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教案 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教案 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

資源簡介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教 學 設 計
教學目標
1.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通過對“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的學習,學會從不同時空、多種角度分析掌握晚清廢除科舉制度的原因,培養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素養。通過分析比較科舉選官和學堂選官的不同,認識官制改革的必然性,培養歷史解釋素養。通過評價科舉制度的廢除、選官制度改革的作用,引導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正確認識其歷史作用,培養唯物史觀素養。通過對學部、新政、學堂選官制度等歷史概念的學習培養歷史解釋素養。
2.通過對“民國時期的宮員選拔制度”的學習,了解民國時期文官制度建立和發展變化的歷程,形成正確的時空觀,通過對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發展過程的學習,理解文官制度的建立和發展變化主要取決于中國當時的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培養史料實證素養。引導學生從唯物史觀角度正確分析中國文官制度與科舉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關系,培養唯物史觀素養通過對五權憲法、《文官考試法草案》、“甄別”、《公務員任用法》等歷史概念的學習,培養歷史解釋素養。
3.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的學習,了解新中國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的發展歷程形成正確的時空觀。通過對新中國干部制度特點的分析,培養史料實證素養。通過對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公務員制度的比較,分析其產生的不同原因,培養歷史解釋素養。引導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客觀評價新中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培養唯物史觀素養。通過對千部干部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等歷史概念的學習,培養歷史解釋素養。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知道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建立過程及影響。
難點:正確認識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
課前準備
查找本課相關史料,準備好本課相關知識鏈接。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出示材料:
2018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歷史上的吏治舉行第十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指出,我國歷朝歷代都重視官吏的選拔和管理,中國歷史上凡是有作為的政治家都懂得,“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為國之本”的道理。
【師】:晚清以降,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官員選拔制度何去何從?從民國到新中國,官員的選拔制度何以浴火重生?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進今天的新課。
【新課講授】
【師】:我們首先梳理一下近代以來中國官員選拔演進的歷程。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一)科舉制的變革
1.背景:
材料:天下理之最明而勢所必至者,如今中國不變法則必亡是已。然則變將何先?曰:莫亟于廢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國也,害在使天下無人才……客謂處存亡危急之秋,務亟圖自救之術,此意是也。固知處今而談,不獨破壞人才之八股宜除,與凡宋學漢學,詞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閣也,然而西學格致,則其道與是適相反。
——嚴復《救亡決論》
【師】:結合材料及教材38頁內容,思考為什么要變革科舉制,當時面臨著怎樣的時代背景?
【生】:政治:維新變法運動和清末新政的推動;經濟:洋務運動的開展;
思想:西學的傳播;制度:科舉制度日趨保守,不能適應時代發展。
【師】:梳理科舉制的發展歷程
時期 階段 內容
隋朝 確立 隋煬帝設立進士科(標志形成)
唐朝 完善 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明經和進士為主;武則天首創武舉和殿試;玄宗提高科舉考試地位。
宋朝 發展 不問家世,進士科為主;實行別頭、鎖院、糊名、謄錄、分卷等。體現公開公平的原則。
元朝 曲折 時斷時續;儒家經書為科舉考試內容,答題以程朱理學的解釋為主。
明朝 僵化 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八股取士逐漸僵化。
清朝 廢除 1905年清末廢除
2.表現:
1898年6月,康有為在《請廢八股折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中尖銳地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現“巍科進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馬遷、范仲淹為何代人,漢祖、唐宗為何朝帝者,”他認為:“變法之道萬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人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舉。”
——劉海峰《中國科舉史》
1901年,慈禧太后頒布上諭:從第二年起,鄉、會試頭場,考中國政治、歷史論5篇;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科技藝術)策5道;第三場,考四書義二篇、五經一篇。1905年宣布,從次年起,所有歲科考試、鄉試、會試一律停止。
——成思《千年科舉的崩塌》
【師】:晚清在變革科舉中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生】:
戊戌變法時期
①1898年清廷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
②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
結果:變法失敗,所有考試延續舊制。
清末新政時期
①1901年,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多設蒙養學堂;
②1905年,廢除科舉制,頒發各種教科書,于城鄉各處遍設學堂,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
出示材料:
1904年舉行了最后一次會試(考進士),其試題如下。
第一場:史論五篇。
1.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第二場: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
1.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需之知識,蓋東西各國所同。日本則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鑄國民之教育也;講求政治、法律、理財、外交諸專門,以備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設農、工、商、礦諸學,以期富國利民,此振興實業之教育也。三者孰為最急策?
