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冊第14課《中國共產黨誕生》說課稿一、說教材《中國共產黨誕生》選自新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四課。本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三部分內容之間因果相連,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又推動了全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因此,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史上的里程碑,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課的學習有利于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是近代中國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選擇的必然結果,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革命才會有希望。根據教材的分析,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特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等基本史實;2.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過程與方法目標】1.學生能掌握對有效信息史料的歸納分析能力;2.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法,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偉大意義;【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識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的堅強領導核心,是一個偉大的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走向繁榮富強。通過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及教學目標的分析,本節課的重難點如下:【重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難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二、說學情本課授課對象是初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經過一年多系統的歷史知識體系學習,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加上信息化時代的今天,近代中國歷史也在網絡上有所呈現。因此,學生對中國近代史的認識具有一定的基礎。然而,八年級的學生還未熟練歸納分析對深度知識的能力。他們對史料具體分辨和研讀還需要進一步引導,因此,在新授過程中要突出重點和難點的分析,運用情景教學、史料分析等方法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鍛煉他們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三、說教法和學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不斷學習與更新著教學理念。我們的教學必須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原有的知識框架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并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所以,結合本課內容特點,我將采用講授法、提問法、小組合作法等方法。而在學法上,本著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新課改理念,我會請學生多參與課堂環節,加入活動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學法上有合作探究、引導探究等方法。四、說教學過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學習新知識,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將從以下幾個環節來展開。環節一:視頻導入考慮到本課的授課內容有大量的影視資料可以利用,加上,視頻能給予學生直觀沖擊,幫助他們快速進入歷史場景。因此,我先請同學觀看電影《開天辟地》的節選片段,再提出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哪次會議的場景?在學生回答出中共一大后,我將總結點評,強調該視頻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的場景。讓我們切身感受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莊嚴時刻。中國共產黨是在怎樣的歷史條件下誕生的?它誕生之后,中國革命又出現了哪些嶄新的面貌呢?讓我們一起進入新課的學習。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導入本篇課文。環節二:新課講授這一環節是本堂課設計的重點,因為在這一環節中一方面要帶領學生去探究本課的重難點知識,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去鍛煉學生讀史料、分析史料、歸納整理的能力。主要從以下知識點具體展開:(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這一知識點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同時,教材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內容描述詳細,因此,我將請同學們自主閱讀課文,時間3分鐘。找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傳播的原因及代表人物。在學生回答出外部原因是受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曙光后,進一步提問:除此之外,國內條件有哪些?這時,學生可以結合之前所學的五四運動的內容,得出國內條件是五四運動后期,越來越多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關注馬克思主義,研究并宣傳馬克思主義。其中,李大釗是代表人物之一。接下來,我進行總結:1919年,《新青年》出版“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還刊登了李大釗的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他在中華大地上,第一次高高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也正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給當時混亂的國情指明了前進方向,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強大,開展工人運動。總結完成后,順勢提出疑惑:通過什么方式使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請學生在觀看PPT上呈現的幾組圖片的基礎上找尋答案。通過圖片史料和教材內容,可以得出方式有幫助工人組織工會、開辦勞動補習學校和工人識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最后,我進行簡單小結,并以此引出下一知識點。馬克思主義開始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這也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由此可見,這一內容的重要性。因此,我將它進行了小知識的劃分,依次探究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相關內容。首先,為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我將請學生觀看微課視頻《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并結合之前的講授,從思想、階級及組織三個方面歸納總結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以此完成表格填寫任務。4人為一組,時間為5分鐘。時間到后,請一組代表上臺,填寫完整表格內容。此時,為了調動課堂輕松的氛圍,我將設置學生們一起來檢查填寫內容的正確性。考慮到學情,這里我預設一個小失誤,即階級基礎這一方面,學生可能填寫的是先進知識分子和工人階級隊伍的是壯大。從而借此時機,進一步闡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它的階級基礎應是工人階級。通過上述設計,學生可以學習到思想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階級基礎是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組織基礎是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在學生掌握上述三個條件后,我將補充還有一個外部基礎:共產國際的幫助。這就將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講解完成。其次,請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后,找出中共一大召開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內容及影響。學生通過教材可以找到:時間是1921年,地點是上海,參加大會的有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位代表,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等出席了會議。會議的內容是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綱,確定了黨的名稱,明確奮斗目標和黨的中心工作,成立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由學生自己歸納出中共一大的相關內容,并在過程中,強調共產國際在這時對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以此幫助學生理解之前補充的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外部基礎。另一方面,運用講授法直接向學生講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然后,提問學生中共二大的召開又有哪些內容呢?在學生回答出制定了最終奮斗目標和黨的最低綱領時,我進行總結:1922年,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二大,明確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即最高綱領是建設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三)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潮這一知識不屬于本課的重難點內容,但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促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的具體表現。學好這一內容有利于學生更好理解黨的性質。為了避免出現學習疲勞,我決定運用情境角色扮演法:請學生充當新聞記者,穿越回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某報社總編讓你們報道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情況,說明這期間發生過多少工人運動?是誰領導?最典型的工人運動是哪一次?結果如何?在學生得出: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推動下,從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共舉行大小罷工100多次,參加人數達30萬以上后,進一步引導:典型的工人運動是什么?學生通過教材可以回答出: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舉行的大罷工,號召工人“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將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高潮推向了頂峰。結果是遭到帝國主義和直系軍閥吳佩孚的鎮壓。這時再利用視頻法,通過視頻可以更直觀感受到吳佩孚調動軍隊鎮壓京漢鐵路罷工工人,制造了血腥的“二七慘案”,感受共產黨員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精神。在視頻播放完畢后,順勢提出問題:思考京漢鐵路工人罷工失敗給我們黨帶來了哪些經驗教訓?在學生回答出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要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這一層面時。我總結道:此時年幼的中國共產黨,正在探索道路,如何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這期間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但這無法阻止共產黨人帶領中國站起來的初心和決心。環節三:鞏固提升本環節是總結階段,為了更好地反饋學生本節課的收獲,我會采用先復習后深入探究問題的方式進行總結。這樣能夠做到復習知識和強化新知的雙向結合。在學生回顧本課主要知識點后,我將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那中國革命的面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可能回答道: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力量,組織工人運動。在給予學生過程性評價后,我將進行總結: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明確的斗爭目標,中國共產黨發動工農群眾開展革命斗爭,在中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所以,我們經常說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環節四:作業布置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重點,我將引導學生在課后通過作業來加以鞏固: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98周年,請同學們課后搜集資料,4人為一組,制作一份手抄報,以時間和大事件為主線,介紹我黨發展歷程。下節課請同學展示分享。五、說板書設計下面我來談談板書設計。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回顧與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我的板書將會凸顯本課的重難點。首先,在導入環節引入課題后,在黑板正上方居中寫上“中國共產黨誕生”;然后,依次呈現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工人運動。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設計簡單,便于學生通過回顧板書抓住本課的重難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