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降水的變化與分布 人教版 七年級 上冊 第 3 單元 第 三 節新課標要求 閱讀某地區氣溫、降水數據資料,并據此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量隨時間變化的特點。學習目標 1. 了解等降水量線的繪制及基本的讀圖方法。 2. 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初步概括出降水的空間分布差異。 3. 了解降水對農業、工業、商業、交通,以及衣、食、住、行、游等人類活動的影響。學習 重難點 教學重點: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概括出降水的空間分布差異。 教學難點: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概括出降水的空間分布差異。學情分析 學生知道降水是一種大氣現象,并能根據生活體驗描述降水的幾種形式;初步具備讀圖析圖能力;能夠具備通過合作或引導得出某個結論的能力。這個階段的學生課堂表現力強,善于表達,活潑好動,需要經過老師的調節和引導來生成課堂效果。有渴望獲得新知識的欲望,但需要老師的激勵和指導,從而激發和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喜歡接受有趣的有探索性的學習環境,比如新的教學方法、媒體、技術等。教學輔助 課件、多媒體教學過程學習任務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導入 教師通過“華北強降雨”視頻,引入京津冀降水實況圖,提出問題:從圖中你可以發現哪些信息? 過渡:不同地區,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通常用等降水量線圖來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開篇承接上一課時,一境到底。任務一 等降水量線圖的繪制與判讀 等降水量線圖的繪制 教師介紹:把同一時間內不同觀測點的降水量數據標記在圖上,將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稱為等降水量線。 等降水量線圖的判讀 教師介紹: 判讀方法(與等高線、等溫線一樣) 1.看數值 2.看延伸方向 3.看遞變方向 4.看疏密程度 教師繼續展示京津冀降水實況圖,學生讀圖分析京津冀降水分布特點,學以致用。 注重方法歸納和實際應用,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任務二 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學生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問題: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以上?兩極地區的降水大約在多少毫米以下? 2.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和大陸西岸的降水有什么差異? 3.在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別? 學生討論展示: ①赤道地區年降水量大概在1 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區 超過2 000毫米。兩極地區的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 ②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的年降水量大約是1 000毫 米以上。大陸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約在200毫米以下。 ③在中緯度地區,內陸降水少于沿海地區,體現了降水 從沿海向內陸遞減的變化特點。 教師展示山地迎風坡和背風坡降水示意圖,提出問題:山地A坡和B坡,哪坡降水會多呢? 學生讀圖回答。 小結: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降水較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 中緯度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山地暖濕氣流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拓展閱讀: 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阿塔卡馬沙漠是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沙漠地區,在安第斯山脈和太平洋之間南北綿延約1000千米,總面積約為18.13萬平方千米,主體位于智利境內,南北長約1100千米,從沿海到東部山麓寬100多千米。在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離岸風和秘魯寒流綜合影響下,使本區成為世界最干燥的地區之一,被稱為世界的“干極”。 世界“雨極”——乞拉朋齊 1861年,位于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的乞拉朋齊,一年里雨量達到了20447毫米,奪得了世界“雨極”的稱號,以后來自世界各大洲的年雨量記錄,都遠遠落后于乞拉朋齊,可望而不可及!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齊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成績,打破了它自己的記錄,蟬聯了世界“雨極”的榮譽。 教師展示京津冀地區降水強度分布圖,觀察降水分布特點,并分析原因。 學生讀圖回答。 拓展降水的類型: 注重地理實踐力的培養。 講練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繪圖能力。 將京津冀強降水情境貫穿始終,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任務三 降水與生產生活 過渡:不同地區降水量的多少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 教師圖文介紹:降水量大的地區屋頂多為斜頂,氣候干旱的地區屋頂多為平頂。 人們期待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降水過多、過少都會造成一定的災害。 引導學生認識降水對生產生活的影響。課堂小結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