第三場:四書、五經。
首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語出《大學》)
【師】:變革的實質是什么?
【生】:實質: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科舉制度的廢除,代表著中國已與過去一刀兩斷,其意義大致相當于1861年沙俄廢除農奴制和1868年明治維新后的廢藩。
——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
此事乃吾國數千年中莫大之舉動,言其重要直無異古之廢封建、開阡陌。
——嚴復
(二)選官制度的變革
1.機構改革
出示材料:
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設總理大臣一名,會辦大臣及會辦大臣兼尚書各一人,內設各司分別執外交、通商、路礦、關稅、郵政、海防等事務……這一改革的除適應改革的需要調整舊機構、增設新機構以外,清政府還裁撤了詹事府、通政使司等舊機構,裁撤了東河河道總督缺和督撫并設共處一城的云南、湖北、廣東巡撫缺。整頓吏治,裁汰了政府各機關的胥吏差役。
——章開沅、朱英主編《中國近代史》
【師】:結合材料及教材,總結機構有那些改革?
【生】:①外務部:裁減冗署冗官,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
②增設機構:設農工商部、巡警部、學部等部門;(瓦解傳統六部建制)
2.選官制度
出示材料及圖片:
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即把學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級,最高一級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學畢業生被授予進士功名,高等學堂畢業生授予舉人功名,中學堂和高等小學堂的畢業生則可以取得生員(秀才)的功名。新學制頒布前后,國內各類新式學堂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
——章開沅、朱英主編《中國近代史》
《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
兩江師范學堂
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責令學務大臣制訂《考驗游學畢業生章程》,要旨是:今后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分兩場,第一場在學務處,按學科門類考試,第二場在保和殿,以經史命題,“觀其學識,以宗旨純正,文筆明暢為合格”。考試分最優、優、中等三級,分別賜予進士、舉人、拔貢等出身,再分配官職。
晚清赴美留學生
詹天佑
【師】:結合材料及教材,總結選官制度有那些改革?
【生】:①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癸卯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
②確立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每年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依考試結果分配相應官職。
出示材料:
《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留學書》:“向之極可慕戀之科舉虛榮者,今已為蕉夢矣。而出洋學成量與出身,已見明諭。宦達之路、利祿之路、名譽之路,胥于是乎在。”
1903,吳玉章:“東亞風云大陸沉,浮槎東渡起雄心。為求富國強兵策,強忍拋妻別子情。”
李達回憶1905年讀書時:“十五歲我考入公費待遇的中學,接受新知識,知道所說的洋鬼子國家就是英美德法等國,也知道中國的貧窮落后是由于清廷的媚外。”
鄒容,《革命軍》:“我祖國今日病矣,死矣……吾請執盧梭諸大哲之寶幡,以招展于我神州上。嗟乎!嗟乎!革命!革命!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此其時也,此其時也!”
【師】:如何認識清末新政中改革學制、鼓勵留學等措施?
【生】:新式學校的創辦、政府鼓勵留學、青年學子救亡圖存的主觀意志,催生了晚清新型知識分子的出現,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但出洋留學和學制改革后,大批知識分子轉而走向清政府的對立面,客觀上加速了清政府統治的崩潰。
過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成立了中華民國。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是什么樣的呢?有沒有新的發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一)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1-1912.4)
出示材料:
將來中華民國憲法,必要設獨立機關,專掌考選權。大小官吏必須考試,定了他的資格,無論那官吏是由選舉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須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這法可以除卻盲從濫舉及任用私人的流弊。中國向來銓選,最重資格,這本是美意,但是在君主專制國中,黜陟人才悉憑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更講資格,也是虛文。至于社會共和的政體,這資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為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國民的公仆、必須十分稱職,方可任用。但是這考選權如果屬于行政部,那權限未免太廣,流弊反多,所以必須成了獨立機關才得妥當。
——1906年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
【師】:材料反映出孫中山有對選拔官員有怎樣的想法?
