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中世紀的城市和大學的興起導 讀本單元以“封建時代的歐洲”為主題,有4課內容。本課學習三部分內容,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城市居民的身份和大學的興起,三者共同促使西歐社會向資本主義轉化。世紀時間距今較遠,因此,學生對當時的社會狀況不容易理解,但是九年級的學生經過兩中年的系統學習,知識面較廣,而且也懂得了一些搜集史料的方法。課前讓學生網上或圖書館搜集資料,來了解本課的內容。本節課通過真實情境鋪墊渲染,任務層次分明,學生基于材料進行探究,運用知識并以材料為支撐建構歷史解釋,為學生“深度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切實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課題與課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中中世紀城市和大學得興起 (1課時)【課標要求】知道西歐中世紀的城市既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也是一個相對自治的共同體;以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的興起為例,初步認識歐洲的早期大學。【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及圖片、視頻等,概述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和發展過程出行會時間、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培養綜合能力。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史料實證,理解西歐城市爭取自由和自治的原因,方式,過程以及取得的權力理解早期資產階級的出現對西歐社會發展的影響 ,培養歷史思維。3.通過文字史料的實證,探究分析中世紀大學興起的原因,大學自治,課程設置概述大學興起的意義,提高分析概括能力。設計說明:依據教材和學情,對本課課標要求進行分解。將“知道西歐中世紀的城市既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也是一個相對自治的共同體”分解為:目標1“概述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和發展過程出行會時間、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目標2“理解西歐城市爭取自由和自治的原因,方式,過程以及取得的權力理解早期資產階級的出現對西歐社會發展的影響”,將“以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的興起為例,初步認識歐洲的早期大學”。轉化為目標3“探究分析中世紀大學興起的原因,大學自治,課程設置概述大學興起的意義;提高分析概括能力提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實現了目標的三維敘寫。【評價任務】1.完成任務一(檢測目標1、)2.完成任務二(檢測目標2)3.完成任務三(檢測目標3)【資源與建議】1.本課從自治城市、城市居民、大學興起三個方面介紹了歐洲封建社會的情況。自治城市、城市居民、大學興起。中世紀城市孕育產生中世紀大學,中世紀大學繁榮了中世紀的城市。2.本課教學可以按以下的邏輯順序進行:“自由自治城市—城市居民的身份—大學的興起的邏輯進行”。3.中世紀城市和大學興起的原因和特點是本課的重點,中世紀城市和大學興起對歐洲社會發展的作用是本課的難點,通過任務二、任務三突出重點,通過任務三突破難點。設計說明:本環節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所學內容在本單元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而構建學習框架和學習的邏輯順序,了解重難點并明確學習任務,突破重難點。【學習過程】第一篇章 自由自治的城市任務一:結合材料和閱讀課本P42---43, 完成相關內容。1、材料:公元10-11世紀的歐洲,隨著鐵犁等先進工具的廣泛使用……由于大片荒地和森林被開墾,耕地面積明顯擴大,農產品總量顯著增加,在滿足農村人口需要的同時還出現了剩余……脫離農業的手工業生產已不再是為了滿足領主和生產者自身的需要,其目的在于追求交換價值,各類商人遂應運而生,商品交換日趨活躍。為了更方便地購買原料、組織生產和銷售產品,手工業者和商人自發聚集到港灣、河口、城堡、寺院、交通樞紐和行政中心附近。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1、據材料西歐城市興起的時間、原因、根本原因?(指向目標1)2、閱讀課文P42第一段找出西歐城市興起的地區、特點、代表國家?(指向目標1)3、閱讀課文P43正文和相關史事,找出城市要爭取自由的原因和自治的手段?(指向目標1)4、閱讀課文P43正文第二段,找出歐洲成為自由或自治城市的標志、時間、具體內涵、影響?(指向目標1)第二篇章 城市居民的身份任務二:結合材料和閱讀課本P42---43, 完成相關內容。(指向目標2)1、材料一 材料二 中世紀德國有句諺語“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講的是按照慣例,如果一個農奴在自治城市住滿101天,就取得自由民的身份。(1)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城市的基本居民和來源,他們從事的工作?(指向目標2)(2)閱讀文本,請回答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形成了哪一個新的階層,進而發展成了哪一個新的階級?(指向目標2)2、材料二:西歐中世紀城市一般是工商業活動中心,而中國古代城市往往先是政治中心,后成為工商業中心;中國古代城市規模比較大,而西歐中世紀城市規模都比較小。從人口上看,中世紀西歐城市的人口少,13世紀時的倫敦只有4萬人左右,而長安和東京都有百萬人口。思考:西歐的封建城市與唐宋時期的中國城市有什么不同?(指向目標2)名稱 特點 規模西歐中國第三篇章 大學的興起任務三:閱讀課文P 44-45內容,完成以下思考題(指向目標3)1、閱讀課文P44正文,結合地圖思考:大學在歐洲興起得時間、背景、美譽?