢時期的史實,錯誤的一項是( )
A.東漢初年,出現了“光武中興”的繁榮局面
B.東漢中期,開始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
C.東漢后期,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
D.東漢末年,源自印度的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9.東漢后期的黃巾起義與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最大的區別是( )
A.都是貧苦的農民組成 B.精心策劃,有組織、有準備
C.都是因為統治殘暴 D.缺乏準備,屬于特殊情況而爆發起義
二、材料分析題
10.讓我們一起走進東漢,探討一下東漢的歷史。
材料一:南宋詩人陳亮在《龍州集》中稱贊:“自古中興之盛,無出于光武。”
材料二:“民有嫁妻賣子欲歸父母者,恣聽之。敢拘執,論如律。”
——摘編自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上》
材料三:東漢后期多黑暗,君權旁落局面亂;反抗情緒民間蔓,振臂起義天下應。
(1)材料一中陳亮贊頌的是哪位君主統治時期出現的什么局面?他如何緩和民族矛盾的?
(2)東漢后期哪一現象造成“君權旁落局面亂”?材料三中的“振臂起義天下應”是指什么?有何影響?
(3)你認為統治者應該怎樣做才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
01
目標任務
02
預習導學
03
常考圖片
04
體系構建
05
問答式記憶清單
06
強化訓練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3課 東漢的興衰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 1.知道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及黃巾起義的基本史實。2.通過比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歷史比較法的運用方法。3.通過對光武中興原因出現原因分析,認識王朝的興亡與統治者的治國方略息息相關。
一、東漢建立
★學習聚焦:了解東漢的建立及“光武中興”局面的形成。
1.東漢建立
(1)西漢滅亡:9年,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2)東漢建立: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興
(1)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2)表現: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出現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 “光武中興”。
【知識拓展】“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的異同點
相同點:
①從背景上看,都是在封建國家統一的前提下,在新王朝建立前期出現的;都是在農民起義推翻前朝統治,統治階級吸取前朝滅亡教訓的背景下出現的。
②從內容上看,統治階級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如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減輕或廢除嚴刑峻法,提倡節儉等。
③從結果上看,都呈現出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局面。
不同點:
①統治思想不同,文帝和景帝奉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
②具體措施不同,光武帝劉秀整頓吏治,懲處貪官污吏,這是“文景之治”時期所沒有的。
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學習聚焦:了解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基本史實。
1.形成時間:東漢后期。
2.具體表現: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輪流把持朝政,政治腐朽不堪,形成惡性循環。
3.影響: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
【知識拓展】相關史事
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個皇帝,獨攬朝政50余年。他們一家人全都當官封侯,橫行霸道,把數千名平民當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貢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獻給皇帝。年幼的漢質帝不滿梁冀專權,說他是“跋扈將軍”,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漢質帝。
三、黃巾起義
★學習聚焦:了解黃巾起義的概況。
1.原因
(1)東漢后期朝政腐敗,時局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反抗情緒蔓延。
(2)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貧民流離失所。
(3)張角創立太平道,在社會底層傳教,信徒有數十萬人。
2.過程:184 年,張角等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因起義軍頭裹黃巾,故稱之為“黃巾軍”。歷史9個月,最后被鎮壓。
3.特點: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
4.影響: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使其一蹶不振。
皇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沖帝質帝桓帝靈帝少帝獻帝即位年齡1011311281512149壽命(歲)27231303936341454 【常考點】1.表格反映了東漢皇帝即位的什么特點 提示:皇帝即位年齡都很小。2.對當時的朝政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提示:導致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惡性循環,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走向衰亡。
