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3 傍水而居選擇題1.下列有關威尼斯城的敘述,正確的是( )A.獨特的河湖風光孕育了威尼斯城B.利用臨海條件,漁業成為威尼斯居民唯一的經濟來源C.利用灌溉條件發展農業,孕育了威尼斯城D.優越的臨海條件,使威尼斯成為一座商貿城市,旅游城市2.中國海軍某型護衛艦正在某海區(圖中陰影范圍)進行戰備巡航,保衛祖國的藍色海域,戰艦巡航海區位于( )A.渤海 B.黃海 C.東海 D.南海3.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 )A.20海里 B.12海里 C.10海里 D.6海里4.被稱為“水上都市”的威尼斯位于( )A.英國 B.法國 C.意大利 D.德國5.日本漁業發達的原因不包括( )A.多優良港灣B.沿海填海造陸活動很多C.海岸線曲折D.強大的工業發揮了重要作用6.日本漁業發達的原因有( )①多優良港灣②國土面積小③海岸線曲折④日本沿海海域魚類餌料豐富,魚群集中⑤發達的電子工業和造船業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7.下列河流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的一組是( )A.勒拿河、鄂畢河、葉尼塞河B.勒拿河、密西西比河、湄公河C.萊茵河、多瑙河、恒河D.多瑙河、烏拉爾河、鄂畢河8.關于日本的敘述正確的是( )A.日本是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國B.日本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C.日本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叫玉山D.日本文化完全屬于西方文化9.下列關于日本文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完全保持傳統文化 B.日本文化完全西化C.東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D.具有典型的東方文化特征10.與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B是( )A.俄羅斯 B.韓國 C.朝鮮 D.日本11.根據日本的地理位置判斷,其較適宜發展的產業是( )A.種植業 B.林業 C.漁業 D.手工業12.下列圖示中,屬于高原的是( )A.B.C.D.13.有關日本地理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日本的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 B.日本是太平洋東部的群島國家C.氣候冬暖夏涼,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D.日本境內平原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314.日本的氣候與同緯度亞洲大陸相比( )A.冬季溫和,夏季涼爽降水多 B.年較差大,降水多C.冬季寒冷降水少,夏季炎熱降水多 D.年較差小,降水少15.下列關于日本地理位置說法正確的是( )A.位于亞洲東南部 B.屬于西亞 C.位于亞洲東部 D.位于南亞16.威尼斯的旅游業和日本的漁業都是 ( )A.靠海而興 B.靠商貿起家 C.靠捕魚發家 D.靠航海而興旺17.下列地區中,農業耕作以大型農用機械為主的是( )A.日本關東平原地區 B.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C.美國中部大平原地區 D.湄公河平原地區18.麗水市碧湖平原的通濟堰是世界首批灌溉工程遺產,至今依然發揮著防洪灌溉的功能。但歷史上曾經常堵塞,危及糧田的灌溉,聯系通濟水系圖(部分),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通濟堰灌溉區的果道呈樹枝狀分布,枝杈多B.通濟水系引水源頭河流——松陰溪含沙量大C.麗水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豐水期降水過多D.碧湖平原地勢平坦,豐水期溪水帶來大量沙沉積二、綜合題19.威尼斯城水道縱橫交織,船是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既有大型的“公共汽車”—— ,也有各家的“小汽車”—— ,還有專載游客的單槳平底木船—— 。20.讀日本原料進口圖,回答下列問題.(1)日本礦產資源貧乏,大多依賴進口,其中石油主要來自________等地區;圖中航線甲是將石油經過________海峽運往日本,該航線被稱為日本的________,除南極洲外,沒有為日本提供鐵礦石的洲是________. (2)日本________資源十分豐富,但仍從國外大量進口,其進口比例達________%,說明日本政府和國民具有較強的________意識.(3)日本________能源資源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礦物能源的不足.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威尼斯利用優越的臨海條件,使威尼斯成為一座商貿城市,旅游城市,D正確;威尼斯不發展漁業和農業,BC錯誤;威尼斯只有水道,沒有河湖風光,A錯誤。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它的美是水和橋構成的。故選D。2.D【詳解】圖中陰影范圍為海南島的東部,為南海的海域,故答案選D。【點睛】該題主要考查的是中國東部臨海的分布,要求學生熟練掌握。3.B【詳解】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故答案選B。4.C【詳解】本題考查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威尼斯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游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故選C。5.B【詳解】日本因優良港灣多,海岸線曲折,加上強大的工業發揮了作用,使日本成為世界上漁業大國,沿海填海造陸活動會破壞魚類的生長環境,不是有利條件,故選B。6.C【分析】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是日本漁業發達的原因,試題難度較易。【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數千個小島及附近的海域組成,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經濟發達,是世界上的強國,但是由于地域狹小,資源貧乏,是一個資源小國,因此對外依賴性較強。