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二單元第六課實現人生價值第二框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選自統編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二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6課實現人生價值第二框“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知識點。本節課內容主要圍繞認識并理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重要性,并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立場的知識點。學習本節課內容有助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為下節課實現人生價值做鋪墊。學情分析:1、此時面對的學生為高中生,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高二學生抽象思維已經占據優勢,學生的注意和觀察目的更為清楚,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初步形成階段,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都很強烈,此時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哲學生活的知識基礎。2、高二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具備一定的信息收集和信息篩選的能力,也有閱讀水平了,具備學習本節課的素養,可以對學生進行如議題式教學法等開發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學歷能力。3、高二學生可能面對著高考目標的選擇,學習了價值選擇這一框的內容可以幫助他們形成有益的選擇。4、本課內容比較抽象,但是理論難度不高,通過議題式教學法等展開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并參與到課堂學習實踐中來。三、教學目標:1、政治認同:通過對“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這一框題的學習,學會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實現人生價值,并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黨的紀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科學精神: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理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含義、性質,學會做出科學的、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3、法治意識:筑牢法治意識,引導學生樹立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自覺參與法制建設。4、公共參與:自覺站在人民立場上,在價值沖突中正確處理好個人、集體和社會的關系,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四、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了解價值判斷的概念,學習價值選擇的性質,分析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產生的原因,掌握二者的標準與關系。教學難點:深入學習研究,培養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自覺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立場上。五、教學方法主要采用議題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講授法、啟發教學法、談論法等等。本課將采取議題式教學法,設計的總議題為:“做好人生的選擇題”,分議題有“議題1:怎樣理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以書本上的案例和圖片為題,通過對愛國志士和抗日青年奔赴延安和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價值選擇的企業的例子,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議題2: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出現?”唐朝詩人李約的《觀祈雨》布置議題任務。“議題3:怎樣直面選擇?”課后收集列舉一些“價值兩難”情況,設置議學任務。案例教學法:本課程將采用的案例有(1)2020年初武漢疫情肆虐,有人馳援武漢,有人囤積居奇;(2)抗日戰爭時期,愛國志士和抗日青年奔赴延安,使得原本中只有3000人的小城延安變成革命圣地;(3)國內很多企業“以客戶為中心”作為核心價值觀并且獲得了很好的發展;(4)唐朝詩人李約《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六、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活動:播放視頻——2020年初武漢疫情肆虐視頻不同人的行為選擇,和學生一起融入當時情景,看到視頻中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有人逆風啟航援馳武漢,有人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并提問:怎樣評價這兩種行為?學生活動:進入情境,思考回答,兩類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反應,是因為他們做出了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并跟隨老師一起進入本節新課。新課講授:教師活動:提前設置議題,并布置議學任務,和學生一起開展教學活動。總議題:“做好人生的選擇題”分議題1:怎樣理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分議題2: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出現?分議題3:怎樣直面選擇?(一)、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分議題1:怎樣理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教師活動:展示書上案例——抗日戰爭時期許多愛國志士和抗日青年奔赴延安,壯大了人民的武裝力量;國內很多企業“以客戶為中心”作為核心價值觀并且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并引導學生自由討論得出結論。學生回答:愛國青年選擇前往延安和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都是在實踐活動中做出的判斷和選擇。價值判斷是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程度做出的判斷;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的選擇。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教師補充:已經學習了價值判斷的概念含義了,再來補充一個概念叫事實判斷,人們對事物客觀狀況及其本質屬性、發展規律作出的判斷叫事實判斷。分議題2: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出現?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看書上第76頁的問題與思考,黨的十九大的奮斗目標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爭取國際話語權的目標,思考:同樣是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作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為什么我們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為自己確立的目標和完成的歷史任務不同?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會因為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這是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征。