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一課時)人教版高二年級上冊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一課時)年 級:高二年級 學 科:地理(人教版)大連金石灘壺口瀑布路南石林黃果樹瀑布黃土地貌長白山天池總結歸納:長白山天池的形成過程。海洋→陸地火山噴發火山口塌陷天池長白山天池的形成過程水平運動與地貌:擠壓——褶皺山脈;拉伸——裂谷、海洋海洋→陸地火山噴發火山口天池長白山天池的形成過程垂直運動與地貌:高低起伏、海陸變遷海洋→陸地火山噴發火山口天池長白山天池的形成過程噴出作用與地貌:火山、熔巖高原。內力作用地球內部的熱能能 量1 內力作用課上學習任務一“常見高山有螺蚌殼… …”塞拉比斯神廟3根大理石柱墨西哥農民的遭遇1.這些現象分別是哪種內力作用造成的?2.推測a、b現象發生的過程3.比較這些現象形成的時間長短。由此談談你對地表形態變化“很快”和“極其緩慢”的認識。課上學習任務一“常見高山有螺蚌殼… …”賽拉比斯神廟3根大理石柱墨西哥農民的遭遇地殼運動地殼運動巖漿活動極其緩慢極其緩慢很快有些內力作用進行得很快,如火山噴發或地震,可以瞬間改變地表形態;有些內力作用則進行得極其緩慢,不易被人們察覺,但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卻會使地表形態發生顯著的改變。是什么力量讓廬山“飛峙”于江環湖繞的平原上?廬山是什么力量讓廬山“飛峙”于江環湖繞的平原上?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局部地面抬升時巖層斷裂而形成。廬山險峻的廬山上為什么會有一片較為平坦的開闊地?廬山風化或侵蝕作用的產物在風、流水、冰川等的作用下,可以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搬運作用水、冰川、空氣等在運動狀態下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進行破壞。侵蝕作用在溫度、水、大氣、生物等作用下,巖石破碎崩解、化學分解和生物分解等。風化作用在搬運過程中,如果外力減弱或遇到障礙物,被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堆積作用——能量來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2 外力作用在溫度、水、大氣、生物等作用下,巖石破碎崩解、化學分解和生物分解等。風化作用物理風化示意圖2 外力作用在溫度、水、大氣、生物等作用下,巖石破碎崩解、化學分解和生物分解等。風化作用化學風化生物風化2 外力作用課上學習任務二1.自學課本相關內容,完成外力作用表格。2.觀察景觀圖,寫出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3.分析壺口瀑布水色泛黃的原因。課上學習任務二課上學習任務二地貌與外力作用流水侵蝕海水侵蝕風力堆積冰川侵蝕流水堆積流水侵蝕壺口瀑布水色泛黃原因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流水侵蝕作用將地表大量黃土帶入河流,導致黃河中下游河段在流動過程中搬運著大量的泥沙。內力作用外力作用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地質作用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能量來源 地球內部的熱能 地球外部主要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對地表影響 使地表高低不平 使地表趨于平緩3 本節課主要內容總結再 見!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地理 年級 高二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一課時)教科書 書 名:地理 選擇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礎 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課標引領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教學目標1.能夠觀察、識別、描述與地貌有關的自然現象(地理實踐力)。 2.能夠運用地球科學的基礎知識,說明地貌的變化過程(綜合思維)。 3.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釋特定區域的地貌類型,并說明其對人類的影響(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教學難點: 1.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2.風化作用的原理及其影響。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同學們好!我是新鄉市第一中學的地理教師李琳。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學習《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這節課,我們將分成兩課時來完成相關內容的學習。