所以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便于原料的進口和工業產品的出口,日本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多火山、地震。日本國土面積小,不能成為日本漁業發展的條件,所以只有①③④⑤正確,故選C。7.A【詳解】以上四組河流中,勒拿河、鄂畢河、葉尼塞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注入大西洋;湄公河自北向南注入太平洋;萊茵河注入大西洋,多瑙河注入里海,恒河注入印度洋;烏拉爾河注入里海,故選A。8.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日本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北部,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嶼及其周圍的3900多個島嶼組成。從而得出A不符合題意;日本的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比如日本的大阪,橫濱,日本的漁業和航海業都是十分發達的。從而得出B符合題意;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峰,被日本人尊稱為:圣岳。從而得出C選項不符合題意;日本文化是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同時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是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在封建社會時受中國文化影響深刻,在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深刻。從而得出D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9.C【詳解】根據所學的知識可知,日本文化的特點:當代日本文化既保留有民族的傳統內容,又兼有東西方文化的特色。故答案選C。【點睛】該題主要考查的是日本的文化特點,要求學生熟練掌握。10.B【詳解】我國疆域遼闊,擁有眾多的鄰國。其中與我國陸地相鄰的國家有14個,分別是:朝鮮、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六個國家。據圖可知:與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B是韓國,故本題選B。11.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日本是島國,周邊都是海洋,適宜發展的產業是漁業,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12.A【分析】陸地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大類型。每種地形類型從海拔高度、地面起伏、坡度的和緩都有區別。【詳解】由圖可知,A圖所示的是高原,B圖所示的是平原,C圖所示的是山地,D圖所示的是丘陵。故選A。【點睛】平原海拔較低,地勢平坦開闊;山地海拔較高,坡度陡峻,溝谷較深;高原海拔高,內部坦蕩,邊緣比較陡峭。13.A【詳解】根據所學的知識可知,日本的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故A正確;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群島國家,故B錯;日本氣候冬暖夏涼,為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又具有明顯的海洋性;故C錯;日本境內山地丘陵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3/4,故D錯;所以答案選A。【點睛】該題主要考查的是日本地理特征,要求學生理解掌握。14.A【詳解】日本的氣候與同緯度亞洲大陸相比,日本的氣候有較強的海洋性,其表現是氣溫年較差小,冬季溫和、夏季涼爽且降水較多,故答案選A。15.C【詳解】關于日本地理位置的敘述,日本位于亞洲的東部,是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島國,是由四大島嶼及其群島組成,是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故選C。16.A【詳解】威尼斯四面環海,由120多個小島組成,400余座橋把這些島嶼連成一片,船是當地居民唯一的交通工具。日本是個島國,因為沿海,漁業資源豐富,故二者都是靠海興起;故答案選A。17.C【詳解】日本關東平原地區農業耕作以小型農用機械為主;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湄公河平原地區,農業還是不特別發達,并沒有以大型農用機械為主;美國農業高度發達,農業耕作以大型農用機械為主;故答案選C。18.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碧湖平原地勢平坦,豐水期溪水帶來大量沙沉積,因此歷史上曾經常堵塞,危及糧田的灌溉,D正確;ABC是影響因素之一,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選D。19. 交通船 汽艇 貢多拉【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威尼斯,試題難度較易。【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威尼斯城水道縱橫交織,船是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既有大型的“公共汽車”——交通船,也有各家的“小汽車”——汽艇,還有專載游客的單槳平底木船——貢多拉。20.(1)波斯灣;馬六甲;海上生命線;歐洲(2)森林;55.1;環保(3)水能【分析】整體分析:該題以讀日本原料進口圖為切入點,考查的是日本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和水能資源,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詳解】(1)讀圖可知,日本礦產資源貧乏,大多依賴進口,其中石油主要來自波斯灣等地區;圖中航線甲是將石油經過馬六甲海峽運往日本,該航線被稱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除南極洲外,沒有為日本提供鐵礦石的洲是歐洲.(2)讀圖可知,日本森林資源十分豐富,但仍從國外大量進口,其進口比例達55.1%,說明日本政府和國民具有較強的環保意識.(3)日本水能能源資源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礦物能源的不足.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