陶院落(模型) 【常考點】1.時期:東漢。2.布局特點:豪強地主武裝力量發展的一種真實反映,說明東漢豪強大族已經把住宅和防御設施緊密地結合起來。3.價值:揭示了當時的階級對立和社會動亂的情形。
1.識記西漢滅亡和東漢建立。
提示:(1)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劉秀就是光武帝。
2.簡述光武帝鞏固統治的措施及成效。
提示:(1)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2)成效: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3.“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及作用。
(1)共同原因:統治者都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為緩和階級矛盾,維持統治,也為扭轉經濟凋敝、社會動蕩的局面而采取了“休養生息”和“柔道”對策。
(2)共同作用:維護社會的安定和統一,推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延續王朝的統治和強盛。
4.簡述東漢中后期的政治特點及其影響。
提示:(1)政治特點: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
(2)影響:導致政治腐朽不堪,社會混亂,人民遭殃;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
5.簡述黃巾起義爆發的原因。
提示:東漢后期的朝政越來越腐敗,時局動蕩不安,大批貧民流離失所,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反抗的情緒在民間蔓延。
6.簡述黃巾起義的概況。
提示:184年,張角等領導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爆發。這次起義最后被鎮壓下去,卻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
7.比較黃巾起義與陳勝、吳廣起義的異同點。
提示:(1)不同點:①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是遇雨誤期;黃巾起義則是遇上饑荒。②陳勝、吳廣起義具有偶然性的特點,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黃巾起義是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
(2)相同點:兩次起義都是不堪忍受暴政;都是用革命手段反對封建統治;都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
一、單項選擇題
1.劉秀重建漢朝,天下從亂走向治,從紛爭走向統一,江山依舊,景況大變。劉秀以他非凡的膽識和才干,遵循“以柔道治之”的方略,開創了治世局面。這一局面是( )
A.“楚漢之爭”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興” D.州牧割據
2.外戚梁冀(東漢梁太后之兄)獨攬朝政20余年。梁冀一門“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宗室姻親充斥朝廷和郡縣。這說明當時( )
A.官僚機構臃腫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強地主橫行 D.外戚專權
3.東漢梁太后之兄梁冀,其一門“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其余卿、將、尹、校五十七人”,這最能說明當時( )
A.重文輕武 B.宦官把持朝政 C.皇帝年幼無知 D.外戚勢力膨脹
4.東漢初期,光武帝曾下令“益州和涼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地官府申請的人,都可以恢復平民的身份。”光武帝的這一政策有利于( )
A.減輕農民負擔 B.恢復社會生產 C.完善地方法規 D.發展商業貿易
5.下圖所示為光武帝統治時期的施政措施,其帶來的社會影響是( )
A.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B.消除了民族矛盾,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
C.杜絕了貪官污吏現象,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官吏的監督
D.導致了朝政腐敗,允許少數民族內遷,緩和矛盾
6.歷史結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結論與史實不符的是( )
A.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辟
B.八王之亂——西晉從此衰落
C.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
D.黃巾起義——推翻了東漢政權
7.李華同學在學習漢朝歷史時,收集到以下實物史料的圖片,其中反映東漢的民間生活氣息和地方風貌的是( )
A.“漢并天下”瓦當 B.金縷玉衣(局部) C.陶院落(模型) D.彩陶說唱傭
8.下列關于東漢時期的史實,錯誤的一項是( )
A.東漢初年,出現了“光武中興”的繁榮局面
B.東漢中期,開始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
C.東漢后期,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
D.東漢末年,源自印度的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9.東漢后期的黃巾起義與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最大的區別是( )
A.都是貧苦的農民組成 B.精心策劃,有組織、有準備
C.都是因為統治殘暴 D.缺乏準備,屬于特殊情況而爆發起義
二、材料分析題
10.讓我們一起走進東漢,探討一下東漢的歷史。
材料一:南宋詩人陳亮在《龍州集》中稱贊:“自古中興之盛,無出于光武。”
材料二:“民有嫁妻賣子欲歸父母者,恣聽之。敢拘執,論如律。”
——摘編自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上》
材料三:東漢后期多黑暗,君權旁落局面亂;反抗情緒民間蔓,振臂起義天下應。
(1)材料一中陳亮贊頌的是哪位君主統治時期出現的什么局面?他如何緩和民族矛盾的?
(2)東漢后期哪一現象造成“君權旁落局面亂”?材料三中的“振臂起義天下應”是指什么?有何影響?
