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3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教學目標】1、理解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體現(xiàn)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2、理解矛盾的概念,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理解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推動事物運動、變化、發(fā)展。3、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結合歷史和現(xiàn)實中的典型事例,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解決矛盾問題的關鍵。【教學重點】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教學難點】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準備】PPT課件、視頻【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情境:有一個自然保護區(qū),原來有許多鹿群和狼群。人們?yōu)榱吮Wo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盡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千頭猛增到4.2萬頭。但舒服的生活使它們運動量減少,體質下降,爾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千頭。最后只得請回“狼醫(yī)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復了生機。思考:1、狼與鹿之間有關系嗎?2、為什么狼存在的時候,鹿的數(shù)量始終無法增加?3、為什么狼被捕殺了,鹿的數(shù)量還會減少?新課講授:一、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1、矛盾的含義: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內部的對立和統(tǒng)一關系。2、矛盾的基本屬性:①同一性②斗爭性矛盾的對立屬性是斗爭性,矛盾的統(tǒng)一屬性是同一性;他們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種基本屬性。情境:清朝滅亡后,在列強操縱下,中國封建軍閥割據、混戰(zhàn)局面愈演愈烈。1923年,“二七慘案”的爆發(fā),使共產黨認識到,要推翻列強和封建軍閥反動統(tǒng)治,僅靠工人階級力量不是不夠的。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國民黨人,在經過辛亥革命等多次革命后,也認識到依靠軍閥搞革命是不行的。由此,國共合作成為兩黨共同愿景。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確立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標志著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正式形成。(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反相互吸引、相互聯(lián)結的屬性與趨勢。(相對的、有條件的)情境:北伐戰(zhàn)爭是國共兩黨共同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進行的一場革命的、正義的戰(zhàn)爭。但是,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衛(wèi)先后在上海和武漢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開展第二次合作,即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國共兩黨聯(lián)合抗日。①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②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2)矛盾的斗爭性,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它體現(xiàn)著矛盾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包括一切差異和對立。(絕對的、無條件的)(3)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聯(lián)系:情境:材料一: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諧才能生成萬物,同一就不能發(fā)展。把不同的東西加以協(xié)調平衡叫做和諧,所以能豐富發(fā)展而使萬物歸于統(tǒng)一;如果把相同的東西相加,用盡了之后燃槐就完了。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而生成萬物。材料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與他周圍保持和諧融洽的氛圍,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雖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實際并不講求真正的和諧貫通。結論一: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思考: 生活中與自己最密切的親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發(fā)生矛盾最多的人,這是為什么?結論二: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情境:材料一:貓和老鼠是一對“老冤家”,他們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從而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材料二:“假如沒有小偷,鎖會達到今天這樣完善嗎?假如沒有假鈔票,鈔票的制造會有這樣細致嗎?”——馬克思結論三: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階段小結: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原理(矛盾的基本屬性、對立統(tǒng)一關系原理)【原理】①矛盾即對立統(tǒng)一,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lián)結的屬性和趨勢(即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⑤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聯(lián)系)——常在選擇題考⑥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發(fā)展,構成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方法論要求】①要求我們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片面性。②在對立中把握統(tǒng)一,在統(tǒng)一中把握對立。③要善于創(chuàng)造和利用條件, 促使矛盾雙方向有利方向轉化,防止不利轉化。二、矛盾問題的精髓溫故知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表格社會歷史階段 社會主要矛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時期 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每一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原理】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每一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②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方法論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敢于承認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情境:材料一:社會歷史階段 社會主要矛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時期 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材料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年新中國成立伊始的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大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殘余勢力之間的矛盾。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材料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1935年日軍威逼平津,制造了華北事變,華北事變之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階級矛盾則下降為次要矛盾。日本不斷加緊侵華,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任務:結合上述材料,總結矛盾特殊性的表現(xiàn)形式。矛盾特殊性的表現(xiàn):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②同一事物在發(fā)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原理】①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②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同一事物在發(fā)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論要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情境:思考:天地間有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天地間有沒有兩片完全不同的樹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是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在一定條件可以相互轉化情境:不同水果雖然有各自的特點,但又都含有果酸、多汁等共性,這些說明了什么?(1)相互聯(lián)結①普遍性離不開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xiàn)出來,沒有特殊性也就沒有普遍性。②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原理】(1)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聯(lián)結。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xiàn)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②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對立統(tǒng)一,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2)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方法論要求】①要求我們從中國國情出發(f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②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堅持從特殊到普通,再到特殊的工作方法。三、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看問題思考:(1)在遼沈戰(zhàn)役中存在哪些矛盾?(2)為什么把首攻地點選在錦州?(3)毛澤東提出先攻打錦州的哲學依據是什么 我軍與錦州之敵的矛盾是處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即主要矛盾,解決這一矛盾有利于其他次要矛盾的解決。因此,要取得遼沈戰(zhàn)役的勝利,首先要解決主要矛盾。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原理】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作用。②次要矛盾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fā)展不起決定作用。③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要求】①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②堅持兩點論,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③堅持重點論,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牽牛要牽牛鼻子”。情境:1.“是藥三分毒”體現(xiàn)什么哲學道理?2. 既然,藥有危害性,你生病了為什么還要吃藥?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某一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某一矛盾中,處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原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質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②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要求】①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②堅持兩點論,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③堅持重點論,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