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水培吊蘭■教材分析花卉無土栽培具有品質好、清潔衛生、省力省工和易于管理等優點。花卉的水培是最簡單的無土栽培方式。筆者認為,教材中“水培吊蘭”是“花卉的無土栽培”的重要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水培吊蘭的方法和步驟,教師可從水培吊蘭入手,引導、啟發學生尋找其一般規律,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同時,引導學生分析、探討花卉水培技術與生活的關系,幫助學生認識花卉水培技術的應用價值和發展前景。教材圖文并茂,形象直觀,不僅方便教師的指導,而且便于學生的實際操作。■學情分析我校地處江蘇江陰,這里歷史悠久的種花傳統孕育了當地獨特的園藝文化。學校以此為背景,在執行國家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基礎上,積極開發園藝校本課程,努力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校園園藝文化氛圍,精心打造班級園藝文化,這些因素為本課教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不僅如此,我校七年級學生經過前期園藝項目的學習,已經擁有一定的種花經歷,對花卉栽培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接觸過水培花卉,這些因素為本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根據學情分析和教學需要,我首先利用幻燈片和實物,演示、講解水培吊蘭的脫盆、清洗、修剪、定植和管理等操作要領,然后在此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水培吊蘭技術實踐和評價活動,以達到豐富學生勞動體驗,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目的。■課時說明本節課的內容相對獨立,可安排一節課的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水培吊蘭常用材料工具;(2)學會容器選擇、脫盆、清洗、修剪、定植和管理等技能2.過程與方法(1)經歷欣賞、學習、操作的過程,學會水培吊蘭的方法。(2)通過獨立或與他人合作、交流完成作品。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水培吊蘭的樂趣,培養技術意識和環保意識,增強審美情趣。■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水培吊蘭的基本方法2.教學難點:定植的方法。■教學方法與手段1.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體驗法等。2.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等。■課前準備(1)水培吊蘭課件及有關實物。(2)工具與材料:盆栽吊蘭,水培盆(或酒瓶,易拉罐,冷飲盒,牛奶盒,竹筒,盒子等),定植籃,剪刀,海綿(或雨花石、麻石、陶粒等),自來水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新課 引入 1.結合盆栽吊蘭和大屏幕說明吊 蘭的美麗:葉片——細長柔軟;匍匐莖舒展散垂,花朵 潔白如雪。 2.提問:如何才能欣賞到吊蘭誘人的根系? 3.板書課題:水培吊蘭 學生觀看盆栽吊蘭和大屏幕,感受吊蘭的美麗。 思考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從欣賞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水培吊蘭 的方法 1 展示、介紹水培吊蘭常用材料工具。 2.教師現場演示、講解脫盆的方法和要領。 3.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清洗吊蘭的方法: (1)指導學生看書,了解清洗吊蘭的過程和要求; (2)演示、講解清洗吊蘭的要求,并指導一名學生完成清洗吊蘭操作。 4 結合實物講解、說明修剪吊蘭的方法與要求。 5 利用實物和大屏幕說明定植吊蘭的兩種方法: (1)單層水瓶定植法; (2)雙層水瓶定植法。 認識水培吊蘭常用材料工具。 觀看教師完成脫盆操作。 學生自學清洗吊蘭的方法。 學生觀看清洗吊蘭的操作過程,明確清洗吊蘭的方法和步驟。 明確修剪吊蘭的方法和要求。 觀看大屏幕,明確定植吊蘭的兩種方法。 運用講解與演示結合的方法,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水培吊蘭的方法與步驟。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6.利用實物演示、講解單層水瓶定植法。 7.結合大屏幕,演示、講解雙層水瓶定植法的操作要領: (1)將吊蘭植株栽在定植籃里: (2)固定植株; (3)裝入話量清水。 8利用大屏幕說明管理的方法和要求。 (1)擺放位置; (2)換水的方法和要求。 觀看,明確單層水瓶定植法的操作要領。 觀看,弄清雙層水瓶定植法的操作要領。 知道吊蘭的擺放位置。 知道換水的方法和要求。水培吊蘭 實踐 1.結合課件提出水培吊蘭實踐的任務和要求,強調注意事項: (1)人人參與,互幫互助; (2)按程序規范操作; (3)注意安全; (3)節約用水; (4)注意桌面、地面衛生。 2.巡視,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鼓勵學生合作、創新。 3.組織評價交流活動: (1)開展經驗交流活動; (2)指導學生完成“學生實踐效果評價表”。 觀看大屏幕,明確具體任務和要求。 小組長進行組內分工。 每人獨立完成單層水瓶定植法的操作。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雙層水瓶定植法的操作。 相互父流。 填寫評價表。 搭建實踐和交流平臺,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拓展 演示水培技術應用圖片。 觀看大屏幕,理解水培技術與生活的關系。 開闊學生視野。教學反思:感到不足的有三點:一是在引課和技術學習階段缺乏情景的營造和創設,未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二是由于課時的限制,各小組沒有從容完成雙層水瓶定植法的操作,使得后期的作品評價和交流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三是在實踐環節,小組分工不夠明確,實踐活動效率不高。如果能根據學生的特點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合理安排講與練的時間,加強組員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也許就會更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