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 課第一框教案課題 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 授課類型 新授課 教學時數 1 課時教材 中等職業學校教科書《思想政治 基礎模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出 版社)教學目標 1.了解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了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各種探索;理解并認同中國 共產黨成立的重大歷史意義。 2.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 懂得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對于民族復興和世界歷史進程的重大意義,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歷 史和人民的選擇,擁護黨的領導。教學重難點 近代中國救亡圖存各種探索未能改變中國人民悲慘命運的原因;新民主主義革 命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重大歷史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 重大意義。學情分析 通過初中階段相關內容的學習,學生對我國近代歷史、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及俄 國十月革命已經有初步了解,知道近代中國內憂外患、人民處境悲慘,但對近代中 國歷史任務的認識不清晰,對近代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的原因還缺乏清晰的認 知;學生學習本課的主要困惑可能在于:為什么當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資本主義方 案沒能改變中國的命運?挽救中國命運的不是資產階級而是最薄弱的無產階級?一 個當時看似“弱小”的黨為什么能在動蕩的時代中有“大作為”?學習本框, 有助 于引導學生認同中國共產黨成立、領導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建立新 中國的重大歷史意義,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擁護黨的領導。教學方法 教法:議題式教學法學法:合作探究、社會實踐教學資源 1.文本資源: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 11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國革命和 中國共產黨》《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 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2.視頻資源:紀錄片《筑夢路上》第一集《群英尋路》、時政微視頻《大黨》 專輯《浴血奮斗 百折不撓》、紀錄片《復興之路》等 3.場館資源:中共一大會址(數字紀念館) 、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虛擬展 廳環節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課前 預學 【回望走過 的路】 【發布任務, 熱身導學】 參觀中共一大會址數字紀念館或國家博物館《復興 之路》虛擬展廳第一至三部分,做好記錄,填寫表格。 回顧 1840 年鴉片戰爭以來, 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苦難中奮起抗爭,為 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 全國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 民幸福的光輝歷程。思考中國人民為何選擇了馬克思主 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引導學生通 過課前參觀獲得 感性體驗,為本 框題學習做好鋪 墊。課中 研學 議題一:近代中國救亡圖存各種探索,為何未能改變悲慘的命運?( 20 分鐘)導入 (1 )如 何理解近代 中國的社會 性質、主要 矛盾與歷史 【情境 1 】 1 .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 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 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 死的決斗中被打垮。 ——卡爾·馬克思《鴉片貿易史》 2.14 世紀至 20 世紀初,中國與西方發生的大事件。 通 過 對 比 14 世紀至 20 世 紀初中國與西方 發生的大事件, 運用歷史唯物主 義的知識,從生 產力與生產關系任務? 【探究 1 】 這樣一個帝國為什么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 中被打垮? 【總結建構】 歷史和現實國情決定了歷史發展。文藝復興等促進 了西方生產關系的變革,解放了生產力。而中國封建生 產關系封閉落后,統治者采取閉關鎖國、重農抑商的政 策。兩條線,一個開放,一個保守。西方有新思想、新 制度、新工具,這三個構成它的活力。而明朝喪失活力 的重要原因就是思想和工具的落后、制度的保守。這就 是新與舊,時代浪潮中的對沖與博弈。 的角度, 結合歷 史知識分析近代 中國走向衰落的 趨勢與原因。【情境 2 】 教材第 2 頁“閱讀與思考”和歷史漫畫《時局圖》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中國在近代被世界快速 發展的浪潮甩在了后面。 1840 年,英國發動鴉片戰 爭,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1842 年,英國迫 使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南京條約》,要求割讓香港島、賠償 2100 萬銀元,開 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還 攫取了片面協定關稅的特權,使中國不能根據國家需要 自己調整稅率,只能作為西方殖民者傾銷商品和掠奪原 料的海外市場。此后, 西方列強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 系列不平等條約。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 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探究 2 】 結合教材第 2 頁“閱讀與思考”,分析:西方列強 的入侵給中國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 【總結建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社 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 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 隨著社會 主要矛盾的轉化,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 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中國經濟社會的落后 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成為中國人民所面臨 的兩大歷史任務。這兩大任務中, 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 提,只有先完成前一個任務,然后才能解決后一個問 題。 引導學生認 識自鴉片戰爭以 后,中國逐步成 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會, 陷入內 憂外患的黑暗境 地的歷史。為進 一步探究開辟新 民主主義革命道 路做鋪墊,引導 學生認識近代中 國的歷史任務。(2 )近 代中國探索 復興之路為 何需要新的 革命方向? 【情境 3 】 1.英雄的中國人民始終沒有屈服, 在救亡圖存的道 路上一次次抗爭、 一次次求索,展現了不畏強暴、自強 不息的頑強意志。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 成為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 11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2.1840 年到五四運動以前,中國各階級為挽救民族 危亡所做的探索(學生學習材料) 【探究 3 】 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小組討論: 1840 年 至五四運動以前,中國各階級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哪些 探索?提出了哪些主張?結果如何? 2.