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第五課 循環結構的程序設計——while循環無論內容怎樣復雜、功能如何強大的程序,都是由基本的結構組合而成的,這些基本的結構稱為“程序的控制結構”。Python程序的基本結構只有三種,即順序結構、分支結構和循環結構。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借助實例理解三種基本結構的概念和執行流程,掌握三種基本結構的程序設計方法。順序結構分支結構循環結構Python程序基本結構2程序的循環結構是程序設計中常用到的基本結構之一。循環是讓計算機自動完成重復工作的常見方式。for循環、while循環、循環嵌套、循環控制等都是程序循環結構的主要內容。本課學習任務:掌握while循環的語句格式和執行流程,理解循環控制語句break和continue的功能,能夠編寫比較簡單的while循環程序。34for循環語句是通過遍歷/迭代某一序列對象來構建循環,循環結束的條件是對象遍歷完成。但是,很多應用難以確定遍歷結構,這就需要根據條件控制循環。在Python中,提供了while語句,實現條件循環。4一、while循環語句:while循環是當型循環,只要條件滿足,就不斷循環;否則,退出循環。while循環語句的格式:while (表達式):<循環體>(1)表達式一般是一個關系表達式或一個邏輯表達式,表達式的值應該是一個邏輯值 真(True)或假(False)。(2)當表達式的值為真時,執行循環體語句;當表達式的值為假時,退出循環,執行循環體外的下一條語句(即while后面沒有縮進的第一條語句)。(3)每個循環都是執行完循環體語句后回到表達式處重新開始判斷,重新計算表達式的值。一旦表達式的值為假就退出循環,為真時就繼續執行循環體語句。(4)循環體中必須有改變條件表達式值的語句,否則將成為死循環。55條件循環體冒號不要漏了注意縮進“while”翻譯為“當……時候”,它就像一個關卡,當滿足條件時,才可以執行后面的子句。6依案例 知結構觀察:比較一下兩個程序的寫法有什么不同?思考:每種程序最終的執行效果是什么?動手:在程序中驗證自己的猜想吧!程序2程序1a=0while a<5:a=a+1print(a)a=0while a<5:a=a+1print(a)7比眼力 辨不同程序2程序1a=0while a<5:a=a+1print(a)a=0while a<5:a=a+1print(a)123455每次自加后,都打印出來。重復自加,最后打印出結果。重復執行的是while語句后縮進的部分,編寫程序時一定要注意縮進喲!8細分析 明原理1+2+3+4+……+10=?讓計算機求出1+2+3+……+10的和,并打印輸出結果(和用“s”來存儲)流程分析……總和打印輸出這個程序請自己寫9勤練習 助理解明條件 會判斷——表達式寫法一while 2>3:print("比較錯誤")while 3>2:print(“比較正確")條件為“假”,沒有輸出結果條件為“真”,一直打印輸出“比較正確”。(死循環)1.在條件判斷中進行比較,除了可以用變量與數字進行比較,還可以用數字和數字之間的比較。10password=“”while password!=“816”:password=input(“請輸入正確密碼”)print(“歡迎回家!”)2. 除了“>”“<”外,還可以有其他比較的形式。案例:密碼鎖——只有輸入正確的密碼才能開門password = input(“請輸入密碼:”)if password ==“816”:print(“歡迎回家!”)else:print(“請輸入正確密碼!”)等于不等于需要嘗試多少次才能輸入正確密碼呢?11明條件 會判斷——表達式寫法二明條件 會判斷——表達式寫法三3.條件中,還可以用數字進行判斷。i=5while i:print(“你好”)i=i-1i=1while i<6:print(“你好”)i=i+1變量i由小到大自加。當i=6時,條件為假,循環結束。變量i由大到小自減。當i=0時,條件為假,循環結束。12【綜合練習】:為了籌集購買獎品和紀念品的費用,班級準備開展一次募捐活動,計劃向第一個贊助人募集20元,向第二個贊助人募集25元……后一個比前一個多募捐5元,依次下去,第幾個人募捐后募集到的總費用累計超過500元?兩種循環語句的比較While循環For循環for i in range(1,101):print(i*5)i = 1while i<101 :print (i*5)i = i+1當“工作量確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讓for循環來完成重復性工作。反之,如果“工作量不確定”時,可以用while循環來工作。“把一件事情做N遍” 兩者都能做,不過for循環的代碼相對更簡潔一些。14For循環 While循環循環次數明確 √循環次數不明確 √把一件事情做N遍 √ √15兩種循環語句的比較下節課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