【生】:①考試必須獨立,設立單獨機關,官員選拔必須經過考試②不能憑君主一人的喜怒選官,要選到稱職的國民公仆,必須獨立行政部之外才能做到。
1.文官考試思想:
(1)在官員選拔方面,應以考試制度為主,也就是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之中,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
(2)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
2.評價:
【師】:如何評價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
【生】:發揚傳統科舉制度的優勢,去除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是政治思想史上的創新;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
由于南京臨時政府僅存在數月,文官選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紙面上,但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北洋政府時期(1912.4-1928)
1.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了《典試委員會編制法草案》《文官考試法草案》,這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文官考試法草案》規定,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得應文官考試,亦即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
2.文官考試由政事堂銓敘局負責,文官高等考試和文官普通考試各舉行過兩屆,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畢業生甄拔考試等也舉行過數屆。
3.北洋政府時期的甄別制度
【師】:北洋政府在實行考試制度的同時還實行了甄別制度,甄別制度的含義是什么?有什么意義?
【生】:(1)含義:主要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
(2)影響:這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師】: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設計頒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4-1949.4)
1.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的建立:
出示材料:
孫中山借鑒西方近代文官考試經驗,吸取我國古代科舉考試合理內核,創立了 “五權分立”、考試任官的政治學說。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一個月內即制定了《文官考試委員官職令草案》《文官考試令草案》。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期,相繼頒布《文官任職令》《文官保障法草案》《文官懲戒條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考試院, 著手推行公務員制度。1933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近代公務員制度初步確定。
——摘編自楊學為《中國考試制度通史》、張創新《中國政治制度史》
【師】: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官員選拔制度是如何建立的?閱讀教材40頁最后兩段,回答問題。
【生】:(1)從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到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
(2)公務員的選任由最高考試機關——考試院負責,“所有公務員均須依法律,經考試院考選、銓敘,方得任用”。
(3)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試法》,此后又頒布系列法規。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主張,幾乎全部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確立。
(4)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關法規,《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出示材料:
文官考試從其考試科目之內容來看,封建科舉的氣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歐美、日本的文官考試,所考的多系專業知識、專門技能,與科舉時代所取類皆文藝詞章之末,有所不同。這種文官考試,更多的是注重實務、注重才能。
——汪振國:《國民黨時期的文官考試與文官制度》
本來以考試的方法來為國求才,實在是顛撲不破的道理,只可惜在現狀之下,引薦的力量實在太大了,政治上升官的黑幕總是不絕的演出來。
——《現公務員之考績與淘汰》1934年11月15日天津《大公報》社評
【師】:如何認識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
【生】:受西方文明的影響,逐步專業化、科學化,利于人才的選拔;但是盡管制度規定嚴密,但實施過程中漏洞百出,任用私人現象始終無法禁絕。
出示材料:
民國時期的文官制度總體上以西方文官制度為藍本,帶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黨派性則更加濃厚,一切文官均需為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服務,成為實際上的“黨務員”。軍治色彩則在北京政府時期體現得最為明顯,軍閥之間相互割據,憑借自己的軍事勢力,制造政潮,以軍壓政。
——摘編自陶繼波《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發展概述》
【師】:民國時期的文官制度有什么特點?
【生】:①否定封建選官制度;②多次改革,逐步完善;③以法令、制定條例的形式實施;④選拔形式多樣,考試與資歷并重;⑤具有濃厚的軍閥獨裁色彩。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一)區分“干部”和“干部制度”的含義:
“干部”:
新中國成立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和解放區,“干部”指在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及革命團體中擔負定領導責任的人員,以及在共產黨領導的蘇維埃政府、邊區政府、工農民主政府中擔任一定公職的人員。
新中國成立后,“干部”一詞的含義變化不大,主要指中國共產黨組織、國家機關、群眾團體的工作人員,以及國營企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和各類專業技術人員。
“干部制度”:
建國以后,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在繼承革命戰爭年代黨的干部制度的基礎上,借鑒了蘇聯的一些做法,陸續制定制度和措施,到1956年基本上形成一套系統的千部人事制度,此后直至80年代。
——白鋼《政治制度史》
干部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國家干部人事管理體制原則、機構,以及干部選拔、任用、考核、交流、培訓等內容。
(二)發展歷程:
1.改革開放前(1949-1978年)
(1)背景
①建立新中國,初步完成全國統一;
②社會主義建立和發展,需要新的干部制度服務新中國各項事業建設。
③繼承民主革命時的經驗。
措施
①沿用舊制: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②建立新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
(3)內容
包含國家干部人事管理體制、原則、機構,以及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監督、交流、培訓等內容。
改革開放后(1978-至今)
(1)背景
①經濟體制改革對舊的干部制度帶來巨大沖擊;
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需要專業化、高素質的干部隊伍;
③建立公開、公平、科學的干部選拔制度,成為改革進一步前進的要求。
干部制度
出示材料:
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開始于1978年,從1978年到1988年,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初期,改革的內容是對原有干部人事制度的各方面進行興利除弊。如提出干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四化”原則,廢除實際存在的領導職務終身制,建立離、退休制度。
——白鋼《政治制度史》
【師】:干部制度改革初期側重于哪些方面?
