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設計核心素養 目標 政治認同:通過人們對宇宙的認知變化、《三體》的創作歷程等,引導學生了解認識并認同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科學精神:通過觀看劉慈欣創作《三體》背后歷程的采訪,引導思考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堅持科學精神,增強創新意識。學情分析 本框內容面向的是高二學生,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哲學知識,理解世界的物質性,掌握唯物辯證法的知識,但對于認識論的內容并不了解;在能力方面,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與合作探究能力,但未能很好的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法學法 教法:議題式教學、情景式教學 學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重點 實踐和認識的關系難點 實踐的特點的區分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展示視頻:《劉慈欣演講:對宇宙的探究是創作的基礎》 學生觀看視頻體會人對宇宙的認識變化、了解《三體》的創作背景 基于學情、教材以視頻引入,以真實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多角度調動學生對總議題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探究新知 總議題:《三體》爆火,我們是如何探索宇宙的奧秘? 議題一:什么是認識? 【議題情境一】:古代、近現代和現代人對宇宙認識的變化 議學任務一: 1.為什么古代人對宇宙有這樣的認識? 2.近現代對太陽和地球的關系認識發生了什么變化?理性認識是不是比感性認識更有用? 3.總結一下,人們對宇宙的了解和認識經過了怎樣的過程? 議學小結:認知的含義和認識的兩個極端 1.認識含義: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2.認識的兩個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關系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區別 地位認識的初級階段認識的高級階段手段通過感覺器官借助抽象思維對象現象本質形式感覺、知覺和表象概念、判斷和推理特點直接性和形象性間接性和抽象性聯系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議題二:人對宇宙的認識從何而來? 【議題情境二】:劉慈欣創作《三體》的過程 議學任務二:播放視頻,《劉慈欣:我是如何寫出<三體>的》 議學小結: 1.實踐含義: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①實踐的主體:人 ②實踐的對象:客觀世界,即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③實踐的手段:勞動工具 2.三層含義(判斷依據): ①實踐是以人為主體的,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 ②實踐是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這以為這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 ③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中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 【議題情境三】:《三體》的創作特色 議學任務三:展現文字,通過《三體》的創作特色說說實踐的三個特點。 議學小結: 1.實踐的三個特征 ①客觀物質性:基本要素(主體、對象、手段)都是客觀的;受客觀事物、規律制約 ②主觀能動性:有目的、有意識; ③社會歷史性: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橫向) 歷史地發展著(縱向) 議題三:人對宇宙的認識為什么能夠不斷發展? 【議題情境四】:望遠鏡的發展 展現圖片和文字:望遠鏡的發展時間、功能變化 議學任務四:: 1.望遠鏡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2.望遠鏡的功能變化說明了什么? 3.有人認為:“既然國內拍不出《三體》?為什么不把版權賣給好萊塢?”,對此你有何看法? 議學小結: 1人的認識為什么能夠不斷發展: 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 ②認識的工具不斷發展 ③認識的能力不斷發展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上帝創造宇宙、改天說、地心說、日心說以及現代的宇宙爆炸說等體會人類對宇宙認知的變化 觀看視頻,學習總結實踐的含義。 學生閱讀《三體》創作故事,概括總結實踐的三個特征 學生思考人類對宇宙工具的變化,總結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天文材料引入,以真實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人類認知的變化過程,總結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讓學生帶著問題,邊看視頻邊思考,逐步構建對實踐概念的總結,并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概念界定,明確實踐三個特征的區別。 通過圖片情景,讓學生直觀感受實踐對認識的基礎和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課堂小結 【知識歸納】 總議題:《三體》爆火,我們是如何探索宇宙的奧秘? 子議題一:什么是認識? 認識的含義、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子議題二:人對宇宙的認識從何而來? 實踐的含義、形式和特點 子議題三:人對宇宙的認識為什么能夠不斷發展?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反作用于實踐(關系) 總結課堂內容,并做好筆記作業設計 知識性作業一:高考及各地模擬題共5題 2、實踐性作業二:結合材料論述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