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2熔化與凝固第1課時 熔化與熔點知識點1 熔化1.熔化現象現象 狀態變化春天,冰雪消融 冰雪由固態變成了液態夏天,沒有吃完的冰棍拿出冰柜后化了 冰棍由固態變成了液態2.實驗探究:冰和石蠟的熔化實驗裝置實驗方法 為了使冰和石蠟均勻緩慢受熱,可以采用水浴加熱的方法。為了能準確地測量冰和石蠟的溫度,溫度計的玻璃泡必須置于冰和石蠟中間實驗過程 加熱過程中,每隔相同時間,記錄溫度計測得的冰和石蠟的溫度值,畫出它們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實驗現象 通過實驗發現:冰在熔化前,隨加熱時間的增加,溫度逐漸升高;當冰的溫度達到0 ℃時,開始熔化。從開始熔化到熔化完畢,整個過程溫度保持不變,冰熔化成水后,繼續加熱,溫度不斷上升。石蠟的熔化過程與冰的不同,隨著不斷吸熱,石蠟的溫度逐漸升高,在此過程中,石蠟變軟變黏,最后熔化為液體結論 冰有確定的熔化溫度,石蠟沒有確定的熔化溫度知識點2 熔點1.熔化與熔點像冰化為水那樣,物質從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稱為熔化。物理學中將晶體熔化時的溫度叫熔點。當溫度升高到冰的熔點且繼續吸熱時,冰便從固態逐漸變為液態。熔化與溶化不同。熔化表示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而溶化是表示某些物質溶化在液體中的過程,如鹽溶于水變成鹽水。2.晶體與非晶體(1)晶體內部的分子按一定的規律排列,如冰、海波、石英、水晶、食鹽、萘以及金屬都是晶體。這些晶體都具有固定的熔點。要說明的是,晶體的熔點也會由于雜質的存在或外界壓強的變化而變化。(2)非晶體內部分子的排列無規律,如松香、玻璃、石蠟、瀝青都是非晶體。非晶體沒有熔點,它們不是在固定溫度下熔化為液體,而是隨著溫度的升高逐漸由硬變軟,最后變成液體。(3)晶體與非晶體的異同點晶體 非晶體相同點 晶體和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都需要吸熱不同點 熔化過程中溫度 保持不變 熔化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有確定的熔化溫度 沒有一定的熔化溫度熔化條件:溫度達到熔點,繼續吸熱 熔化條件:持續吸熱(4)熔化需要吸熱事實表明,不論是晶體還是非晶體,熔化過程中物質都需要吸收熱量。注意 晶體熔化前,吸收熱量,溫度升高;達到熔點,熔化開始,繼續吸熱,溫度保持不變;熔化過程結束,吸收熱量,溫度升高。(5)晶體熔化圖像的物理意義三步法認識熔化圖像第一步,弄清圖像的兩個坐標。圖中橫坐標表示時間t(單位是min),縱坐標表示溫度t(單位是 ℃),圖線表示的是該晶體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情況。第二步,分析圖像中的點。①圖像的起點A,表示開始計時時晶體的溫度,此時晶體的溫度為30 ℃;②圖像上某一時刻對應的點可以反映出此時的溫度,如B點表示第10 min時,溫度為60 ℃;③圖像上的“拐”點,兩種情況的交界點,第一個拐點B表示晶體開始熔化,第二個拐點C表示熔化結束。第三步,分析圖像中的線。圖線ABCD表示的是整個實驗過程,其中AB段物質為固態,吸熱,溫度升高,B點物質仍為固態(剛達到熔點,還未開始熔化);BC段物質為固液共存狀態,吸熱熔化,溫度不變,C點物質為液態(熔化過程結束,固體已經全部熔化成液體);CD段物質為液態,吸熱,溫度升高。第2課時 凝固及其應用知識點1 凝固及凝固點1.凝固現象現象 狀態變化冬天,晾在屋外的衣服結冰 水由液態變化成了固態將加熱熔化后的石蠟倒入玩具模子,冷卻后可做出各種各樣的固態玩具 石蠟由液態變成了固態熔化后的鐵水冷卻后變成鐵塊 鐵由液態變成了固態2.凝固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稱為凝固。在通常情況下冰的熔點是0 ℃,在溫度達到冰的熔點時,冰、水可共存。在溫度高于冰的熔點時,冰變成水,在溫度低于冰的熔點時,水就變成冰,水變成冰就是凝固現象。3.凝固點晶體形成時有固定的溫度,這個溫度叫凝固點。同一種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是相同的。非晶體沒有凝固點。例如: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萘的熔點是80 ℃,那么萘的凝固點也是80 ℃。4.凝固放熱液體在凝固成晶體時要放出熱量,但溫度保持不變。知識點2 晶體與非晶體熔化與凝固的比較晶體 非晶體吸熱與放熱 熔化吸熱,凝固放熱 熔化吸熱,凝固放熱溫度變化規律 熔化、凝固過程中溫度不變 熔化、凝固過程中溫度也在變化狀態變化特征 熔化、凝固過程中固態與液態共存 熔化、凝固過程中固液變化不清晰(熔化時有一個變軟過程)熔化 圖像凝固 圖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