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教學設計課題 河流地貌的發育 章節 第二章 學科 地理 年級 高二學習 目標 課程標準: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核心素養: 1.通過實地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資料理解河谷地貌的演變過程。 2.結合實例,認識不同河段沖積平原的形成原因和特點。 3.以河流地貌為例,理解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重點 從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不同河段地貌形態的形成原因及特點和地表形態對聚落分布的影響。難點 從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不同河段地貌形態的形成原因及特點。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 意圖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紀錄片《話說長江》 (承接)同學們,通過欣賞紀錄片《話說長江》,不同的地段有不同的地貌景觀,那么這些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河流地貌的發育。 觀看紀錄片《話說長江》,了解各個階段的地形地貌特征 引出河流不同位置的地貌特征講授新課 一、河流地貌的發育 1.河流的主要作用 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態的重要外力,它對流經的河谷不斷侵蝕和堆積,使河谷形態發生變化。 (圖片導入)河流侵蝕地貌圖、河流堆積圖 河流地貌的分類 河流地貌分為侵蝕地貌(河谷的演變)和堆積地貌(沖積平原的形成) 河流侵蝕作用的類型: (圖片導入)河流侵蝕類型示意圖 ①溯源侵蝕:向源頭方向侵蝕,河谷延長 ②下蝕:垂直于地面向下的侵蝕,河谷加深 ③側蝕:向兩側河岸侵蝕,谷底展寬 河流堆積地貌的類型: (圖片導入)沖積扇圖、河漫灘平原圖、三角洲圖 a.上游出山口——山前沖積平原 b.中游——河漫灘平原(沖積平原的主體) c.河口附近——三角洲平原 活動探討1:長江金沙江段——虎跳峽 (視頻導入)虎跳峽地形 (圖片導入)虎跳峽河谷圖 虎跳峽河谷是中國最深的峽谷之一,峽谷垂直落差超過3000米,江面落差超過200米,最窄處金30僅米。1.結合視頻和圖片,描述虎跳峽河谷地貌特征。 (答案:河谷陡峭,深而窄。)2.試繪制虎跳峽河谷的橫剖面形態。 (答案:v型)3.哪種河流侵蝕作用發揮主要作用? (答案:下蝕。位于第一二階梯交界處,地勢落差大,在重力作用下,流速快,能量集中,向下侵蝕,使河谷不斷加深。) 河谷的發育過程及特點 (圖片導入)河谷的演變(圖a)、金沙江虎跳峽“V”形河谷圖 (1)河流發育:初期 成因: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侵蝕類型:下蝕、溯源侵蝕為主 對河流的影響:使河谷加深、延長 地貌形態特征:河谷深而窄、橫剖面呈“V”形 位置:河流上游 活動探討2:讀P35(圖2.31)完成下列問題 (圖片導入)黃河與其他河流形成的山前沖積平原圖 (1)圖示區域沖積扇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答案:分布在河流沖出山口的位置) (2)哪些因素影響沖積扇的大小? (答案:主要與沉積物供給量、氣候因素、物質來源區與堆積區的地形條件有關。一般來說,降水多且多暴雨的氣候條件,河水流速增大,沖蝕力強,上游地區松散物質供應充足,河水泥沙含量高且堆積區地形平坦開闊,形成的沖積扇較大) (圖片導入)沖積扇圖 上游出山口——山前沖積平原 形成原理: ①在山區,由于地勢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挾帶了大量礫石和泥沙。 ②進入平原,地勢平緩,河道開闊,速度減慢,搬運的物質在山前沉積,形成沖積扇。 ③幾條河流的沖積扇不斷擴大而彼此聯合,就形成廣闊的山前沖積平原。 活動探討3:長江荊江段 (圖片導入)荊江河段示意圖 荊江是長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陽縣城陵磯段的別稱。荊江原長400多千米,今長約360千米,寬度一般在2000米左右;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腸”之稱。 與虎跳峽段相比,描述荊江河段地貌。 (答案:平坦開闊;河道彎曲,河谷拓寬)2.此河段以哪種河流侵蝕為主?為什么? (答案:側蝕,地勢落差較小,地形較平坦,由下蝕和溯源侵蝕轉為側蝕)3.說出河流發育彎曲顯著的原因。 (答案:河流流經中游地勢平坦的地區,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形成曲流 。出現長期的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最后形成九曲回腸的河道。) 4.荊江長度為何變短了? (答案:自然和人工截彎取直) (圖片導入)河流的演變(圖b)和河流中游圖 (2)河流發育:中期 成因:河流落差變小,水流減慢 侵蝕類型: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 對河流的影響:河道開始變得彎曲;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河谷拓寬。 