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第二節 農業(第二課時)【教學內容】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強農之路。【課程目標】借助地圖和相關資料,舉例描述中國農業的分布。【教學目標】1.理解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產生差異的因素。2.認識科技在農業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我國農業發展的道路。3.通過案例分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意義,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4.通過學習本節課知識認識農業的重要性,了解家鄉的農業發展。【教學重難點】1.重點:理解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產生差異的因素。2.難點:通過案例分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意義。【教學方法】談話法,講練結合法,讀圖分析法。【課時設計】2課時【教學過程】新課導入1.我國不同地區地區的農業類型提問:大家知道我國南方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什么嗎?學生回答:水稻展示圖片并引導學生關注農業的分布地區:我們知道水稻一般分布在平原上,但是有的地區的水稻卻是梯田的形式,還有同樣都是降水較少的地區為什么有的地方能分布畜牧業,有的地區就不可以呢?元陽梯田:紅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氣候同墾共創的梯田農耕文明奇觀,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元陽哈尼族開墾的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呼倫貝爾草原:呼倫貝爾草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地處大興安嶺以西,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總面積約10萬平方千米,天然草場面積占80%,被世人譽為世界美麗的花園。引導提問,導入課題:如果你是一農場主,你的農場很大,有山地,有平原,你會在平原發展什么農業?在山地發展什么農業?為什么你會這么選擇?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一下。新課講授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1.農業發展的因素和條件提問:想一想如果你要發展農業,你會怎么選址?考慮哪些因素?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農業生產離不開光、熱、水、土等自然條件。農業生產除了受自然條件影響外,還受當地的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講解:自然條件主要包括氣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需求,交通,國家政策,農業生產技術和勞動力等因素。小結:農業生產與光、熱、水、土等自然條件關系密切。我國各地自然條件存在很大的差異,每個地方發展農業都存在優勢和不足,因此要把農業生產部門布局在最適合它發展的地區,這就是“因地制宜”。2.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1)因地制宜的原則講解:因地制宜的解釋:因——依據;制——制定;宜——適當的措施,也就是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我國根據自身的條件,確定了因地制宜的原則,分別是: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牧則牧、宜糧則糧。(2)因地適宜的發展農業過渡:我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廣袤的陸地上分布這多種多樣的地形有不同的自然環境,下面我們就來舉例分析一下,如何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活動:探究學習活動安排:依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分析圖中A、B、C、D四地各適合發展哪個農業部門?說明理由。過討論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討論完成后派代表進行觀點的闡述和表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和指導。A這里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發展林業可以保持水土,這就叫宜林則林B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有利于發展種植業,這就是宜糧則糧。C這里水域面積廣大,河流湖泊較多,適宜發展漁業,這就是宜漁則漁。D這里降水稀少,但牧草生長良好,適宜發展畜牧業,這就叫宜牧則牧。(3)知識鞏固:合作探究閱讀課本上的相關內容,組內討論完成學習任務。在圖4.15中圖中,有位于我國東南沿海某區域的A、B、C、D四地。其中,A為城市郊區,B為遠離城市的平原地區,C為山地,D為海洋。①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農業,并說明你的理由。②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議減少水稻種植面積,改種蔬菜、花卉,發展魚肉如禽蛋生產,你認為可行嗎?請說明你的理由。學生獨立思考2分鐘后組內進行討論交流。①A地距城市近,適宜發展種植業;B處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發展種植業;C為山地地形崎嶇,適宜發展林業;D為海洋,適宜發展漁業。②可行,A地距城市近,城市對蔬菜、花卉、魚、肉、乳、禽、蛋需求量大,消費市場廣闊。3.農業和自然條件活動:根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要求,結合我國的自然條件,分析我國的農業部門分別適合哪些自然條件。(學生結合之前的分析回答,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回答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小結:過渡:目前我國農業發展迅速,農業的產量和品種都得到了改善,這一切都和我國的農業技術發展有關,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的農業科技。走科技強農之路1.資料展示:我國的十四億人口每天消耗的糧食是70萬噸,蔬菜是192萬噸,水果23萬噸,我們知道我國國家的耕地面積并不大,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地球上約20%的人口。如何實現的?學生回答:依靠科技,提高糧食單產。提問:出示袁隆平的照片,同學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這個人對中國農業有什么貢獻你知道嗎?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介紹:水稻是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其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左右。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為核心的科研團隊所培育的“超級雜交稻”,2011年試驗田畝產已達到926.6千克。而目前全球水稻平均畝產僅200千克左右。2.你還知道科技對農業的哪些影響呢?學生舉例說明,教師進行必要的補充:溫室又稱暖房,能透光、保溫,用來栽培植物的設施。在不適宜植物生長的季節,能提供溫室生育期和增加產量,多用于低溫季節喜溫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噴灌、微噴灌、滲灌和滴灌等,是常用的節水灌溉方式。華北、西北等缺水地區大力推廣滴灌、噴灌等節水農業技術。既能提高產量,又節約水源和保護環境。農業機械化的長足發展正在讓農業強國的基石更為穩固。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根本改變了人工勞作的狀況,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目前我國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已經達到了50%,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業,盡管我國農業科技發展較快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小結:目前我國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已經達到了50%,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業。盡管我國農業科技發展較快,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巨大的差距,我們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還必須依靠科技的優勢,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盡快把我國建設成為農業強國。內容小結。四、課堂練習。完成導學案的相關練習題。五、課堂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