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降水的變化與分布 人教版 七年級 上冊 第 3 單元 第 三 節新課標要求 閱讀某地區氣溫、降水數據資料,并據此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量隨時間變化的特點。學習目標 1. 結合日常生活,了解降水的不同形式、降水強度的等級。 2. 了解降水的測量及統計方法;學會運用降水量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 3. 掌握降水量柱狀圖閱讀的一般方法,能說出降水量隨時間的變化特點。學習 重難點 教學重點:繪制降水量柱狀圖,并能讀圖概括降水量隨時間的變化特點。 教學難點:閱讀降水柱狀圖,概括降水量季節變化特點。學情分析 學生知道降水是一種大氣現象,并能根據生活體驗描述降水的幾種形式;初步具備讀圖析圖能力;能夠具備通過合作或引導得出某個結論的能力。這個階段的學生課堂表現力強,善于表達,活潑好動,需要經過老師的調節和引導來生成課堂效果。有渴望獲得新知識的欲望,但需要老師的激勵和指導,從而激發和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喜歡接受有趣的有探索性的學習環境,比如新的教學方法、媒體、技術等。教學輔助 課件、多媒體教學過程學習任務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導入 教師播放“華北強降雨有多強”視頻,提出問題:降水和降雨是不是一回事?華北強降雨屬于什么等級強度的降水? 開篇提出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引導學生學習生活在中的地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任務一 降水的基本概念 降水的含義 教師介紹降水的含義: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 教師提出問題下問題: 1.下圖哪些屬于降水的天氣符號? 2.霧、霜、露水是否屬于降水? 3.你生活的地區有哪些降水形式? 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強調: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教師播放降水的形成視頻。 降水的等級劃分 教師介紹:降雨的等級:在氣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時間內降雨量的多少來劃分降雨強度。 教師提出問題:華北23·7強降水屬于什么降水強度?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介紹生活中不同等級降水的感官差異: 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濕,但無積水或積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連續成線,雨滴四濺,可聞雨聲;地面積水形成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濺很高,雨聲激烈;地面積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傾盆,雨聲猛烈,開窗說話時聲音受雨聲干擾而聽不清楚;積水形成特別快,下水道往往來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現象。 過渡:降水有多有少,降水過少會造成土地干裂,生活缺水等,降水過少會造成房屋倒塌,莊稼被淹等,對降水量進行觀測和統計尤為重要。 學以致用,前后聯系,問題引領。 從數據和生活兩個角度引導學生感知不同等級的降水。任務二 降水的測量與統計 降水的測量 教師圖文介紹降水的測量: 測量降水量的儀器:雨量器和量杯 測量:人工、自動 降水量的單位:毫米(mm) 月降水量:把一月內每日的降水量相加 年降水量:把一年內每月的降水量相加 多年平均降水量:通常所說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過渡:觀測記錄怎樣呈現呢?下面我們學習降水量柱狀圖的繪制。 繪制降水量柱狀圖 繪制降水量柱狀圖的步驟: (1)繪出橫坐標,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別表示1~12月,標出月份。 (2)繪出縱坐標,根據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數值,確定縱坐標的取值范圍為0~200毫米,以25毫米為單位刻度平分縱坐標。 (3)在坐標圖的相應位置,逐月標出降水量的高度,畫 出各月降水量柱狀圖。 教師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總結繪制降水量柱狀圖的要領:繪軸,標數要規范;選點,繪柱是關鍵;最后寫上圖名。 注重地理實踐力的培養。 講練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繪圖能力。任務三 降水的時間變化 過渡:不同時間降水量的多少是變化的。我們主要關注降水的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 降水的年際變化 教師展示北京市的年降水量表,提出問題:根據表格分析北京降水的年際變化特點。 學生讀圖回答。 教師強調:北京的年降水量說的就是多年的平均降水量,即644毫米。 降水的季節變化 教師展示某地降水量柱狀圖,提出問題: 1.該地各月降水分配均勻嗎? 2.該地哪幾個月降水比較多?主要集中在什么季節? 3.該地哪幾個月降水比較少?主要集中在什么季節? 4.試著描述該地的降水特點? 學生讀圖回答問題。 教師指出降水量的描述方法: 月降水量超過100毫米,則稱降水多(多雨); 月降水量低于25毫米,則稱降水少(少雨); 月降水量在50~100毫米間,稱為濕潤。 降水季節變化的地區差異 教師展示北半球兩地降水量柱狀圖,提出問題:A、B兩地降水量的季節分配有何不同? 學生對比分析,回答問題。 問題導向,注重學生的讀圖能力培養和方法歸納。課堂小結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