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教學目標】1、了解真理的含義和基本屬性;理解并區分真理的客觀性、條件性和具體性;理解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2、正確理解和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與時俱進,追求真理;樹立堅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的觀念。3、牢固樹立堅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的觀念,樹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堅持真理,反對謬誤。【教學重點】理解并區分真理的客觀性、條件性和具體性;【教學難點】理解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準備】PPT課件、視頻【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播放視頻:《福島真相》思考:日本政府認為的經過處理的核污水沒有污染是真理嗎?什么是真理呢?總議題:如何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議題一:從中國式現代化內涵中認識真理的特點議題二:從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明認識的特點議題三:踏上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青年大有作為新課講授:議題一:從中國式現代化內涵中認識真理的特點情境:播放視頻《什么是中國式信現代化》議學任務:1.中國是現代化的內涵式如何被定義出來的?2.每個人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是一樣的的嗎?為什么?3.能否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進行改動?為什么?一、真理是客觀的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注意:真理與謬誤之間有著嚴格的界限,二者不容混淆。真理的客觀性原理及方法論【原理】①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②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方法論】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情境: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把計劃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同年12月寫入憲法。全面二孩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標志著“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的一孩政策在實施35年正式結束。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并指出,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思考:二孩、三孩政策的實施是否意味著一孩政策是謬誤,為什么?生:分小組討論。師: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探究。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謬誤。2、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注意:①如果我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出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運用于另一條件之中,真理就變成謬誤。②一種真理并不是適用于任何條件,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的條件性、具體性原理及方法論3、真理與謬誤關系議題二:從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明認識的特點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情境: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歷程1964年底,根據當時的中國國情,我黨確定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20世紀70年代末,在“四個現代化”基礎上,鄧小平首次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F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br/>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繼往開來、守正創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攬“四個偉大”實踐,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擘畫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22年10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二十大報告中對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科學概括: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議學任務:1.從主、客觀兩方面分析,我們的現代化建設為什么不是一帆風順的?這說明認識有什么特點?2.我國對中國式現代的探索會不會停止?為什么?總結:1、認識具有反復性(1)原因: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從主體來看,受具體實踐水平、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限制。從客體來看,客觀事物的復雜性、變化性,使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2)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實踐——認識——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認識具有無限性3、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人的認識運動不是圓圈式的循環運動,而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注:真理不是永恒不變的。真理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但是不能說“推翻”真理。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原理及方法論拓展作業:尋找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人民探索出的真理性認識。——議學提示:可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等角度思考。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