(3)你認為統治者應該怎樣做才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
參考答案
1.C【詳解】公元25年,西漢宗室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劉秀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還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又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劉秀開創的局面是“光武中興”,C項正確;楚漢之爭是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兩大集團爭奪帝位的戰爭,最終劉邦勝,建立了漢朝,排除A項;“文景之治”是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開創的盛世局面,排除B項;州牧割據發生在東漢末年,而題干中劉邦開創的局面發生在東漢建立初期,排除D項。故選C項。
2.D【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獨攬朝政20余年。梁冀一門“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宗室姻親充斥朝廷和郡縣”可知,這體現出,外戚梁冀家族壟斷了政權,這說明,當時外戚專權,D項正確;材料說的是外戚勢力,不能體現官僚機構臃腫、宦官把持朝政,排除AB項;“三皇后,六貴人”,這體現的外戚勢力,不能體現是豪強地主,排除C項。故選D項。
3.D【詳解】根據題干“東漢梁太后之兄梁冀,其一門‘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其余卿、將、尹、校五十七人’”可知,上述題干人物的身份是外戚,表明東漢時期外戚勢力不斷膨脹,D項正確;重文輕武政策與宋朝有關,排除A項;題干沒有涉及宦官把持朝政、皇帝年幼無知的信息,排除BC項。故選D項。
4.B【詳解】由題干材料“益州和涼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地官府申請的人,都可以恢復平民的身份。”可以看出,由奴婢變為平民,增加了勞動力,有利于社會生產的恢復,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奴婢身份的恢復,沒有涉及減輕農民負擔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沒有法律法規的內容,排除C項;發展商業貿易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5.A【詳解】根據材料“光武帝統治時期的施政措施”結合所學可知,光武帝在位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恢復和發展經濟。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上廢除掌握軍隊的都尉,遣散地方軍隊,廢除更役制度,簡政減吏;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曾頒布釋放奴婢詔令,免被炙灼的奴婢為庶人,廢除奴婢射傷人處極刑的法律。恢復西漢較輕的田稅制,實行三十稅一。由于以上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劉秀謚號為光武,所以稱此時期為光武中興,根據題意,A項正確;消除了民族矛盾與材料中“緩和矛盾”不符,排除B項;“裁減官員”不代表杜絕了貪官污吏現象,排除C項;導致了朝政腐敗從材料中看不出,排除D項。故選A項。
6.D【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結合所學知識,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但是沒有推翻東漢政權,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辟說法正確,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八王之亂——西晉從此衰落說法正確,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說法正確,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
7.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漢彩繪陶說唱俑表情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東漢的民間生活氣息,D項正確;“漢并天下”瓦當是為紀念劉邦戰勝項羽,統一天下,建立漢朝而作,與民間生活和地方風貌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項;皇帝死后使用金縷玉衣,金縷玉衣與民間生活和地方風貌沒有直接聯系,排除B項;根據陶院落主要是看出當時的建筑形制,無法體現民間生活,排除C項。故選D項
8.D【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根據題干“東漢時期的史實,錯誤的一項”和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末年,佛教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東漢初期,漢光武帝減輕農民的負擔和刑法,裁減冗官,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這一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東漢中期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臨朝,外戚專權,皇帝成年后重用宦官打擊外戚,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東漢末年,張角領導黃巾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
9.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東漢后期的黃巾起義與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最大的區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東漢黃巾起義則是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起義,起義之前張角通過創立太平道組織發動民眾,經過多年的準備,發動了黃巾起義,B項正確;都是貧苦的農民組成、都是因為統治殘暴,是東漢后期的黃巾起義與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的相同點,不是他們最大的區別,排除AC項;缺乏準備,屬于特殊情況而爆發起義,與東漢后期的黃巾起義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10.【答案】
(1)光武帝劉秀,“光武中興”。允許少數民族內遷。
(2)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
(3)統治者應該為政清廉,實行仁政,關心人民生活,愛惜民力等,才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
【詳解】
(1)根據材料一“自古中興之盛,無出于光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陳亮贊頌的是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光武中興”局面;他下令允許少數民族內遷,緩解了民族矛盾。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漢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造成了“君權旁落局面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的“振臂起義天下應”是指黃巾起義。這一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
(3)根據材料中“光武中興”“黃巾起義”等史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統治者應該為政清廉,實行仁政,關心人民生活,愛惜民力,才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
01
目標任務
02
預習導學
03
常考圖片
04
體系構建
05
問答式記憶清單
06
強化訓練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陶县| 宁强县| 兴业县| 云梦县| 慈溪市| 富源县| 灵川县| 西昌市| 洪湖市| 乐亭县| 资源县| 新乐市| 泽库县| 甘孜县| 宁乡县| 鸡西市| 芦溪县| 台山市| 营山县| 三穗县| 北京市| 鹤岗市| 连城县| 扎鲁特旗| 齐齐哈尔市| 罗田县| 上虞市| 策勒县| 称多县| 广汉市| 沂源县| 沈阳市| 蒙城县| 康保县| 缙云县| 耒阳市| 遂平县| 公安县| 秭归县| 莆田市| 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