在學習新知識前,請允許我先帶大家欣賞一組我國美麗的自然風光。 (播放幻燈片) 教師講授:美景我們先欣賞到這里。我們不但要能發現美,欣賞美,還要懂得他們的成因。比如最后一張美圖,長白山天池,位于我國東北吉林省。它是怎樣形成的呢?現在,我們一起通過一個視頻了解一下長白山天池的形成過程。 (播放幻燈片) 教師講授:通過視頻,我們可以歸納出長白山天池的形成,大概經歷了以下幾步:由海洋變成陸地、火山噴發、火山口塌陷以及蓄水成湖。由海洋到陸地的變化,往往是因為地殼運動造成的,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當巖層受到水平的擠壓或拉伸時,便會發生水平方向的位移,這就是水平運動,其結果使得地表形成褶皺山系和裂谷、海洋;垂直運動指的是巖層的抬升或者下沉,在地表隨之形成陡峭的山地以及海陸的變遷。火山噴發,屬于巖漿活動,指的是當巖石圈破裂時,深處巖漿沿破裂帶上升,侵入巖石圈或噴出地表。巖漿侵入巖石圈內部時對地表形態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當巖漿噴出地表,經冷卻凝固會形成火山地貌以及熔巖高原。伴隨著巖漿活動,會使得地下部分巖層處于高溫高壓環境,從而導致一些巖石的成分、結構發生改變,這叫做變質作用。因為變質作用發生于地殼內部,所以往往對地表形態不產生影響。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其能量均來自于地球內部的熱能,我們將這三種作用統稱為內力作用。 課堂活動:現在,請同學們拿出學習任務單,思考并完成“課上學習任務一”。 教師小結:你們的任務完成得怎么樣?我們通過這三個案例可以看到,有些內力作用進行得很快,如火山噴發或地震,可以瞬間改變地表形態;而有些內力作用則進行得極其緩慢,不易被人們察覺,但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卻會使地表形態發生顯著的改變。 承轉:了解過長白山,我們再把目光轉向我國的另一座名山——廬山。廬山位于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山體拔地而起,四周陡立。我們能不能用剛學的知識來分析一下:是什么力量讓廬山“飛峙”于江環湖繞的平原上?相信同學們能夠快速答出是因為地殼運動,包括地殼的水平運動以及部分巖層的抬升。在廬山上大概海拔1100米處,有一個牯嶺鎮,建在一片平坦的開闊地上。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在險峻的廬山上會有一片較為平坦的開闊地呢?這主要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結果。 教師講授: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外力作用主要通過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方式對地表形態進行著塑造。我們先一起看一下什么叫風化作用。由于晝夜溫度的變化,使得巖石表面與內部產生差異膨脹和收縮,從而使得大塊巖石漸漸崩解破碎;另外,存在于巖石孔隙間的水,由于晝夜溫度變化,會不斷地凍結融化,從而使得孔隙不斷變大,最終使巖石碎裂。這些過程叫做物理風化過程;化學風化是由于巖石發生化學反應成分改變,從而使巖石硬度減弱、密度變小或體積膨脹,使得巖石分解。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是風化作用的兩種基本類型。另外,生物的生長等作用,也會對巖石產生破壞作用,這叫做生物風化。風化作用的結果,使地表堅硬的巖層變得脆弱,這為其他外力作用創造了條件。 課堂活動:現在,請同學們拿出學習任務單,思考并完成“課上學習任務二”。 教師小結:同學們可以對照著看一下自己任務的完成情況。另外,你們知道在哪能看到這些地貌嗎?由于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環境特征,所以每個區域的地貌表現也具有較大的差異。比如同樣是堆積地貌,在干旱區以風力堆積為主,而在較濕潤區則以流水堆積為主。 教師總結:內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陸與洋底、山脈與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通過風化、侵蝕不斷地對地表進行破壞,并把破壞后的物質從高處搬運到低處堆積起來,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通稱為地質作用。地球表面就是在各種地質作用的共同影響下不斷地形成和發展。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地表形態的塑造作用——地質作用。請同學們在復習本節課的基礎上完成作業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教學設計(第一課時).docx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一課時).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