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冊第12課《新文化運動》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為大家說《新文化運動》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開展我的說課。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新文化運動》是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新時代的曙光》這一單元的開篇之作。新文化運動上承袁世凱復辟帝制、尊孔復古,下接五四愛國運動,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創造了條件。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場影響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是先進的中國人為振興中華、改造黑暗的舊中國而進行的思想探索,打破了長久以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首次動搖了霸占中國思想文化舞臺幾千年的封建傳統文化一統天下的局面,打破了權威,中國人逐漸找到了獨立的人格,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真理!(二)課標要求知道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擬定了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興起的標志、主要陣地、代表人物、旗幟、活動基地。學會客觀地評價新文化運動,培養學生辨證分析向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解讀,得出相關結論,做到論從史出,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分析史料與教材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教陳獨秀、魯迅等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在對待傳統文化方面具有片面性的看法,要以此為借鑒,讓學生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的指引下,結合學生知識儲備,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四)教學重難點及依據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依據:新文化運動是沿著兩條戰線展開的,一條是思想戰線,一條是文學戰線,只有透徹理解內容,才能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難點: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依據: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包含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存在一定的難度。二、教法學法(一)學情分析1.知識基礎:學生已經學習了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知識,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對現代化運動中很多抽象的概念還難以把握,所以需要教師作出適當的引導。2.認知特點: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懷疑和爭論,處在有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的的階段。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八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一定能力的提高們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有了一定的發展。(二)教法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特點和學生學情,我在本課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運用講授法、討論法、圖示法和史料分析法等教學方法。(三)學法在學法方面,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史料分析等方法來學習本課內容。三、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同學們,這段話是百年前的一位知識分子對時代的呼喚、對青年的吶喊、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祖國的深情。他是誰 何以發出如此振聾發聵的聲音 隨著教師朗誦詩歌,集中學生注意力,并在朗誦之后設置疑問,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新課。(二)新課講授1.背景通過觀察圖片:1912年,孫中山主持中華民國成立后的國務會議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舉行祭天活動并提出研究問題,認為辛亥革命后的“新舊沖突”是什么?讓學生通過材料的對比,再加上教師的分析,使得學生理解新舊的差異性。2.興起展示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與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的部分內容,并提出疑問:民國初年的巨大落差,陳獨秀認為應該怎么做 進而引出陳獨秀開始創辦《青年雜志》。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本,找出新文化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等關鍵信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文章重點內容的提取能力。展示油畫《北大鐘聲》,配合教師對關鍵人物的介紹,進而引導學生理解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搖籃的原因。3.內容(1)展示魯迅《狂人日記》中的著名言論,配合教師的分析,進而提出疑問,魯迅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什么?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進而引導學生得出新文化運動批判舊道德舊文化。(2)在學習完新文化運動批判舊道德舊文化,向學生提出為什么要批判就道德舊文化,展示陳獨秀與李大釗的言論,學生進行思考分析,進而分析得出儒家傳統道德是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工具與儒家傳統道德是維護歷代專制統治工具,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新文化運動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3)展示陳獨秀有關“德先生”“賽先生”的相關言論,讓學生猜想兩位先生指的是誰,教師進行總結并說出正確答案:民主與科學,進而通過材料得出民主與科學能夠挽救中國。(4)展示胡適先生《文學改良芻議》相關內容,設置疑問,胡適提出什么樣的主張,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得出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進而進文學革命。(5)展示對新文化運動內容的相關總結,加深學生對內容的認識與理解。4.影響(1)展示《上海婦女志》相關內容,通過展示新青年男女的婚姻觀與愛情觀,并讓學生回憶封建社會的婚姻觀與愛情觀,使這兩者形成對比,引導得出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2)展示毛澤東對《新文化》的認知,引導學生認識《新青年》以及新文化運動給當時人帶來的巨大影響,進而引出新文化運動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3)展示北大學生楊振聲材料以及人物介紹,讓學生思考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之間的關系,引出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4)展示陳獨秀、魯迅、錢玄同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對種股票舊文化與西洋文化的觀點,引導學生得出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具有片面性。(5)讓學生閱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的觀點,并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應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三)課堂小測在完成本課學習后,出示選擇題形式并采用舉手回答形式,鞏固新知。四、板書設計我采用提綱式板書形式,這樣既使知識結構比較清晰,又有利于學生學習歸納總結知識的方法。以上就是我對《新文化運動》的說課設計。在認真閱讀理解教材和深刻領會課標要求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功能,把學生活動和教材知識融為一體,力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讓這一課的教學成為以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的一課,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不足之處,敬請各位指正。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