(指向目標3)2、 展示材料: 材料一: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亞大學,成立的基礎是學生組成的社團,社團得到教會的支持,掌握了學校的管理權,負責任免教師,監督教學計劃,但對學生成績的評估和學位授予,則由資深教授負責。材料二:巴黎的教師組成教師行會,選舉會長管理學校。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的支持,自治權力得到保證。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大學得到了誰的支持?(指向目標3)大學自治表現在哪些方面?(指向目標3)(3)歸納中世紀大學的基本特征?(指向目標3)3、閱讀材料,請回答大學的形成對中世紀的城市發展也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貿易;另一方面,大學(特別是如巴黎大學等著名大學)使所在城市的影響不斷擴大,這樣就能進一步吸收新的居民,而在當時,居民人數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榮的標志之一。——張斌賢:《歐洲中?世紀大學的歷史地位》(1)為什么國王和教會要賦予大學這些權力?(指向目標3)(2)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關系?(指向目標3)4.閱讀課文P45正文,回答西歐大學的課程設置及特點?(指向目標3)參考答案:(1)課程設置:①基礎課程: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②專業課程:法學、醫學和神學;(2)特點:一方面仍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課堂小結】新興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對安全、能夠吸引人們聚集的地區,如道路的交會處、港口、海灣、主教駐地等。當商人、手工業者、農民不斷被吸引到這些西歐城市興起以后,促進了歐洲手工業的發展。產生了市民階級,與世俗文化,形成了早期資產階級。增加了歐洲的財富積累,改善了歐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科學技術進步和近代科學的興起,以及 文學藝術的繁榮。大學活躍了當時的思想文化活動,大學 培養了人才,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繁榮,設計說明:本課設計主要突出的是真實情境的創設(識讀地圖、史料實證、設計問題),層層剖析,由淺入深,培養論從史出、無證不信、實事求是的史證意識,提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認識到10世紀,城市興起“自由”“自治”是西歐城市的典型特征,11世紀大學的興起,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無論是城市還是大學,他們作為自治的共同體,孕育和發展著歐洲從封建社會邁向近代文明的新動力。【檢測與作業】A組(鞏固學習)1、有史學家認為:“11、12世紀,在歐洲封建王朝的統治下,歐洲達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達到了它的第一個富有活力的階段”。其“活力”表現為 ( A )A.城市的興起和市民階層的產生B.王權的加強和民族國家的出現C.經濟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開辟D.教權的衰落和宗教改革的開始2、西羅馬帝國滅亡后,羅馬時代的很多城市變成了廢墟。從10世紀開始,舊的城市開始出現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中世紀城市重新興起的根本原因是( D )A.人口的增長B.西歐的統一C.封建莊園的衰落D.社會生產力的發展3、12世紀初,倫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繳納300鎊稅金,以此獲得國王對市民自選市長和市政官的許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紀歐洲( C )A.封君封臣制度正逐步形成B.市民以武力的方式爭取自治C.城市獲得了部分自治權D.國家稅收主要來源于市民4、“僅1100—1300年間,英國新增城市達到140座,德意志則更多。”這些“城市”可能( D )A. 由剎帝利把持軍政大權B. 仍實行奴隸主民主政治C. 會定期分地給農民耕種D. 是打破封建制度的力量5、13、14世紀,隨著新的生產關系的出現,聯合國王以對抗封建領主,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的是( D )A、富裕農民 B、騎士鄉紳 C、教皇與教會 D、城市市民B組(拓展學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激憤的市民高呼口號,沖入主教家,主教死于亂棍之下,暴尸街頭。封建勢力急忙鎮壓,瑯城人民堅持斗爭多年,終于取得了自治權。(1)瑯城是哪國的城市?這個城市爭取自治的事件發生在何時?(2)西歐城市重新興起于何時?主要代表城市有哪些?(請舉)材料二 城市多興起于交通便利、相對安全、能夠吸引人們聚集,容易獲得廉價原料和銷售產品的地方。……當時的城市規模不大,一般圍有城墻和供守望用的城堡。……(3)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西歐城市興起的特點有哪些。(4)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有何意義?【答案】(1)法蘭西。12世紀。(2)從10世紀起。巴黎、米蘭、威尼斯等。(3)城市多興起于交通便利、相對安全、容易獲得廉價原料和銷售產品的地方以及能夠吸引人們聚集的地方。(4)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形成,分化發展成早期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學后反思】 1.請嘗試繪制本節課重要知識的思維導圖。2.學完本課,你有哪些認識 你還有什么困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