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 教學設(shè)計教學目標1.人地協(xié)調(diào)觀:學生根據(jù)示意圖簡單分析大氣的受熱過程的基本原理,了解三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動態(tài)聯(lián)系。并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深化“綠色生活,保護大氣”思維。2.綜合思維:運用大氣受熱原理分析說明“煙霧防霜凍”、“溫室效應(yīng)”等實際問題。3.區(qū)域認知:繪制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對比高空和近地面溫度差異,認識垂直高度上溫度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4. 地理實踐力:通過地理讀圖分析,分析大氣受熱狀況,以及“溫室原理”,并能聯(lián)系實際觀察“高處不勝寒”等現(xiàn)象,并會用相關(guān)知識解釋。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大氣的受熱過程教學難點:大氣削弱作用和大氣保溫作用教學過程1、引入課題展示圖片:2017年7月13日下午,一張非洲游客頭頂毛巾,靠坐在遮陽傘欄桿邊的照片熱傳。武警天安門警衛(wèi)支隊相關(guān)負責人告訴記者,“當時是12-14點的哨兵在值勤,看到有幾名游客在崗傘內(nèi),問了情況,了解到其中一人有中暑現(xiàn)象,隨即呼叫了醫(yī)生。”負責人講“當時地面溫度非常高,周圍空氣烤得慌。”過渡:那么地面溫度高和空氣烤得慌,它們之間究竟是什么樣的關(guān)系呢?為什么午后1-2個小時氣溫特別高?今天我們將進行相應(yīng)的探討。大氣受熱過程講解介紹太陽輻射和地面輻射波長特點我們知道大氣中的一切物理過程都伴隨著能量的轉(zhuǎn)換,而太陽輻射是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我們要了解大氣受熱過程,首先要了解太陽輻射,由實驗得知,物體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之則波長越長。由于地球表面的溫度比太陽低的多,地面輻射的波長也就比太陽輻射要長。相對而言,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地面輻射為長波輻射。第一個步驟:“太陽暖大地”太陽輻射要穿過厚厚的大氣層,小部分被太陽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達地面。其中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叫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的削弱作用。正因為有了大氣的削弱作用,地球上白天的氣溫不至于升的太高。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除少部分被地面反射,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太陽輻射是地面的直接熱源。第二個步驟:“大地暖大氣”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增溫,以并以長波輻射的形式將熱量傳遞給近地面大氣。地面長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最主要的、直接的熱源,近地面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后又以對流、傳導(dǎo)等方式層層向上傳遞能量。第三個步驟:“大氣還大地”大氣增溫的同時形成大氣輻射,少部分能量射向宇宙空間。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稱為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大氣受熱過程總結(jié)這就是整個大氣的受熱過程,回顧一下:首先大部分太陽短波輻射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溫。稱為“太陽暖大地”。地面被加熱,并以長波輻射的形式向大氣傳遞熱量,稱為“大地暖大氣”。對流層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大氣在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后會增溫。大氣逆輻射把熱量傳遞給地面,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這就產(chǎn)生了“大氣還大地”。大氣受熱過程原理運用學習了大氣受熱過程。掌握了相關(guān)原理,可以幫助我們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xiàn)象。(1)為什么在我們生活中有“高處不勝寒”的現(xiàn)象呢?根據(jù)大氣受熱原理,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海拔越高,到達地面的輻射越少,氣溫也就越低。(2)一天中為什么最高的氣溫出現(xiàn)在午后兩時,結(jié)合大氣受熱過程的原理,正午太陽高度最大,陽光最強烈,但是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轉(zhuǎn)化為地面長波輻射加熱大氣還需要一定時間,因此午后1至2個小時氣溫最高。大氣保溫作用原理和運用了解了大氣受熱過程,再來看一下大氣的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把熱量傳給地面,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1)我們通過大氣保溫作用可以解釋溫室效應(yīng)的形成。溫室氣體增多導(dǎo)致地面輻射吸收增強,進一步導(dǎo)致大氣逆輻射增強。大氣逆輻射增強之后,保溫作用也隨之增強。導(dǎo)致氣溫變高,最終導(dǎo)致全球變暖。(2)為什么在多云的夜晚我們覺得更暖和呢?結(jié)合大氣保溫作用的原理。多云夜晚,天空云層厚,大氣逆輻射強,保溫作用強。溫度比無云的夜晚高,感覺就更暖和。(3)人們常常用人造煙霧來防御霜凍。原因在于煙霧增強了大氣逆輻射,補償?shù)孛鎿p失的熱量。加強對地面的保溫作用。總結(jié)總結(jié)一下,大氣對太陽輻射有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大氣受熱過程。包括三個步驟,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大氣逆輻射對地面有保溫作用。太陽輻射是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地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的直接熱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