為什么在近代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 通過討論, 分析近代中國各 階級所進行的探 索和嘗試,幫助 學生更為清晰地 認識到各階級最 終失敗的最重要 的原因在于各階 級自身的 局限 性,明確近代中 國處于半殖民半 封建社會,資本 主義道路在中國【總結建構】 1.太平天國運動, 幻想建立封建帝制,由廣大人民 利益的代表者向封建統治者方向轉化,導致運動失敗; 農民階級有其局限性, 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洋務運 動,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極力反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 度進行任何形式的改革,雖然自我標榜自強新政,但也 是封建傳統思想的捍衛者,最終失敗。戊戌變法,資產 階級維新派力量過于弱小,寄希望于沒有實權的光緒皇 帝和極少數官僚,甚至對帝國主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 想,也失敗了。辛亥革命,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 綱領,也沒有明確提出反帝口號, 只強調反滿和建立共 和政體,另外還同封建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不敢依 靠反封建的主力軍農民群眾,沒有動員他們, 所以根基 薄弱,最終也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2.內部條件不具備、外部環境不允許。近代中國的 國情決定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 資本主義 道路行不通。屈辱的歲月,艱辛的探索,反復證實了一 個結論: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迫切需 要新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迫切需要開辟一條新的道 路。 行不通。近代中 國復雜的階級關 系、社會矛盾以 及民族利益規定 著中國人民歷史 選擇的方向。議題二:為什么中國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25 分鐘)(1 )馬 克思主義是 如何在中國 迅速而廣泛 地傳播,為 中國無產階 級政黨的創 建準備了怎 樣的條件? 【情境 4 】 十月革命爆發后第三天,上海《民國日報》就以 《突如其來的俄國大政變》對其加以介紹。之后,《時 報》《申報》《晨鐘報》《太平洋》《勞動》《東方雜 志》等紛紛對十月革命過程、勞工政權、反地主反資本 主義基本方針及和平友好外交政策等進行報道。 ——資料來源“中共一大紀念館” 【探究 4 】 為什么 1917 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在中國產生了 如此強烈的反響? 【總結建構】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為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 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 國問題的出路。 通過上個議 題的學習,學生 已經知道舊路在 中國行不通。通 過此探究承上啟 下,從階級分析 和道路選擇的角 度,將俄國十月 革命的道路與近 代中國的國情進 行關聯, 引出新 路的討論。(2 )中 國共產黨是 如何應運而 生的? 【情境 5 】 1.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 2.五四運動的爆發。 3.《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節選) 【探究 5 】 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應運而生的? 【總結建構】 只有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才能認清中國革命的對 象、中國革命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動力、中國革命的性 質、中國革命的前途和轉變。所以,認清中國社會的性 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 的基本的根據。 1921 年,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 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 通過結合學 生課前社會實踐 活動的反饋以及 毛澤東對中國社 會各階級 的分 析,使學生明晰 中國的國情是什 么,中國共產黨 是如何應運而生 的。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無產階級的成長壯大和中國工人 運動的發展是黨產生的階級基礎, 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 國的廣泛傳播是黨產生的思想基礎。二者通過五四運動 結合起來, 產生了中國共產黨。黨的產生必須具備階級 基礎與思想基礎這樣兩個條件,二者缺一不可。(3 )中 國共產黨為 什么能領導 人民取得新 民主主義革 命的勝利? 【情境 6 】 1.視頻: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 28 年的浴血奮 斗歷程 2.文本:新民主主義革命大事記 3.教材第 4 頁“閱讀與思考”材料 【探究 6 】 1.在學習單或時間軸上記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 程。 2.結合學習資料討論: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領導人 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總結建構】 新民主主義革命能夠取得勝利,是因為中國共產黨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 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的方 向和斗爭的目標,在長期斗爭的實踐中找到了使革命走 向勝利的道路,并把中國人民團結和凝聚成萬眾一心的 不可戰勝的力量。 擁有革命主心骨:中國共產黨。 堅持正確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堅持群眾路線: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 堅持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 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 堅持革命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 設 …… 通過對新民 主主義革命歷程 的回顧與具體分 析,理解新民主 主義革命是馬克 思列寧主義與中 國革命具體實踐 相結合的過程, 深刻體會沒有共 產黨就沒有新中 國,堅定擁護中 國共產黨領導的 信念。(4 )如 何理解中華 人民共和國 成立的重大 意義? 【情境 7 】 視頻:《開國大典》 教師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總結建構】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 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 一去不復返了,中國發展從此開啟了新紀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 放,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 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 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 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 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 利。它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極大地改變了世界 政治格局, 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 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對 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充分認識中 華人民共和國成 立的偉大意義, 堅定擁護黨的領 導的信念。課后 踐學 【查找革命 紀念地】 查找革命紀念地, 了解紀念地的革命故事以及對個 人成長的啟示。 通過“啟思 導行”活動,加 深學生對新民主 主義革命歷程的 認識,堅定擁護 黨的領導 的信 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