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3社會歷史的主體 教學設計【教材結構】【教材結構】【第二單元知識體系】【核心素養】【政治認同】 認同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科學精神】 準確把握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區別,理解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公共參與】:在實踐中要自覺地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教學重點】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2.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教學難點】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2.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學生活動:觀看材料并結合教材討論回答問題議題一:這些人哪些不屬于人民群眾?為什么?教師總結:引導學生導入本框課題一、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一)人民群眾的含義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主體部分是勞動群眾。學生活動:觀看視頻并結合教材討論回答問題議題二: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作用?教師總結:引導學生導入本框課題(二)人民群眾的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1)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歷史活動的參與者,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2)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易混易錯】(三)人民群眾的作用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①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②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②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③人民群眾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隨堂練習】學生活動:觀看材料并結合教材討論回答問題議題三:從改革開放40多年來,農民三個偉大的創造感悟人民群眾的作用?教師總結:引導學生導入本框課題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①表現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社會,是通過人民群眾推動改革實現社會變革的。②實現方式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學生活動:觀看視頻并結合教材討論回答問題議題四:對我們黨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認識?教師總結:引導學生導入本框課題二、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1、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是什么)① 群眾觀點(思想上)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地位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②群眾路線(行動上)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了誰,依靠誰,從哪來,到哪去)地位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2、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原因(為什么)(1)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2)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要求(怎樣)(1)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3)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別提醒] 區分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群眾觀點是黨制定群眾路線的理論依據和前提基礎;群眾路線則是黨的群眾觀點的具體要求與體現。【原理】【易混易錯】【小結】【隨堂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