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鴉片戰爭內容要求 教學目標通過了解林則徐虎門銷煙等鴉片戰爭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初步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1.了解鴉片戰爭前的中外形勢,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通過林則徐虎門銷煙以及關天培、葛云飛、陳化成、海齡等愛國官兵英勇抗英的事跡,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斗爭精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2.通過《鴉片戰爭形勢圖》,了解鴉片戰爭的過程。(時空觀念) 3.了解《南京條約》的內容,理解《南京條約》的危害,分析其影響,進而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知道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能夠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上來理解歷史的發展變化和社會形態的演變過程。(歷史解釋、唯物史觀)教學重點:虎門銷煙;《南京條約》的內容與影響。教學難點: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一、導入新課課件展示一組罌粟花的圖片。教師提問:這是什么花?學生回答:罌粟花。教師講述:罌粟,俗稱大煙花,它的果實經過加工后可以制成毒品——鴉片。這種花是美麗的,但卻與罪惡聯系在一起。一百多年前,中英兩國之間爆發的鴉片戰爭與這種花有著密切的聯系。中英兩國遠隔重洋,距離如此遙遠,為什么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這場戰爭能否避免呢?它對中國社會又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讓我們一起步入今天的歷史課堂,一起走進那段硝煙彌漫的歷史。二、探究新知(一)鴉片走私與林則徐禁煙1.課件展示《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示意圖》,學生在圖中找出中國與英國的位置并思考:19世紀上半葉,從英國航行到中國需要繞過非洲好望角,耗時至少要4個月,距離如此遙遠的兩個國家為什么會爆發戰爭呢?學生討論交流回答。教師拓展:鴉片戰爭前中英兩國形勢對比:中國 英國政治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危機四伏 資本主義制度經濟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手工生產為主 率先完成工業革命,使用機器生產續表中國 英國思想文化 八股取士、文字獄、文化專制 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軍事 軍備廢弛、軍隊腐化 船堅炮利外交 閉關鎖國 殖民擴張,殖民掠奪 2.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2頁正文內容并出示圖片,指出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情況。圖片展示:《鴉片戰爭之前的中英正當貿易示意圖》學生獨立思考,組內討論回答。提示:清前期中英貿易情況——中國出超,英國入超,英國處于貿易逆差地位。教師提問: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采取了什么措施?提示: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3.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3頁《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激增表》《英國東印度公司鴉片倉庫》,同時出示材料,組織學生分析討論: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材料展示:材料一 現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鴉片煙之人,而各衙門為尤甚,約計督撫以下文武衙門上下人等,絕無食鴉片煙者甚屬寥寥。——《兵科給事中劉光三奏請酌加食鴉片煙罪名等情折》材料二 當鴉片未盛行之時,吸食者不過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興思及此,能無股栗!——《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提示:白銀大量外流直接威脅到清政府的財政;摧殘吸食者的體質;導致政治腐敗、軍隊戰斗力削弱。教師提問:面對鴉片泛濫所造成的嚴重危害,道光帝是怎么做的呢?提示:道光帝派力主禁煙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4.學生閱讀教材P3“人物掃描”,課件展示林則徐的話:“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了解林則徐禁煙的決心。5.教師提問:有人說,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的過激行為引起的,如果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就不會發動戰爭。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提示:不對。虎門銷煙只是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借口,這場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1.課件展示《鴉片戰爭形勢圖》,據圖講述鴉片戰爭的過程。提示:(1)爆發:1840年6月,英軍封鎖珠江口。(2)占領與反抗:1841年初,英軍占領香港島。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廣州三元里群眾抗擊英軍。1841年秋,英軍再次北上,先后攻占廈門、定海、寧波。在定海,負責率兵守御的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三位總兵皆力戰殉國。1842年,英軍進犯吳淞,江南提督陳化成率眾抵抗,力竭犧牲。英軍進攻鎮江時,守城清軍在副都統海齡的指揮下,英勇抵抗,最后全部犧牲。(3)結束:1842年8月初,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2.教師提問:鴉片戰爭以大清王朝的失敗而結束,當時英國派往中國作戰的士兵前后不過萬人,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戰的兵力超過10萬人,卻打了敗仗,其原因有哪些?提示:①英國綜合國力強大。鴉片戰爭時英國已完成工業革命,處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生產力發達,政治制度先進,軍備優良,戰爭準備充分。②清政府腐朽落后。鴉片戰爭時,中國處于封建社會末期,政治腐敗,經濟落后,軍備廢弛,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指揮不力。(三)《南京條約》的簽訂1.教師講述: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2.課件出示中英《南京條約》簽訂時的場景,學生閱讀教材P6相關內容,逐條歸納條約內容,并通過表格的方式分析其危害:內容 危 害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損害了中國的貿易主權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 嚴重損害中國的領土主權賠款:2 100萬銀元 不但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困難,也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關稅協定: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 這表明關稅規則中國自己不能做主決定,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同時,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以“利益均沾”為借口,紛紛效尤 3.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7正文內容,并提問:《南京條約》簽訂后,西方侵略者又強迫中國簽訂了哪些條約?分別取得了什么權益?提示: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英國通過《虎門條約》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美國和法國通過條約,除享受英國在華取得的各種特權外,還擴大了侵略權益。4.小組探究:列表對比1840年前后中國社會發生的變化,并說說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提示:(1)變化:戰前 戰后社會性質 獨立自主的封建社會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上 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社會主要矛盾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即階級矛盾) 增加了中華民族與資本主義列強的矛盾(既有階級矛盾,又有民族矛盾)革命任務 反封建 既反封建,又反侵略(2)影響:①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②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③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三、課堂小結鴉片戰爭前,中國在政治上是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經濟上是男耕女織式的自然經濟;社會性質是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后,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中國人民開始肩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革命任務。因此,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見本書對應課件鴉片戰爭是新學期歷史教學第一課,也是后面課程學習的重要鋪墊。因此,要著重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在本課中,我始終把學習目標貫穿整個教育教學的始終,通過展示資料、創設歷史情境、分組討論學習等各種形式,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學習。同時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當然,我在教學中還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語言應更加簡練,增強邏輯性,同時多聽課、多請教、多學習,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