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Xxx職業技術學校教案第 五 課:推動高質量發展(2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和堅持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 能力目標:理解新發展階段的內涵和重要意義,掌握我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和總要求。 素質目標:認同我國推動創新發展的戰略舉措,向大國工匠學習,勇于創新。教學重點 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新發展理念的內容、理解五大發展理念的關系教學難點 如何貫徹五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學情分析 經過第四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深入了解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本框學習 我國的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奠定理論基礎。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基本認識,但對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相關內容不熟悉、不了解。學生課堂活動參與積極性高,樂于接受信息化等新型教學手段,樂于接受新觀點、新事物,學習本框內容有助于學生理解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發展方向、發展的路徑選擇,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積極應對新發展格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主要講新發展理念指導經濟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要內容 課 前1.教師備課制作PPT,查找相關案例、視頻、圖片及資料; 2.學生預習本節內容,對主要內容有大致了解。課 中一、導入新課 欣賞黨的二十大片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十九大報告與二十大報告對比。 教師總結引入新課:通過欣賞黨的二十大內容,了解我國在十九大后我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念,經濟社會發展站上新的起點,不斷實現新的躍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國進入了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二、新課講授 (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導向 【情境 1】 結合教材第 44 頁“閱讀與思考”及課前閱讀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 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反映新發展階段背后的理論依 據、歷史依據、現實依據的相關論述,學生分小組圍繞“判斷發展階段的意義是什么”“新發展階段指的是什么階段”進行研討。 判斷發展階段的意義是什么?新發展階段指的是什么階段? 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 后,我們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是黨帶領全國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 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 重要經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 【情境 2】 開展“為祖國點贊”活動,采用接龍形式,學生列舉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 40 多年來,到“十三五”規劃收官之時我國取得的成就,特別是經濟建設 方面取得的成就。 引導學生思考:新發展階段的內涵是什么? 教師總結:新發展階段,是黨帶領全國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 40 多年的不懈奮斗,到“十三五”規劃收官之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了新的大臺階。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成果,解決困擾中華民族 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這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為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奠 定了堅實基礎。 理解新發展階段的意義是: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 【情境3、4】 資料一:央視新聞“一張圖帶你認識國產大飛機 C919”。 資料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由于技術水平不夠發達、發展方式不盡合理,一個時期內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部分地區環境污染嚴重。2013 年 4 月,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指出:“如果仍是粗放發展,即使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那污染又會是一種什么情況?屆時資源環境恐怕完全承載不了。想一想,在現有基礎上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總量增加一倍,產能繼續過剩,那將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態環境?經濟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強烈的不滿情緒上來了,那是什么形勢?” 結合案例思考: 1.我國為什么要制造自己的國產大飛機?在這一過程中貫徹了什么樣的發展念? 2.結合材料,想一想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發展理念、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 引入課本第 45 頁“閱讀與思考”材料中提到的主要是協調 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問題。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或了解到一些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其他問題或矛盾。 學生討論總結 教師總結建構: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中的創新、協調、 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 統的理論體系,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創新、 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 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 【情境5】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對我國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幾年,個別國家掀起逆全球化之風,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進一步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我國有 14 億多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 1 萬美元,具有巨大增長空間。 思考問題:為什么要從“兩頭在外”轉向“把發展 立足點放在國內”? 問題回答:一是國際形勢的變化,使得我國的發展模式和對外 開放的格局必須調整,二是我國巨大的國內市場為轉型提供了支撐。三是 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化解外部沖 擊的重要因素,四是這是適應發展新階段要求的必然選 擇。我們必須立足自身,暢通國內大循環,支撐并帶動 外循環。 【情境6】 結合第 48 頁的“閱讀與思考”,想一想:我國為 什么要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構建什么樣的新發展格 局? 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復蘇乏 力,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準備,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遭遇過很多外部風險沖擊,最終都能化險為夷,靠的就是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把 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 起來,加強自主創新,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情境7】 有同學說,在當前世界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關起門來做好國內大循環即可。對此你怎么看? 教師總結: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 內國際雙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 (二)實現高質量發展 【情境8】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增長很快,但有段時間,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境外購物上, 購買的商品已從珠寶首飾、名包名表、名牌服飾、化妝品等奢侈品向電飯煲、馬桶蓋、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 說一說: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我們應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教師總結:材料中的需求外溢現象是因為我國一些行業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改革開放后,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教育水平等客觀因素的限制,我國的一些產業在世界商品生產的分工體系中處于中低端的位置,面臨競爭激烈、利潤微薄,有些行業甚至出現產能過剩、商品積壓的現象。出現這些現象,主要的問題來自供給端,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深化供給側改革。通過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增加中高端產品供給,減少低端產品供給,更好匹配供給和需求。 【情境9】 想一想: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想一想:我國為什么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閱讀教材第 50 頁“相關鏈接” 供給和需求的關系是怎樣的?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的目標和手段分別是什么? 教師總結: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總的要求是“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推進制造強國建設,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壯大實體經濟,發展數字經濟,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情境10】 閱讀第 51 頁“閱讀與思考”。 思考:為什么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是什么? 教師總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 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 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 府作用的經濟體制。 【情境11】 帶領學生閱讀第 52 頁“閱讀與思考”的內容,播放 2022 年 10 月 10 日《新聞聯播》節目“偉大復興壯麗航程: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引導學生思考:我國為什么要加快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 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創新強則國運昌,創新弱則國運殆。全球新一輪 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軍事變革加速演進,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正在重塑世界競爭格局、改變國家力量對比,創新驅動成為許多國家謀求競爭優勢的核心戰略。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持續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開辟發展新空間。 【情境12】 教師播放我國盾構機制造相關視頻或文字材料, 為學生呈現盾構機制造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最終取得的重大成就,呈現議題:為什么我國要制造自己 的盾構機?我國的盾構機為什么能走向世界? 教師總結引入:盾構機的生產技術被國外長期壟斷,不利于我國 的基礎設施建設。這種核心技術一定要自己研制出 來,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建設創新型國家, 要堅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 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 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 1.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堅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2.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堅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3.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堅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三、小結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順應時代和實踐發展的新要求,鮮明提出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著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將深刻改變和重塑我國發展格局,奮力譜寫決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壯麗篇章。 1.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導向 2.實現高質量發展 四、隨堂檢測 五、布置作業課 后與學生交流課堂學習效果,對有疑惑的知識點加以補充講解; 網絡查找相關知識資料拓展學習; 督促學生認真完成課后作業并進行課后反思。教學 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