【生】:改革開放后干部制度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后,干部制度進入改革和進一步完善階段,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廢止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等。
干部制度改革
①改革和進一步完善階段: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在堅持貫徹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則下,我國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特別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斷加強法制建設。
干部制度的意義:
在堅持貫徹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則下,我國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特別是在干部管理體制上不斷加強法制建設,初步建立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中共十八大以來,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嚴格依法依規辦事,特別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設方面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規定,取得很大成績。
展示“公務員”的含義
公務員是指在各級政府機關中,行使國家行政職權、執行國家公務的人員。除行政機關外,中國共產黨機關、人大機關、政協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機關的工作人員均納入公務員隊伍。他們依法履行公職,屬于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
【師】:閱讀教材42頁內容,回答問題。
(1)公務員制度是如何確立的?
(2)公務員制度有怎樣的發展趨勢?
(3)公務員制度建立有怎樣的影響?
【生】:(1)過程:
①建立: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
②法制化: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國家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明確規定: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用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至此,公務員考錄工作正式進入法制化軌道。
(2)發展趨勢
①近年來,報考公務員的人數不斷增多,文化程度呈現高學歷化的特點。
②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進和改善,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在不斷擴大,錄用過程的透明化公開化和平等化也在逐漸完善。
影響: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
推進干部制度改革總目標是從中國國情出發,通過深化改革,逐步創造一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環境,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充滿活力的管理機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備、紀律嚴明的監督體系,實現干部管理工作的民主化、科學化、法制化。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重點是:
(1)擴大選拔任用干部工作中的民主。
(2)完善干部考核制度。
(3)認真推行領導千部交流制度。
(4)加強對選拔任用千部工作的監檢查。
(5)認真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
——《選擇性必修1·教師教學用書》
課后總結
鴉片戰爭之后,清王朝處于內憂外患之中,迫切需要經世應變之才以維持其統治。在洋務運動和戊戊變法的推動下,清政府在1901年開始實行新政,廢除科舉制度,改革選官制度。改科舉教育為學堂教育,改科舉選官為學堂選官和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中華民國成立以后,在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的指導下,進行了文官制度的建設。以考試方式選拔官員,是民國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的主體。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正式建立了公務員制度。新中國成立后,實行統一管理和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黨管干部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從20世紀 90年代開始,建立和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2005 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至此,公務員考錄工作正式進人法制化軌道,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
板書設計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一)廢除科舉制度
1.科舉制度受到沖擊
2.科舉制度被廢除
(二)選官制度的改革
1.初步改革
2.全面改革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一)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1.官員選拔制度
2.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
3.評價
(二)北洋政府時期
1.官員選拔制度
2.評價
(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
1.背景
2.內容
3.評價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一)干部制度
1.含義
2.演變
(二)公務員制度
1.背景
2.形成過程
3.評價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荫县| 呼图壁县| 汝城县| 盈江县| 射阳县| 丁青县| 正定县| 崇左市| 扶绥县| 吉安县| 尤溪县| 开化县| 罗平县| 徐汇区| 田林县| 抚远县| 饶平县| 黄大仙区| 郎溪县| 马尔康县| 楚雄市| 玛沁县| 黄大仙区| 天水市| 凌源市| 石柱| 穆棱市| 九台市| 耒阳市| 宁化县| 浮山县| 荃湾区| 嘉善县| 海晏县| 永城市| 家居| 寿阳县| 同江市| 当涂县| 兰考县| 马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