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程標準]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辯證關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對國家統一、社會發展的影響。【時空觀念】通過《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從漢到隋唐時期的制度所處的特定的時空環境及變化。【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解讀印證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趨勢及影響,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歷史解釋】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及課件材料,認識魏晉到隋唐時期制度的特點,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認識漢到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的作用,培養中華民族愛國愛家情懷。[導入]課標導入[必備知識]一、選官制度(一)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期)1.背景:東漢末年社會動蕩,察舉制無法推行且弊端逐漸顯露;2.選拔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分九等,并按等級高低授予官職;3.選拔標準:從初創時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發展到西晉時期主要看重家世;4.實質: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5.影響:(1)進步性:對于解決東漢末期察舉制濫選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 且由于中正官為中央派出,將選舉權收歸中央,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2)局限性:無考核標準,后期淪為士族門閥統治的工具。(二)科舉制(隋唐時期)1.背景:社會階層分化,士族沒落,庶族崛起,九品中正制不能適應政治和社會的需要。2.選拔標準:考試成績3.選拔方式:考試4.意義①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基礎;②促進了古代教育的發展,有益于社會形成重學風氣,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提高行政效率;③科舉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對選拔人才的壟斷,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影響深遠;④后被西方國家借鑒,發展為現代文官制度。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歷程:東漢時,以中朝官形成的尚書臺正式成為最高權力機關;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握有實權,繼而又有中書省、門下省,成為三省制的雛形;隋唐時期定型。2.職責分工①機構設置: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中書門下(也叫政事堂)為三省宰相議政場所。②運行機制:中書省負責決策,草擬和頒布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3.特點:①相權三分,職權分明:三省的長官同為宰相,三省分權,既相互制約,又分工合作,既加強皇權,也提高行政效率。②節制君權:皇帝所頒布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制君權。4.影響①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提高了辦事效率。②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③三省集思廣益,有利于減少皇帝獨斷造成的決策失誤。④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上沿襲這種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⑤有助于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深化拓展]【課堂探究】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1.選拔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發展到才學,選拔標準趨向公平公正;2.選拔方式:由血緣、推薦、地方評論及品評演變為考試;3.選拔原則:逐漸走向制度化,體現相對的公平、公開 。【情景再現】假如當時皇帝得知有群眾反映景區女廁不足的情況,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將會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當堂檢測]1:(2014·海南·3)史載,東晉時,太尉郗鑒為女擇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導的家中“遍觀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飾,以圖被選,只有王羲之“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被郗鑒認為是理想的女婿人選,“遂以女妻之”。這主要反映了當時(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講究門第C.擇婿方式獨特 D.大臣拉幫結派【解析】材料內容主要論及擇婿選定標準,反映當時貴族講求門第、互為婚姻的社會狀況,故B項正確。材料內容并非講述女性地位,亦無可比較的擇婿方式,也不涉及政治斗爭,A、C、D三項均不是對材料的全面反映,故A、C、D三項錯誤。【答案】B。2:(2016·全國Ⅱ卷·25)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為自由投考、差額錄用的科舉制。科舉制更有利于( )A.選拔最優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魏晉九品中正制根據門第來選拔官員,科舉制是自由投考、差額錄用,可見與前代相比,科舉制大大擴大了錄取的基礎,使普通大眾得以有機會通過考試走入仕途。而科舉制以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必然使社會中更多人讀書,參與科舉考試,爭取做官,從而提升社會文化水平,故D項正確。科舉考試科目為明經、詩賦等,不能選拔最優秀的官吏和鑒別官員道德水平,排除A、B兩項。科舉考試自由投考,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故排除C項。【答案】D。3:(2018·全國Ⅱ卷·26)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通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 B.為官員提供迅速晉升的機會C.便于實現對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解析】根據材料“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等信息可知,通過增加宰相數量,分割宰相權力以達到削弱宰相加強皇權的目的,以便實現對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項正確。根據材料“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等信息可知,這一做法削弱了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A項不符合邏輯,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 “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等信息可知,這一做法是為了加強君主自身的統治而非為了官員的晉升,B項與材料無關,故B項錯誤。結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職權被削弱而非強化,D項與材料不符,故D項錯誤。【答案】C。[課堂小結]隋唐之際,中國再次由分裂走向統一,中華文明迎來了盛世輝煌。在這一時期,制度的變化和創新特別顯著,它推動了隋唐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繁榮,也為中華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板書設計][課后反思]第 4 頁 共 4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