位置:河流中游 (視頻導入)萬里長江第一灣 (圖片導入)萬里長江第一灣航拍圖 2、中游——河漫灘平原(沖積平原的主體) 形成原理: ①河流流經中下游地勢平坦的地區常形成曲流。 ②河流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 ③堆積體不斷升高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 ④洪水季節,河漫灘被洪水淹沒,繼續接受堆積。 ⑤如果河流改道或者繼續向下侵蝕,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寬廣的河漫灘平原。 問題研究1:凸岸與凹岸 (圖片導入)崇左市太平古城河段圖 問題研究2:蛇曲 (圖片導入)蛇曲圖 蛇曲的形成條件: ①地形:相對平坦的平原地形。 ②河流:落差小,流速緩,側蝕作用顯著。 ③物質:河道兩側為堆積物,較松散。 問題研究3:牛軛湖的形成過程 (圖片導入)牛軛湖的形成過程圖 (圖片導入)河谷的演變(圖c)、河流下游圖 河流發育:成熟期 成因:地形平坦,水流減慢 侵蝕類型:側蝕作用、堆積作用顯著 對河流的影響:使河谷進一步展寬 地貌形態特征:寬而淺的槽形河谷 位置:河流下游 (視頻導入)三角洲形成及各地三角洲欣賞 3、河口附近——三角洲平原 形成原理: ①河流挾帶大量泥沙進入海洋。 ②河流入海處水下坡度平緩,河水流速減慢,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 ③河流所挾帶的泥沙便會沉積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積。 ④待時間推移,三角洲不斷向海洋擴展,就形成了面積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合作與探究:三角洲形成條件 形成條件: 物質條件:泥沙多——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大或輸沙量大;海流、波浪等帶來大量泥沙。 動力條件:水流速度慢,搬運能力弱;河口受到海水、湖水的頂托作用;河口區堆積作用強于侵蝕作用。 地形條件:水下坡度平緩,利于沉積 思考:河流入海口處是否一定會形成三角洲? (答案:不一定,必須滿足上述條件) 三、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兩岸,常常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往河流的中下游,城市越密集。多數鄉村的分布也與河流有關。 (圖片導入)中國人口分布圖和河流兩岸聚落分布圖 1.河流對聚落形成的作用 (1)河流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 (2)河流方便聚落的對外聯系和運輸。 (3)平原土肥肥沃,便于耕作,可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 (圖片導入)沖擊平原圖 2.河流對聚落規模的影響 (1)耕地破碎地區:鄉村的規模相對較小。 (2)耕地連片地區:聚落規模較大。 (圖片導入)聚落規模與河流地貌的關系圖 3.河流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1)河流沖積平原:首先考慮洪水的威脅,多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2)山區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的地帶,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圖片導入)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圖 不同地形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看圖回答河流侵蝕類型及其作用方向 通過觀看視頻和圖片,小組合作,完成問題 看圖回答 結合教材與讀圖,與老師一起歸納總結山前沖積平原的形成原理 與老師一起探討交流,完成三個問題研究,并進行歸納總結 師生一起進行總結,完成表格的內容 小組合作,完成練習并進行展示 閱讀教材P37,和老師一起歸納總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培養學生看圖分析問題的能力;并能總結出河谷演變初期的相關知識點 通過對河流地貌的分類的相關知識點探索歸納總結,培養學生歸類問題的能力 通過身邊的地理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地理課程提供的圖片中大多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但學生的讀圖能力較差,因此需多關注這方面的培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進行課堂小結 對本節知識點進行小結,梳理知識脈絡,加強知識要點的記憶板書設計 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一、河谷的演變 (1)初期 (2)中期 (3)后期 二、沖積平原的形成 1.山前沖積平原 2.河漫灘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