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1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學習目標】政治認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認同中華民族在實踐中創造的燦爛的中華文化。科學精神:正確認識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樣性,理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公共參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課前預習】一、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樣性知識點1:文化的民族性1.民族文化的重要性(1)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2)作用: 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激發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2.民族文化的核心與靈魂:價值觀3.民族文化的體現: 民族文化體現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民族節日、民族服飾等方面。知識點2:文化多樣性1.文化多樣性的地位和形成原因(1)文化多樣性表征文化存在的豐富程度。(2)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國和各民族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條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2.文化多樣性的意義(1)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2)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實踐創造的成果,都有其獨特魅力和價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3.正確對待文化多樣性(1)世界各國都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我們要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3)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課內探究】1.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既是農時節氣又是傳統節日,是一個將寒食風俗與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可見,民族文化是 ( )①社會實踐的產物 ②一種社會精神力量③一個民族的獨特標識 ④自然界特有的現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3年,跨境旅游掀起了新一波熱潮。觀賞自然風光和領略“異國風情”是跨境旅游的兩個主要目的。領略“異國風情”,實際上是在感受和體驗 ( )①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②民族文化的差異性③世界文化的趨同性 ④不同文化的排他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3.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文化的“失語”,產生的不僅是繁華散盡的失落,還意味著民族身份的模糊。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 )A.經濟繁榮是促進本民族文化繁榮的基礎 B.振興本民族文化就不能借鑒其他民族文化C.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 D.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4.世界各國的風俗習慣千差萬別,大部分國家以搖頭表示否定,以點頭表示肯定,而阿爾巴尼亞人則以搖頭表示肯定,以點頭表示否定。絕大部分行握手禮的國家都伸出右手,但印度卻相反,如果要握手必須用左手。這都說明 ( )①民族文化都是人類實踐創造的結果 ②各民族文化存在著普遍的共同特征③世界文化多種多樣多姿多彩 ④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色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5.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指出,“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這意味著 ( )①世界各國文化應相互認同,加強合作②要堅持求同存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③不同的社會條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④各種文明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要平等對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盧浮宮的創想”“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這些展覽讓我們能感受到不同國家的文化與歷史。下列觀展感受中,對文化的多樣性持有正確態度的是 ( )A.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是一個互相影響、互相借鑒、逐漸趨同的過程B.文明間有“特性”,更有著“共性”,我們應增進理解,追求統一C.人類文化遺產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表現形式來表達、傳承和弘揚D.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課后訓練】7. 某京劇理論家指出,越是科技發達、經濟走向全球化,一個國家就越應重視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搶救、保護和傳承。之所以要重視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因為 ( )①本民族侍統文化是至高無上的,是優越于其他民族文化的②沒有文化的繼承,就沒有文化的積累,文化也就不能豐富發展③傳統文化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④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 中國人講究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但是歐洲有一項報告顯示,父母很享受子女離家后的獨立生活,成年子女“回巢”對他們的退休生活是一種侵擾。這說明 ( )①東西方人對“空巢”與“回巢”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②不同經濟生活和文化背景對東西方人的影響是不同的③不同文化背景下,親子關系具有普遍性④東西方人對“空巢”與“回巢”的態度各有特殊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 歷史上,中華文化曾經成為法國社會的時尚,在法國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爾賽宮的裝飾中都能找到中華文化元素。同樣,法國的歷史、哲學、文學、美術也深深吸引著許多中國人。建交50多年來,中法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促進了各自文化的繁榮,這是因為兩國文化 ( )①在長期交流中達到了相互趨同 ②都體現著人類進步的價值追求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獨特的個性 ④都源遠流長,具有相似的歷史傳統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彩多姿、各有千秋,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我們要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下列與題干強調的觀點一致的是 ( )①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②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③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④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比利時演講時指出:“正如中國人喜歡茶而比利時人喜愛啤酒一樣,茶的含蓄內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干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 )①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 ②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③文化決定人們的交往行為 ④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相傳5000多年前這一天“中華文字始祖”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為了紀念倉頡造字的貢獻,聯合國將每年谷雨這一天定為“聯合國中文日”。這一天,通過舉行“中國古典詩歌之禪意”等活動,感受中文之美。“聯合國中文日”的設立( )①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文化交融 ②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堅定文化自信③挖掘中華文化特有價值,推動文化創新 ④維護世界文化多樣化,涵養共同的價值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風都能盡情地吹到我的家園,但是我不能讓它把我連根帶走。”日地這句話強調的是 ( )A.要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摒棄一切外來文化B.要承認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C.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世界文化繁榮和發展D.既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長處,也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14. 當面臨嚴峻的疫情考驗時,各國用彼此的經典文化要素進行交流,把雙方的心拉得更近。日本在援華物資上寫下了暖心的中華古詩詞,我國在捐贈意大利的物資上寫著該國詩人但丁《神曲》中的名句。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加強文化交流③尊重文化多樣性,要實現文化趨同 ④文化多樣性表征文化存在的豐富程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很多國外品牌都不了解真正的中國文化。一雙筷子,承載著中國人的情感和記憶,標準尺寸是七寸六分,象征七情六欲,一分為二,合二為一,又稱陰陽和諧之道。文明多姿,世界才能多彩,差異所帶來的文化張力別有韻味,中華優秀文化也始終以其獨特的魅力、開放的姿態屹立于世界。這說明 ( )①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②傳承民族文化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源泉③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認同其他民族文化④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A.①② B. ③④ C.②③ D.①④16.隨著第三個“南非中文日”(每年9月17日)的到來,中國文化在南非掀起一股新的熱潮。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積極引進南非語言教學。南非卡拉遺產學院主席馬托勒·莫采卡博士認為,所謂的“文明沖突論”根本站不住腳,恰恰相反,不同的文明更應該交流借鑒,相互取長補短。對此,下列認識正確的有 ( )①表明漢語教學受到世界各國的一致歡迎 ②表明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③體現了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④有利于促進中非文明求同存異共同繁榮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A D D C D D C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A A D A D 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