教師升華:把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有助于我們正切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二)、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教師活動:播放幻燈片,PPT上展示唐朝詩人李約的《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引導學生從農民和代表地主的“朱門”兩個角度思考。并提問:一場觀祈雨的儀式,兩類人的反應完全不同,思考并回答為什么農民期盼下雨,而地主擔心下雨?學生回答:農民和地主二者的階級地位不同,農民需要春雨滋潤農田,不然桑葉就會枯萎;地主不想要下雨,因為下雨會耽誤他們看歌舞,會使樂器聲音暗啞。教師總結: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會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顯著的階級性。教師活動:PPT展示傳統文化故事“梨雖無主,吾心有主”,并提問為什么許衡和其他人對路邊無主的梨樹有不一樣的看法和選擇?學生討論: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因人而異,因為許衡和其他人對梨樹認識的角度不一樣,所以他們對事物的評價也就會不一樣。師生共同總結: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可能做出不同的價值評價。面對同一問題,人們的不同表現體現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差異。鞏固提高:分議題3:怎樣直面選擇?教師活動: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拓展教材知識,指導學生瀏覽一些中國領導人語錄,引導學生自由討論為什么說“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學生前后四人為以小組,自由討論,五分鐘后結束,派代表上臺自由發揮分享小組所得。學生討論分享并得出總結: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我們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對不對、做得好不好,要有一個根本的衡量尺度,這就是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的最高的價值追求。教師深化教材知識難度:個人利益與其他利益要如何抉擇呢?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總是有個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我們的各項工作應當正確反映并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要先考慮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要把個人、集體、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當個人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行為選擇;當個人利益同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小結作業: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現在來復習一下。價值判斷的含義是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程度做出的判斷,而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的選擇,二者的關系為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從三個小議題的學習中我們學會了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基本特征,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主體差異性、階級性。以及最后從宏觀的大框題看我們要自覺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作業布置:、課后查閱資料,收集一些“價值兩難”情況的事例,并思考如果你是當事人你會做出怎樣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作為高二的學生,馬上面臨著高考的到來,你將如何選擇未來的大學和專業呢?自己的喜好和父母的期望要如何抉擇平衡?課后思考自己未來的學業規劃,寫一篇500字左右的小作文,題目自擬,下周三政治課前收。預習第三框題“價值的實現和創造”,收集感動中國人物中實現個人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任務案例,下節課分享。七、教學內容本節課教學內容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需要通過各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深入理解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含義、二者的關系、標準,厘清二者產生的原因。明確價值判斷的含義是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程度做出的判斷,價值選擇的含義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的選擇。二者的關系為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此外,運用先進的議題式教學法,設計一個大的宏觀的總議題:“做好人生的選擇題”,此外設計三個分議題:怎樣理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出現、怎樣直面選擇。以議題方式呈現問題,引導學生參與課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學生掌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基本特征,明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主體差異性、階級性。從方法論上學會要自覺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板書第二單元第六課實現人生價值第二框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議題1:怎樣理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議題2: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與選擇?議題3:怎樣直面選擇?) (概念原則) (價值判斷)總議題:“做好人生的選擇題”(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價值判斷&價值選擇)(概念) (價值選擇)(社會歷史性階級性主體性) (特點)九、練習或作業1、課后查閱資料,收集一些“價值兩難”情況的事例,并思考如果你是當事人你會做出怎樣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2、作為高二的學生,馬上面臨著高考的到來,你將如何選擇未來的大學和專業呢?自己的喜好和父母的期望要如何抉擇平衡?課后思考自己未來的學業規劃,寫一篇500字左右的小作文,題目自擬,下周三政治課前收。3、預習第三框題“價值的實現和創造”,收集感動中國人物中實現個人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任務案例,下節課分享。十、課前或課后活動課前活動:教師不知總議題,學生提前思考,并在上課的時候圍繞議題展開討論與教學活動。學生在課前獲得議學任務,收集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案例,課上互動環節可以用于分享。講授新課之前通過播放2020年初武漢疫情肆虐視頻不同人的行為選擇的視頻,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思考問題,帶入當事人的角度思考不同的行為背后是什么樣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觀在支撐,有利于教師和學生一起融入當時情景,并迅速展開新課。課后活動:布置作業,例如收集材料、整理資料類的活動型作業,自由發揮觀點并暢所欲言的作文類作業,以及預習新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